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问答题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获得二氧化碳,有哪些可利用的途径(至少举出三种,类型尽可能不同)?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获得二氧化碳,有哪些可利用的途径(至少举出三种,类型尽可能不同)?” 相关考题
考题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溶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红色——红色——无色 B.紫色——红色——无色C.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蓝色——无色

考题 (8分)纯碱(Na2CO3)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在化学工业中用途极广。工业上通常用氨碱法来生产。小红同学为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助她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猜想一:Na2CO3溶液显碱性 取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显碱性猜想二:能与酸反应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猜想三:能与Ca(OH)2反应 向盛有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猜想四:能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反应的基本类型为[交流与反思] 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是否与猜想二相同? (填“是”或“否”)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内容: 可供选择的情景素材:温室效应 材料2某教科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内容中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如图a,b、13所示:依次进行以下各步操作: (1)往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里注入l/3瓶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充分振荡,观 察现象。 (2)将瓶内液体倒出数毫升至试管中,滴加紫色浓石蕊溶液、振荡,有什么现象 (3)再将上述试管加热,又有什么现象 {图2} 要求: (1)分别写出上述三步实验操作所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推论。 (2)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有关二氧化碳可能已有的经验有哪些 (3)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教学片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考题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冒白烟

考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常见的酸和碱的内容标准: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常见的酸和碱”的部分内容如下: 【实验10—1】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一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组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讨论: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和说明,试分析这四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活动与探究】 (1)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每小组可以自制1~2种指示剂) 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比较所制得的指示剂中,哪些在酸或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明显?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与酸和碱有关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完成“常见的酸和碱”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考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将二氧化碳通x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时,溶液又变回紫色。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解释: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酸性物质会使石蕊变红。加热后碳酸分解,因此石蕊又变回紫色。由此,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二】将碳酸饮料振荡,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问: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hA.水中会产生碳酸吗?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提问: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了碳酸吗?是否因为二氧化碳本身就具有酸性?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石蕊试纸条不变色。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条变红。由此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说明两个设计的特点。 (2)设计二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片段,归纳总结“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内容的基本教学策略。

考题 下面是一位化学教师关于“化学平衡的移动”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化学平衡? 学生:(思考) 教师: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组成保持不变的状态。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的移动呢? 教师:边讲边板书。 ? 学生:(倾听) 教师:大家理解了吗?下面我们来研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首先看浓度的影响。 (边讲边板书)实验1: ? 教师:请各小组(事先已为各小组准备了相应的实验试剂与仪器)取3 mL重铬酸钾溶液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几滴浓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做实验) 教师:大家是不是看到加了氢氧化钠溶液之后,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了?是不是说明氢离子减少使上述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了?对,是的,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教师:(边讲边板书) 实验2:…… (接着教师归纳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问题: (1)请结合案例,说明该教师教学的主要优点有哪些。(可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回答)(12分) (2)你认为此案例中,该教师教学中还存在的不足是什么?(2分) (3)“化学平衡的移动”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这类知识在学生化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6分)

考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实验试剂及仪器:? 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溶液、铁粉、锌片、铜片、稀硫酸、胶头滴管、试管? (2)实验记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②中,有部分同学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就出现了血红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由于实验员失误,可能导致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2+,如何检验是否有少量Fe“的存在? (3)作为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考题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A图中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将接口a和b连接,可观察到,仅有下面玻璃管内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上面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产生。据此说明;①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_________________;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显_________________性物质。 (3)已知:①CaCO3+CO2+H2O = Ca(HCO3)2;②Ca(HCO3)2 易溶于水,能与澄清石灰水或碳酸钠溶液反应都生成碳酸钙沉淀,也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将接口a和c连接,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将试管静置后固液分离,则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

考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考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内容标准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钠的重要化合物”的部分内容: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思考与交流 1.回忆前面做过的实验.描述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 2.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和氧化钙与水的反应类似,请你写出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轻轻摸一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有什么现象发生? 通过实验和观察.请你描述一下这些现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2Na202+2H20=4NaOH+02↑ 过氧化钠还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Na202+2C02==2Na2C03+02↑ 因此.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须化学1的“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金属的化学性质”等知识。 要求: (1)回答材料二中“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 (2)完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并对教学过程做简要说明。(不少于300字)

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是氯水性质检验的微型实验设计:? (1)实验用品?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双通管1个、单孔塞2个、Y型管l根、小试管2个、15?mL医用一次性注射器1个、胶头滴管1个、止水夹2个。 (2)实验装置? 如图,用带Y型管的橡胶塞事先塞紧双通管的下端.Y型管与小试管用橡皮管(带止水夹)固定,一支小试管中装入pH试纸(用润湿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AgNO3溶液,另一支小试管中装入滴有KSCN的新制FeSO4溶液(用少许植物油液封)。事先在通风橱下用向上排气法在双通管中收集满氯气(通过观察气体颜色确定氯气是否集满)。取下椽胶塞.立即用带有注射器(注射器有水)和胶头滴管(滴管里装有适量CCL)的橡胶塞塞紧双通管的上端。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观察双通管中收集的氯气的颜色(用白纸做背景)。可以看到黄绿色气体,说明氯气为黄绿色。 ②用针筒向双通管中注入约3?mL蒸馏水,静置半分钟,观察气体及溶液颜色变化(用白纸做背景)。溶液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有少量氯气溶于水。 ③向双通管中滴入适量的CCl4,液面不超过Y型管为宜,静置,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上层溶液无色.下层溶液为黄色。 ④将针筒中剩余的蒸馏水注入双通管中。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AgNO3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滴有KSCN的新制FeSO4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氯水具有强氧化性。 ⑤分别打开Y型管上的止水夹,依次观察小试管中的实验现象。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氯水的性质以及组成。 (2)上述微型实验有哪些优点?

考题 案例: 某版本化学教科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片段。 1.观察下列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所得的结论填入表2—3。 实验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 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 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3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约绿豆大小)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2.根据上述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 问题: (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属于高中__________模块的内容(填模块名称)。(2分) (2)实验1、2、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1:(2分) 实验2:(2分) 实验3:(2分) (3)根据实验l、2、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4分) (4)在实验2中,观察到少量黑色物质的出现,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4分) (5)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4分)

考题 某初中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实验室现有3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NaN03、NaCl、Na2C03的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将它们一一鉴别。 【考试结果】有30%N学生提交了下面的方案:分别取三种溶液样品少量,放入三支试管中,向三支试管各滴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溶液是Na2C03溶液,再向无明显现象的两支试管里分别滴AgN0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NaCl溶液,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是NaN03溶液。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请设计出本实验正确的鉴别方案。 (2)试对上述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3)写出本实验中涉及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化学l》(必修)第2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部分内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碳酸钠(Na2C03)俗名纯碱,也叫苏打,碳酸氢钠(NaHC03)俗名小苏打。在厨房里你常常能找到这两种物质。 【科学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1)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Na2C03和NaHC03(各约lg); 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②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mL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③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④在表3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化学1》“从实验学化学”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等知识。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国家一般要求。 请完成材料二所示内容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方法。 (3)设计教学过程。

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 问题: (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分) (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 (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 么?(4分)

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为:在一个带导管的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在试管里加入2mL浓硫酸.盖好胶塞,使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加热。把放出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冷却后,把试管里的液体慢慢倒入盛有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下面是某老师对此实验的改进: 如下图所示,配制浓度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取适量的棉花蘸取,把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塞在干燥管内,细管l:7也塞上。玻璃管上分别缠上品红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浸有KMn0。溶液的布条。试管内加入2mL浓硫酸,按图连接装置。加热,待浓硫酸快要沸腾时撤离酒精灯.并把铜丝钩迅速放下,令反应的铜丝完全浸没在硫酸里,反应立即开始,可以看到白色烟雾的生成,待安全装置内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品红试纸和浸有KMn04。溶液的布条褪色时,将铜丝钩拉升,此时试管中溶液为蓝绿色,几乎没有黑色。反应完成后,静置5分钟,等多余的S02被棉花吸收为止。然后取下安全装置的试管,让同学体验S02的气味,加深印象。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写出该改进实验设计的优点。(写出3个方面) (2)简述上述改进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考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03和NaHC03(各约1 g),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老师提问1:Na2C03和NaHC03外观上有什么差别,用手摸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2:向实验l中的试管中继续加入10 mL的水,用力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老师提问2:滴加酚酞之后,两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从此教学片段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写出4点)(3)简述实验2的实验现象,并做解释。

考题 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 【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 【教学活动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 【教学活动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 【教学活动3】 ①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 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 ③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 (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 (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分)。 (3)在教学活动3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分)

考题 初中化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物质的变化。 【学生回答】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变化 【教师演示】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变化的小实验。实验一:水沸腾的实验,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实验二:将蓝色块状胆矾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教师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师总结】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比如弹簧的伸缩就是形状的变化,也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师提问】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三)巩固提高 如何准确的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古诗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节课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做实验就是探究吗?探究就是做实验吗? 2.原子弹爆炸是什么变化?

考题 现有下列变化现象:  a.冰融化成水; b.白磷自然; c.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色; d.海水经日晒后析出食盐晶体。 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adB、bcC、cd

考题 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增添了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②淀粉溶液遇碘化钾→蓝色③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白色④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⑤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红色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考题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它学的优势是一个整体的优势”。

考题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分析该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考题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问题与情景]如下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斜的方向。[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补充实验]如下图,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3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2)试评价此教学片段的导入。(3)试说明中学实验有哪些功能。

考题 单选题下列实验所残留的物质可以用稀盐酸除掉的是()①氢气还原氧化铜后残留在试管上的红色物质;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附在试管壁上的白色物质;③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上附着的红裼色物质④稀硫酸溶液滴入盛有硝酸钡溶液的试管上附着的白色物质⑤碳酸钠溶液滴入盛有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上附着的白色物质A ①②③B ②③⑤C ②③④D ③④⑤

考题 单选题现有下列变化现象:  a.冰融化成水; b.白磷自然; c.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色; d.海水经日晒后析出食盐晶体。 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adB bcC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