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MBA考试《写作》章节练习(2019-10-29)

发布时间:2019-10-29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为您整理第一章 论证有效性分析5道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供您备考练习。


1、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在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这说明“网络民意”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华南虎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无不和“网络民意”的表达脱离不了关系。越来越多的官员在重视“网络民意”,这也是“网络民意”最能代表民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新的媒体,网络所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对于一份报纸,上百万的发行量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而网络中一个热门帖子的点击率就可能超过它。因此对传统媒体中所谓主流的民意都不应该进行过多地考虑。网民作为一个特定的、意见接近的群体,这些人并不是“乌合之众”。能够上网的人,都有较高的学历,那么他们也会有较高的素质去表达真实的民意。从传媒学和政治学的专业立场来说,就应该尊重所有群体的言论自由,维护所有的公共言论平台。在这个意义上,追问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可能会有一种危险,就是忽视个体声音。只要发言人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意见就是真实的,就应该受到重视。【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6.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网络民意”成为耀眼的关键词→“网络民意”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
①“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并不能说明“网络民意”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相继产生,“网络民意”亦是如此,但认为其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是站不住脚的。
②“网络民意”只有符合多数人的心声,表达大多数人的意愿,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民意。
③“网络民意”成为耀眼的关键词,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表评论,但也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此发表不真实的言论,甚至诋毁某人、某事件甚至于社会,这些情况反而会破坏网络民意的真实性。
论证二:“华南虎事件”问题的解决→与“网络民意”的表达有关
“华南虎事件”只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不能由此得出与“网络民意”的表达脱不了关系。
论证三:越来越多的官员重视“网络民意”→“网络民意”最能代表民意
①是否让网络民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意取决于多个方面,例如网络受众面广,网络民意比较客观公正,真实性高,这些都具备才能充分说明网络民意最能代表民意。
②越来越多的官员在重视网络民意,说明网络民意为官员了解民意、民情增加了一个途径,但是不代表大部分人都上网并在网上发表言论,比如:有些贫困山区的人们无法上网,那么从何处了解他们的意见呢?
论证四:网络所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对传统媒体中所谓主流的民意都不应该进行过多地考虑
网络所覆盖的读者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并不能推出对传统媒体中所谓主流的民意都不应该进行过多地考虑这一结论。不同媒体面对不同的读者,代表了不同的“民意”。
论证五:能够上网的人都有较高的学历→有较高的素质去表达真实的民意
①该论证显然是强拉因果。“高学历”和“高素质”间没有必然联系。能否表达真实民意和个人的学历并不息息相关。高学历犯罪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②有较高的素质去表达真实的民意可能不是由于上网的人有较高的学历,而是因为表达民意的人本着客观、真实的态度,即使没有较高的学历,也能表达真实的民意。
③许多具有高学历的网民受社会负面人物、负面新闻报道的影响,往往在网上发表消极的甚至是威胁社会安定团结的言论,这些人不具有较高的素质,也没有表达出真实的民意。
论证六:发言人真实存在→意见真实并应受到重视
①发言人的意见有一定意义和价值,能客观体现民情民意,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能够反映群众心声,才会受到重视。
②发言人真实存在不代表他的意见就是真实的,就应该受到重视。发言人的意见具有主观性,能否受到重视是根据发言人的意见是否具有价值决定的,即使真实可靠,但是没有价值,依然不会受到重视。

2、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丰盛烟草公司开发了一种新产品——公益香烟。这种香烟的一端有一个探头,点燃后外侧不冒烟,吸烟者最终将烟全部吸入自己体内,不会造成别人被动吸烟。因而,特别适合于公共场所或者各种会议期间使用。该公司通过调查发现近期各种会议和公共场所吸烟者比例在不断上升。“公益香烟”的发明恰好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在烟草生产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尼古丁含量大大降低,售价仅比一般香烟高20%,如果将该烟的市场定位于25岁以上受过良好教育的文雅吸烟者,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适应并喜欢该烟的口味。因此,公司决策者认为,“公益香烟”的市场需求强劲,最终会成为香烟行业的主导品牌,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8.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吸烟者最终将烟全部吸入自己体内,不会造成别人被动吸烟→适合于公共场所或者各种会议期间使用
①决策者未能就新产品的设计是否满足市场需求给与足够的说明。新产品的设计使香烟点燃后外侧不冒烟,吸烟者最终将烟全部吸入自己体内。香烟点燃后外侧不冒烟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有待商榷。因此,该论证是欠妥当的。
②即使吸烟者最终将烟全部吸人自己体内,但是他呼出的烟有可能对周围人的影响很大,会遭到众人反对,也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因此,并非适合于公共场所或者各种会议期间使用。
论证二:近期各种会议和公共场所吸烟者比例在不断上升→“公益香烟”的发明满足了市场需求
①判断“公益香烟”的发明恰好满足了市场需求有多种因素,例如:“公益香烟”正是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其质量好、价格适中等,而近期各种会议和公共场所吸烟者比例在不断上升只是其中的一个判断标准,仅凭它是不足够的。
②近期各种会议和公共场所吸烟者比例在不断上升,这并不能成为“公益香烟”需求上升的充分理由。因为在会议和公共场所通常都有专门的吸烟室,他们吸的烟不一定是“公益香烟”。同时眼前这类吸烟者比例的不断上升并不等于长期也上升,因此,“公益香烟”的发明未必恰好满足市场需求。
论证三:将该烟的市场定位于25岁以上受过良好教育的文雅吸烟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适应并喜欢该烟的口味
①越来越多的人适应并喜欢该烟的口味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该烟物美价廉、正好满足了自己的需求等,而将烟的市场定位于25岁以上受过良好教育的文雅吸烟者明显条件不充分。
②公益香烟的尼古丁含量大大降低,并不能说明比其他烟低,因为不知道它原来的含量。售价仅比一般香烟高20%,这也是一个很高的价格。即使市场定位于25岁以上受过良好教育的文雅吸烟者,但是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价格不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等,就不一定会购买,那么,未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适应并喜欢该烟的口味。
论证四:“公益香烟”的市场需求强劲→会成为香烟行业的主导品牌,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①要想成为香烟行业的主导品牌,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除了市场需求大外,还需产品的质量比较好、价格便宜,得到消费者认可,销售额远远大于费用等。
②即便一类产品需求强劲,但可能只是机遇好,未必能成为主导品牌,因为品牌的形成涉及产品的质量、价格、宣传、长期积累以及品牌文化。同时主导品牌未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因为不知道它相应的费用。如果费用等于或大于收入,那么未必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3、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被试验者被分成一人组、两人组和三人组,要求各组尽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有他们单独拉绳时的拉力总和的70%;三人组的拉力则只有他们单独拉绳时的拉力总和的49%。
      “拉绳试验”表明,在任何一个团队当中,任何人都会把责任悄然推卸到其他人身上。团队越大,这种推卸就会越严重。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来说,我们应该努力避免让员工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工作,并且也不要幻想或强调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合作,在分配工作的时候,每个员工分工的职责越具体、越明确越好,这样就能避免滥竽充数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23.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拉绳试验”→在任何一个团队当中,任何人都会把责任悄然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合作的拉力低于他们单独拉绳时的拉力总和,原因很可能在于他们拉力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实际情况是这样,我们就不能推出结论说,是因为他们出工不出力,或推卸责任了。前者是工作的方法问题,后者是工作的态度问题。这二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论证二:“拉绳试验”→团队越大,这种推卸就会越严重
每个人拉绳的先后次序如何?如果开始用尽全力进行个人的拉绳试验,而接着没有休息就进行合作拉绳试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的拉力低于他们单独拉绳时的拉力总和,就不能简单类推到一个团队中,更无法得出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的结论,该论证显然有“不当类比”之嫌。
论证三:团队越大,这种推卸就会越严重→我们应该努力避免让员工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工作
虽然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但是其前提可能是在没有激励条件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单个人进行拉力试验的时候,试验者许诺了他们很多激励条件,而在进行合作拉力试验的时候,没有做过任何的激励许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说,单纯的单干就会比合作的工作效率高,应该努力避免让员工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工作。
论证四: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不要幻想或强调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合作
即使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但是为了完成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比如去搬动一块大的石头,任何单个的人用尽全力,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力气,那么,单个人依然是无法最终搬动石头的。在这种情况下,单人的效率依然是零。但是,如果他们两人合作,那么很可能足以搬动那块石头,他们就成功了。题干把“团队工作”和“合作”简单地等同了起来。
论证五:每个员工分工的职责越具体、越明确越好→能避免滥竽充数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
即使每个员工分工的职责越具体、越明确越好,但是每个员工未必都是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有可能有些员工思想消极、工作散漫,总是爱推脱,想让别人帮助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未必会避免滥竽充数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也不一定会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
参考范文:

“拉绳试验”应用的质疑
        材料通过对“拉绳试验”的分析,来说明团队成员管理的方法,该论证显然存在以下问题:
        论证者不能由“拉绳试验”简单类比到“任何一个团队当中,任何人都会把责任悄然推卸到其他人身上”。合作的拉力低于他们单独拉绳时的拉力总和,原因很可能在于他们拉力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实际情况是这样,我们就不能推出结论说,是因为他们出工不出力,或推卸责任了。前者是工作的方法问题,后者是工作的态度问题。这二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论证者由“拉绳试验”能够说明团队越大,这种推卸就会越严重吗?未必。
每个人拉绳的先后次序如何?如果开始用尽全力进行个人的拉绳试验,而接着没有休息就进行合作拉绳试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的拉力低于他们单独拉绳时的拉力总和,就不能简单类推到一个团队中,更无法得出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的结论,该论证显然有“不当类比”之嫌。
        即便“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我们也不应该努力“避免让员工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工作”。虽然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但是其前提可能是在没有激励条件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单个人进行拉力试验的时候,试验者许诺了他们很多激励条件,而在进行合作拉力试验的时候,没有做过任何的激励许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说,单纯的单干就会比合作的工作效率高,应该努力避免让员工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工作。
       “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不一定能说明“强调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合作”没有意义。即使团队越大,推卸就会越严重,但是为了完成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比如去搬动一块大的石头,任何单个的人用尽全力,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力气,那么,单个人依然是无法最终搬动石头的。在这种情况下,单人的效率依然是零。但是,如果他们两人合作,那么很可能足以搬动那块石头,他们就成功了。题干把“团队工作”和“合作”简单地等同了起来。
        综上,上述论证还需进一步完善。

4、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在重庆的永川、合川、璧山等一些粮食产区,不少农民因为种粮赔钱已经不愿意种粮了;还有些农民表示,收完这一季,他们就不再种粮食了。数据表明,目前重庆已经有11%的耕地已经不再种粮,在不少农民眼中,种粮已经成为了副业。
       自从去年农民税收全免之后,农田的耕地面积恢复到了100%。同一时期,外出打工的农民也下降了25%。看来,免除农民的税收负担确实是提高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另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使用无机化肥和农药转向使用有机肥料和农药,而且为选择有机农业的耕种方式投资购置了农用设备。虽然这种投资不大,但是,使用有机耕种方法的农民,他们的农作物产量却比以前下降了。如果从经济利益上考虑,他们为转变耕种方式而进行的投资是不明智的。所以,他们选择有机农业的原因肯定是为了保护环境。【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27.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农民税收全免→耕地面积恢复到了100%
“农民税收全免”可能是导致“耕地面积恢复到100%”的原因,但未必是主要的原因或全部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农民种地与补贴,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等。
论证二:农民税收全免→外出打工的农民下降了25%
“外出打工的农民下降了25%”可能是因为农产品的收益比外出打工利益更大、种地有补贴,或者家里条件不允许再外出打工,比如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等。农民税收全免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未必是主要原因。
论证三:农民税收全免→提高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农民税收全免只是提高农民积极性的手段之一,未必是有效手段。还应有其他手段,比如政策大力鼓励农民种粮或经济作物,提供技术上的扶持和经济上的帮助,让农民大幅度盈利等。
论证四:使用有机耕种方法,农作物产量却比以前下降了→为转变耕种方式而进行的投资是不明智的
①考虑耕种方式在经济利益上的明智与否,除了看农作物的产量外,还需要看农作物的单价。仅仅是产量的下降,并不能充分说明有机耕种方式在经济利益上不明智。
②如果市场上对于有机耕种方法种出的有机农作物定价很高,甚至超过普通农作物的好几倍,那么即使农作物产量比以前下降了,经济利益可能会更高,从经济利益上考虑,他们为转变耕种方式而进行的投资可能是明智的。
论证五:为转变耕种方式而进行的投资是不明智的→选择有机农业的原因肯定是为了保护环境
我们不能排除农民选择有机农业的原因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这种可能。文中在假设随着产量下降,农民就一定会亏本的前提下,认定“选择有机农业的原因肯定是为了保护环境”,这是不可靠的。即使不是经济的原因,也未必就是环保的原因,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如食品安全、国家政策强制要求的原因。论证者有“非黑即白”的嫌疑。
参考范文:

一篇似是而非的论证
        上述材料通过一系列对于农业问题的论证,得出了相关结论。然而,其论证过程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
        首先,“农民税收全免”不一定会使“耕地面积恢复到了100%”。“农民税收全免”可能是导致“耕地面积恢复到100%”的原因,但未必是主要的原因或全部的原因,还应有其他原因,比如:农民种地给予补贴,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等。
        其次,“农民税收全免”未必是“外出打工的农民下降了25%”的主要原因。“打工的农民下降了25%”可能是因为农产品的收益比外出打工利益更大、种地有补贴,或者家里条件不允许再外出打工,比如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等。农民税收全免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未必是主要原因。
        再次,“农民税收全免”只是“提高农民积极性”的手段之一,未必是有效手段。还应有其他手段,比如政策大力鼓励农民种粮或经济作物,提供技术上的扶持和经济上的帮助,让农民大幅度盈利等。
        最后,使用有机耕种方法,“农作物产量却比以前下降”了并非能说明“为转变耕种方式而进行的投资”是不明智的。如果市场上对于有机耕种方法种出的有机农作物定价很高,甚至超过普通农作物的好几倍,那么即使农作物产量比以前下降了,经济利益可能会更高,从经济利益上考虑,他们为转变耕种方式而进行的投资可能是明智的。
        综上所述,材料的论证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提供更多的论据进一步完善。

5、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有一段时期,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程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可以化解。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市场本身也会进行自动调节。
       其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再次,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预使生产过剩变成了生产不足,问题就会更大。因为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如果生产不足,就势必会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让人们重新去过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我们应该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必干预。【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32.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可以化解
①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只是扩大销售的一个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销售还取决于市场饱和度、社会购买力、社会消费心理等。
②扩大销售未必能马上化解生产过剩。若原有产能为100单位,需求为10单位,即使扩大销售,需求增加到20单位,这种情况下,“生产过剩”仍没有被化解。
论证二:生产过剩“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一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
前面材料说生产过剩“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由此可以推出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生产过剩,而材料后面又说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明显前后是自相矛盾。因此,该论证是有待研究的。
论证三: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常见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是表面的、多变的、复杂的,而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是内在的,不能将两者混淆。“客观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
论证四: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政府干预市场”未必会“违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反而可能会遵循并利用经济规律。政府干预也是市场经济调节的一种手段,它是一只“有形的手”,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运行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不一定会违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论证五: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生产过剩是指某些商品的生产超过了社会需求,以致商品滞销,库存积压增加,或者说,其产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消费需求和物资储备,因此,该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论证六:生产不足→就势必会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
①造成供不应求现象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生产不足之外,还有可能是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垄断商品等。
②虽然生产不足,但是如果有替代品出现,可能不会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比如
面条生产不足,但是方便面等其他食品可以替代,人们可能会更多地选择面条以外的食品代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生产不足,但是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更不会让人们过缺衣少食的日子,影响社会和谐。
论证七: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必干预
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不是绝对矛盾的。而且,生产过剩、生产不足也和民生问题相关。由此可以推出,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那么政府就应该干预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把他们完全分开。
参考范文:

政府不应干预生产过剩吗?
       上述材料论证了政府不必干预经济运行中的生产过剩现象。该论证过程存在着诸多逻辑问题,现分析如下。
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未必能“扩大销售”。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并非是扩大销售的充分条件,因为销售还取决于市场饱和度、社会购买力、社会消费心理等其他因素。
       “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并不意味着“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常见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外在表现,是表面的、多变的、复杂的,而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是内在的、稳定的,两者不能混淆。
       “政府干预市场”未必会“违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反而可能会遵循并利用经济规律。政府干预也是市场经济调节的一种手段,它是一只“有形的手”,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运行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不一定会违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的论证过程是值得商榷的。生产过剩是指某些商品的生产超过了社会需求,以致商品滞销,库存积压增加,或者说,其产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消费需求和物资储备,因此,该论证是欠妥当的。
       “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并不意味着“生产过剩、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必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不是绝对矛盾的。而且,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也和民生问题相关。由此可以推出,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那么政府就应该干预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把他们完全分开。
        综上所述,论证者的论证漏洞百出,若想得出其结论还需提供更有力的论据。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MBA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