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MBA考试《写作》章节练习(2019-10-30)

发布时间:2019-10-30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为您整理第一章 论证有效性分析5道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供您备考练习。


1、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在一次管理培训课堂上,培训师把一杯酒倒进一桶污水中,然后问大家:“这是一桶什么?”大家说:“一桶污水。”培训师又把一杯污水倒进一桶酒中,然后问:“这是一桶什么?”“仍然是一桶污水。”“谁还愿意喝它?”台下的学员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回答说:“很恶心,不愿意!”“于是,我们就只能很遗憾地把它全部倒掉。”【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

《且慢把污水妖魔化》

       上文试图论证管理的第一要务是识别清除破坏性员工。很遗憾,这样的论证漏洞百出。
       首先,把组织比作一桶酒,把破坏性员工比作污水,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因为污水和酒是高度互溶的,但人和人之间却未必会这样毫不设防地相互渗透。组织里的大部分员工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自控力,因此很可能就会主动远离和拒斥这些“污人”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算驴子破坏陶瓷很容易,但也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地推出破坏就总是比建设容易。试想,如果让苍蝇来破坏工匠所做的陶瓷,或者让驴子来破坏铁匠锻铸的铁器,破坏就未必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破坏性员工的破坏力。
       再次,它错误地预设了人不可能改过自新。世上没有天生的坏人,大部分人做坏事,也许只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小私利而一时糊涂,或是无意中做了坏事,这时稍加提醒或者强化组织纪律和违规后果,也许他们就会立刻改正、继续为组织做贡献了。
       另外,也许有洁癖的人会仅仅因为苍蝇或老鼠屎的一点点玷污就把整锅汤粥全都废弃,但大部分人很可能只会把苍蝇和老鼠屎周围的粥汤舀出来倒掉就可以了,其余未被污染的部分完全可以继续饮用。同样,我们也不必仅仅因为某个污人,从而废弃整个组织。
       最后,就算污人需要识别和清除,但也推不出这就是管理的第一要务。也许管理的第一要务并不是整天拿着显微镜到处寻找微不足道的老鼠屎,而应是努力寻找和激励优秀员工,也许他们才真正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软实力是评判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要素之一,所以如何增强软实力就成了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大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不难解决。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增强软实力,只需搞好本部的文化建设并向世人展示就好了。
        文化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普同性,一个是特异性,所谓普同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相似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肯定善行,否定恶行。所谓特异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而东方文化固守道德意识,正因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正因为文化具有特异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无论是接受还是关注,都体现了该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也即表明了该国软实力的增强。
        文化作品当今也是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等等。虽然一般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艺术要素取胜,但在这些作品中,也往往锁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弘扬了一种道德观念,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管是同一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和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的。由此可知,只要创作更多的体现本国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那么文化影响的扩大就是无疑的,而且国家的软实力也必将同步增强。【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1.一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增强软实力,只需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并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
分析:“国家软实力”并不简单等于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因为一国的软实力除了文化的影响力,还包括了该国的人才、教育、政治体制等许多方面。
论证2.文化有普同性,所以一国文化定会被他国接受。
分析:未必,因为有时“同性相斥”,比如一个自私的人是难以接受另一个同样自私的人的。
论证3.文化有特异性,所以一国文化定会被他国关注。
分析: “关注”不等于接受并受其影响。比如我散步时,偶尔也会“关注”一下穿着前卫的小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受其影响而穿得跟他们一样。
论证4.无论是接受还是关注,都体现了该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和该国软实力的增强。
分析:展示或被关注≠有影响力。真正的“影响力”是改变别人跟着你走。
论证5.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宣扬了一种价值观,不管它是普同的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因此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
分析:未必,如果某国的文艺作品都很劣质,这样的作品再多,恐怕也难以在别的国家广泛出版、传播,因此也就更谈不上本国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增强了。
参考范文:

让忽悠现形
        赵本山的小品无数次地提醒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着忽悠!可不,你看,我一不小心又碰上了一篇忽悠的文章。不过,还好,它逃不出我们逻辑的法眼。
首先,“国家软实力”并不简单等于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我们知道,一国的软实力除了文化的影响力,还包括了该国的人才、教育、政治体制等许多方面。所以,一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并不就意味着该国软实力的增强。
        其次,文化间的某些普同性未必能推出它们会相互接受,因为有时“同性相斥”啊。就像一个自私的人并不会喜欢和接受、而会极力排斥另一个自私的人,一种坚信种族中心主义、原教旨主义的文化也是难以接受“同己”的。
        再次,若非别国的需要和兴趣,文化的特异性也未必能赢得别国关注。更何况“关注”它也不等于接受它或受其影响。就像我散步时,偶尔也会“关注”一下穿着前卫的小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受其影响而穿得跟他们一样。
        另外,展示或被关注并不就等于影响力。真正的“影响力”是改变别人跟着你走。所以,就算一国文化再被展示、被关注,但如果它丝毫没有改变和引导别国,别国一点都不受其影响,这怎么能说它有影响力呢?
最后,如果某国的文艺作品宣扬的都是迷信、黄色、暴力、疯狂诋毁别国的价值观念,或是艺术性太差,那么,这样的劣质作品再多,恐怕也难以在别的国家广泛出版、传播,因此也就更谈不上本国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增强了。
        相信上述的逻辑分析足以使这篇忽悠现形。现形的忽悠,忽悠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得逞。

3、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导游作为旅游活动接待计划的具体执行者,为多少个旅游者打开一扇又一扇明亮的窗;作为使者,传播着一遍又一遍的信息,传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与文明。然而,时代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颠覆性革命,透明与便捷成为了必然,当上下游的沟通能够在更加快速、更为直接的平台完成的时候,导游的生存空间大大萎缩。
        作为旅游产品的服务者,导游连接纽带的作用在弱化,面对利益面前的无序竞争,导游往往一不小心就沦为行业的“牺牲品”,谁也不会想到曾经的时代宠儿却沦落到无组织、无保障、无纪律的“三无人员”的境地,催生“恶导游”,各种误导游客消费、强制消费事件不断……导致旅游市场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导游薪酬体系的混乱。
        当导游作为“提供服务者”不被消费者认同,而服务“小费”又还没有成为习惯的时候,导游小费被视为灰色收入就成为必然,只能在定位不清晰并不太规范的状态下苟且偷生了。为此,日前国家旅游局首次联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旅行社要探索建立基于游客自愿支付的对导游优质服务的奖励机制”,首次从国家层面肯定并鼓励探索建立游客自愿支付奖励机制。虽然缺乏明确的细化标准,但是推动导游小费合法化的努力,还是要给予点赞。
        导游小费的规范与生态重构意味着人们对导游服务过程的认可和理解,游客根据对导游服务的满意程度而付出所愿意付出的报酬,对导游给予外部激励,效用满足源自于导游服务的热情、周到,这种心理感受可以人为地量化,在一定条件下,效用是可以度量的,这把无形的尺度就是服务质量,从“市场化”角度而言自然就解决了旅游服务中的监督问题。相信中国的旅游业一旦从法律上建立起像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质量为前提的导游小费制,目前的这些市场乱象就必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小费制未必如此灵验》
        上文试图论证导游小费制必将改善目前旅游市场的乱象。这样的论证值得商榷。
        首先,导致当前旅游市场乱象的真正原因也许和导游薪酬体系无关,而是互联网极大地催发了国民的旅游热,致使作为联结纽带的导游一时供不应求,再加上法规不完善,所以出现了很多无资质的黑导游和黑公司扰乱了旅游市场。果真如此,解决的方法就未必是推行小费制,而应是推行上岗证或年检制度。
        其次,国家旅游局正在推行小费合法化,也未必就能推出小费制必将大大改善当前的市场乱象。也许小费合法化会诱使导游们把更多的心思花在考虑如何强取豪夺游客的小费上,从而导致服务质量进一步雪上加霜,更加激化游客和导游之间的矛盾。
        再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法规的不健全,某些恶黑导游很可能会采取捞一把就走、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这样,区区小费制和处于弱势地位的游客又如何能解决凡此种种市场乱象的监督问题呢?
        另外,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不一样。西方人处处有付小费的习惯和传统,这样的积少成多的小费也许是会促进他们的导游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而中国人却几乎没有付小费的习惯,所以小费制合法化后会不会导致导游满心期待小费、最终却因为得不到小费而变相地报复游客呢?
        最后,上文一方面认为目前的导游作为提供服务者不被消费者认同,服务小费又还没有成为国人的习惯,一方面却又要主张推行导游小费制,这不是前后自相矛盾了么?

4、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下面是未来广告公司在滨海市发起的一项活动,目的是使客户相信,如果他们使用未来广告公司的广告牌为他们的产品做宣传,那么他们的销售额将会上升。
        “未来广告公司能够提高你们公司产品的销售额,这一点可以从去年我们做的一个实验中看出来。为了提高全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冠军在大众中的知名度,我们连续三个月在广告牌上刊登她的照片和名字。在此之前,尽管在马拉松运动中她赢得了冠军头衔,并且受到了全国性的关注,但是在滨海市里,15000个随机调查者中只有5%的居民看到她的照片时能够正确说出她的名字。经过三个月的宣传试验,35%的被访问者在第二次调查中能够说出她的名字,所以我们的广告宣传是很见效的。”【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03.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提升女子马拉松冠军知名度一提升企业产品销售额
①即使提升女子马拉松冠军知名度的情况属实,该论证也有“类比不当”的嫌疑。论证显然不当假设提高个人的知名度和提高产品知名度类同。二者无论是资源投入、具体操作过程都有所不同。通过广告来提高女子马拉松冠军名字的认知度,并不能说明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②尽管产品知名度是影响产品销量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产品销售额的上升还依赖于产品的质量、性能、特色、售后服务、良好的品牌和口碑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合理的营销策略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③提高女子马拉松冠军的知名度虽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但可能由于公司过于注重广告宣传,而对于产品的质量、服务等方面不能给予保障,使消费者反而不愿意购买该产品,因而会导致销售额下降。
论证二:广告牌上刊登照片和名字→提升女子马拉松冠军知名度
①在广告牌上刊登照片和名字并不一定会提高女子马拉松冠军的知名度。在广告上刊登照片和名字只能使人们知晓该冠军,知晓度不等于知名度,知名度是指某人的形象、声誉、信赖程度等,或者是社会公众对其的评价。而知晓度是指某人或事被社会公众的认知程度,换句话说就是有多少人知道、知道些什么。
②一个人要想在大众心中具有知名度,更多地在于人们对其言行的认知,其个人形象是否为大众所认可。仅仅依靠广告牌上刊登照片和名字,显然值得商榷。
③在广告牌上刊登照片和名字,为大众所知晓,并不代表其为大众所认可,如果其言行、品格不为大众所认可,对其评价不高,那么即使刊登广告也不能提升其知名度。
论证三:两次调查数据的变化→广告宣传很见效
①两次调查数据的变化并不必然推出广告宣传有效。第二次调查没有说明调查样本数,且抽取样本的来源也不清楚,所以数据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即使两次调查数据有变化,能够说出冠军名字的人增加,也并不意味广告宣传是有效的。抽样的方式以及在何种人中抽样对调查的结果有很大影响。如果第二次进入样本的人中大部分是马拉松运动的爱好者,那么其很有可能在广告之前就知晓这个冠军,或者第二次进入样本的人有很多与第一次是重复的,那么他们可能在接受调查后刻意关注了这个人而非通过广告才知晓。

5、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甲:乙方认为吸收了外来文化,中国人就失去了民族底蕴,在座的各位多少人西装革履,就都失去了民族底蕴了吗?
       乙:甲方要外来文化,但是我们更要自主独立。我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外来文化是要毁灭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的基础,你要不要?
       甲:对方辩友说得好,为什么要外来文化呢?正是因为它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利大于弊啊!
       乙:对方辩友,你搞错了。纵观历史,文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甚至是敌对的。对方辩友,你的利又在何处?
       甲:我终于看清楚对方辩友的逻辑了,对方辩友说人不需要吃饭,因为如果你把世界上所有的粮食都吃下去了或者你用鼻子吃饭,那就必定是有弊无利了。
       乙:接受外来文化果然就如你所说的是一顿美餐吗?你们怎么能对当今世界频繁的文化冲突视而不见呢。比如说吧,我们中国人讲究“一日夫妻百日恩”。外国人讲究什么呢?“露水夫妻一夜情”啊。如果引进这样的文化,中国的离婚率能不上升吗?
       甲:要谈外来文化,还是让我们来看看离我们最近的日本的文化。日本文化中的汉字汉音,书道茶道,哪一个不是从中国文化演进的?到现在,到底有没有日本民族的特色,更不要说片假名和平假名了。
       乙:外来文化果然就是十全十美吗?想想看,中国人讲究“远亲不如近邻”,而外国文化一来呢?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东一道铁门,西一道铁门,探亲搞得像探监一样。【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09.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即使西装革履,也没有失去民族底蕴→外来文化利大于弊
①“在座的一些人”是否就能代表全部中国人?“西装革履”也只是文化符号之一,这里显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②即便民族文化并没有因为穿西装而丧失或有任何的减弱,但是,这样的推理只能说明外来文化对我们民族文化没有什么坏处,也即“无弊”,但是,“利”究竟在何处以及“利”究竟有多大并没有提到。
论证二:外来文化毁灭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的基础→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不仅只有对立,也有相互促进的双赢关系。乙方只看到了一种极端而且少见的斗争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这显然有非黑即白的嫌疑。
②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使之与民族文化融合,反而有可能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得更好、兼容并蓄,进而巩固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而不是失去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
论证三:文化在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乙方论证的缺陷是混淆了“文化推行或传播的方式”的问题与“文化本身”的利弊。文化推行的方式是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文化本身是否有利没有直接的关系。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说明文化的传播方式存在弊端,但不能说明文化本身是存在弊端的,二者不能等同。
②文化推行过程是强制的,但是如果它推行的内容深受欢迎,符合该国的国情,能够促使本民族文化更快地融合,促进该国的发展,就可以得出外来文化利大于弊。
论证四:外来文化导致离婚率上升→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婚姻观念只是文化观念的一个方面,就算这个方面有冲突,也不能因此就说明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总体上或本质上就是冲突的。除了婚姻观念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而这些观念很可能在各个民族文化中还有很多共通的东西。
论证五: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后仍具民族特色→外来文化利大于弊
日本民族接受中国文化之后,其文化仍然有日本民族的特色,并非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是利大于弊的,因为有“特色”并不等于有“好处”。就算中国文化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利大于弊的,也不能因此就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认为所有的外来文化对任何别的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利大于弊的。
论证六:吸收外来文化→邻里关系疏远→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例如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而非过去门对门的四合院等,由于住房的原因导致现代人见面的机会较少,才使得邻里关系变得疏远。
②就算邻里关系的疏远和现代中国的某种自闭和外来文化有关,但这只能说明外来文化有某些缺点、某些弊端,并不意味着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MBA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