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MBA考试《写作》每日一练(2019-10-28)

发布时间:2019-10-28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每天为您准备了5道每日一练题目(附答案解析),一步一步陪你备考,每一次练习的成功,都会淋漓尽致的反映在分数上。一起加油前行。


1、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理论,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可以采取三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聚化战略。我们逐渐意识到成本领先战略对于中国企业的弊端,因此中国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必定能取得成功。
       美国许多企业的成功,揭示的正是这个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虽然,中国企业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但是这也不妨碍中国企业寻求差异化的步伐。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差异化指的是超出竞争对手的部分,这体现在质量、服务、渠道或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速度等方面,中国企业还是可以在这些地方大有可为的。这给企业带来的额外利润也将比竞争对手高得多。
       在美国,人均月收入3000美元左右,购买一台冰箱占消费者月收入的比例很低。因此,家用电器类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低,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这就是迈克尔·波特反复提醒中国企业家要回避的价格战。而在中国,降价却往往是最能吸引消费者眼球并且最奏效的手段,中国企业的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在西方工业化社会中总结出来的,其成熟性、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相信企业可以照搬这些管理理论,那些看起来不太理性的企业战略决策背后往往有着更为复杂的环境。那些是这种管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东西,不需要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来解释。
       中国企业的个体行为是否说明世界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在中国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呢?中国企业遇到的所有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解决也没有能力解决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的有效使用。【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1.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成本领先战略对于中国企业有弊端→中国实行差异化战略必定能取得成功
①该论证显然存在着“非黑即白”的问题。“成本领先战略”有弊端并不能说明“差异化战略”就有优势。即便不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我们还可以选择“聚焦化战略”而非一定是“差异化战略”。
②成本领先战略有弊端,说明其战略不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不符合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可能说明中国暂时无法采用此战略,而差异化战略论证中没有详细阐释,未必就能说明可以实行。
论证二:美国采用差异化战略取得成功→理论对于中国同样有意义
①由美国企业的成功案例并不可推知该理论在中国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显然是不当类比。美国与中国在市场背景、企业类型、竞争程度方面都有诸多不同,两者之间的类比无任何意义,也无任何关系。
②美国采用差异化战略成功,说明此战略对美国而言是对症下药。美国与中国在国情、市场竞争和企业构成上有很大区别,所以此战略不一定适合中国,有可能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
论证三:美国家用电器类产品价格弹性低→中国价格弹性低
在美国,家用电器类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低,并不意味在中国价格弹性就低,这显然是不当类比。美国与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具有可比性,两国在经济发展程度、消费水平、人口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家用电器类产品价格弹性低,中国的家用电器类产品价格不一定弹性低。
论证四:西方理论的成熟性、有效性毋庸置疑→中国可照搬理论
①中国企业可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自身的运营方式、经营状况、管理模式、市场需求、客户群体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吸收西方管理学理论中有益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仅仅因为其成熟。
②西方理论的成熟性,未必适应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而非单纯地将西方的管理理论移植到国内。
论证五:没有解决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的有效使用→是中国企业遇到的根本问题
没有解决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的有效使用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但不能认为就是根本问题。比如建立规范的、稳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家精神与变革的提升等,它们和解决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的有效使用一样都只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其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要加快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提高质量等。

2、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以下材料来自一位教育专家的一封信:
       小学教育过分强调了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仅仅因为他们阅读能力欠佳而放弃学习。但录制在磁带上的教材为学生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供了重要的补充,教育机构不应该仅仅因为其所需的花费而拒绝它。
      很多研究证实了让学生听朗读的教材的作用。甚至还有证据表明,那些由家长为他们朗读的学生阅读能力更容易提高。因此,听录制教材会让学生更乐意阅读和学习。所以,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学校购买录制的教材,并把它们用于小学教育。【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20.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能力欠佳→放弃学习
①放弃学习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学生的负担过重、长时间的沉重负担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等。
②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不必然导致学生会放弃学习。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像语文、英语这类阅读量较大的学科失去兴趣,出现偏科等情况。如果学生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可能不会放弃学习。
论证二:录制教材在教育关键阶段提供重要补充→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录制教材提供的补充可能会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更加深刻和全面,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并不能代表阅读能力就会相应提升。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不懂的知识,然后通过录制教材得以了解,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对阅读能力本身并无影响。
论证三:由家长为他们朗读的学生阅读能力更容易提高→听录制教材让学生更乐意阅读学习
家长为学生朗读可能是面对面地读,所以,听录制教材不一定有同样的效果。听家长朗读的学生,虽然能力容易提高,但这可能出于对家长的畏惧,自身并不乐意学习,所以也推不出听录制教材更乐意学习。
论证四:很多研究证实了学生听朗读教材的作用→教育机构应鼓励学校购买、应用于小学
①促使学校购买录制教材,除了研究结果以外还需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家长经济上能否承受、是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等。
②很多研究证实了朗读教材的作用,并不能表明其适用于小学,有可能是对于中学更有作用。
参考范文:

学校应该买录制的教材吗?
        上述材料通过系列论证,得出“教育机构应该投资录制的教材,因为听录制教材可以使小学生更渴望学习和阅读”。该论证过程是值得推敲的,现分析如下:
       “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能力欠佳”不必然导致“放弃学习”。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像语文、英语这类阅读量较大的学科失去兴趣,出现偏科等情况。如果学生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可能不会放弃学习。
       “录制教材在教育关键阶段提供重要补充”不一定“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录制教材提供的补充可能会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更加深刻和全面,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并不能代表阅读能力就会相应提升。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不懂的知识,然后通过录制教材得以了解,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对阅读能力本身并无影响。
       “家长为他们朗读的学生阅读能力更容易提高”不代表“听录制教材让学生更乐意阅读学习”。家长为学生朗读可能是面对面地读,所以,听录制教材不一定有同样的效果。听家长朗读的学生,虽能力容易提高,但这可能出于对家长的畏惧,所以也推不出听录制教材更乐意学习。
       “很多研究证实了学生听朗读教材的作用”未必能得出“教育机构应鼓励学校购买、应用于小学”的结论。促使学校购买录制教材,除了研究结果,还需考虑如使用录制教材的课堂学习效果及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生等。
        总之,上述论证不能使人信服,为了更好地评价论证,还需要提供更多的论据,对其加以证明。

3、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甲:有人以中医不能被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理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但科学标准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医的科学地位不为西方科学界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无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
       乙:从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但中医的发展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这样的东西只能是伪科学。
       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治好了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但中医同样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观念,而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能说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到七十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所赐。【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34.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普遍不能接受中医
①西方人能否“接受中医”与他们是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关。因为判断中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科学范畴的问题,其判断标准应为科学的标准,而非“传统文化”的标准。
②“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并不一定是因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可能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可能是因为中医方面专业书籍外文译著较少,西方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外国学通中医的人可能很少,因而难以普及;还可能是因为中西方人士的体质有较大差异,西方人体质不适合中医疗法等。
③有可能西方人并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从科学理论知识考虑,中医这门理论确实符合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准,那么很有可能西方人因此是能够接受中医的。
论证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不必然得出科学没有国界,以及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则受到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论证三:科学无国界→外国不应诉讼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
科学是一门具有理性思维的学科。而知识产权是指知识所有权,即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显然,科学和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无国界不代表知识产权无国界。
论证四: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是伪科学
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明中医可能不是科学,并不能证明中医一定就是伪科学。中医可能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显然不是科学的补集。二者非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因此论证者没有足够、合理的论据得出结论。
论证五:科学对人类有用+中医对人类有用→中医是科学
①科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正确、普遍适用、可以得到证明等等,有用只是其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论述者仅因为科学对我们有用,就得到有用的就是科学,显然是忽略了科学其他的多种表现形式,因此该论证是不必然成立的。
②“科学”是“有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并不能反推出“有用的”都是“科学”,即中医是科学。例如,水对人类有用,但它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物质。
论证六:从头到脚检查一遍→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
“从头到脚检查一遍”并不等同于诊断具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前者是指从上到下的操作流程,从机器行为上检查;而后者是指医生在进行诊断时,从病人体质、患病病因、特殊症状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病人病情并做出专业判断,而不仅仅是从物理层面上“从头到脚”检查一遍。
论证七:平均寿命的增加→完全拜现代医学所赐
人的平均寿命的增加原因有很多,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变好等。现代医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此说“完全”由现代医学导致是过于绝对的。
参考范文:

无效的中医科学性之辩
       在上述材料中,甲乙双方针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然而,该辩证过程存在一些缺陷,现分析如下。
      “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意味着“普遍不能接受中医”。西方人能否“接受中医”与他们是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关。因为判断中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科学范畴的问题,其判断标准应为科学的标准,而非“传统文化”的标准。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不代表“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则受到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未必得出中医是“伪科学”的结论。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明中医可能不是科学,并不能证明中医一定就是伪科学。中医可能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显然不是科学的补集。二者非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因此论证者没有足够、合理的论据得出结论。
       “科学对人类有用”不必然得出“中医对人类有用,是科学”的结论。“科学”是“有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并不能反推出“有用的”都是“科学”,即中医是科学。例如,水对人类有用,但它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物质。
        在整个辩论过程中,甲乙双方都未能守住各自阵地,他们在论证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纰漏,因此他们的论证还需完善。

4、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放下,人生的境界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有舍必有得,我们应该放下那些多余的、有害的、悲伤的、暂时不需要的事物,才有更多的空间得以“存放”其他必需的东西。
        放下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放下,不单单是指行为上的放下,更多地是指心灵上的放下。李白放下仕途,得诗仙之名永垂青史;鲁迅舍医术,得笔枪文剑唤醒国人;文天祥不惜舍生,最终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懂得放下的典型代表。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总会有波折,但始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伴随着痛苦、失败、挫折,但我们不能被这些失败和挫折所困,而应该学会放下这些痛苦,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在当今喧嚣而又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只有放下一些事,才能专注于积极有益之事,将有限的精力用于实现人生价值,不受杂事所干扰。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朴槿惠,一生之中几起几落,母亲遇刺身亡,父亲又遭暗杀,她自己在54岁时遇袭,脸部受伤……正是因为懂得放下,朴槿惠才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在政治道路上一路走下去。
        相反,有些人过于偏执,或走不出过去痛苦的回忆,或忘不掉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他们活在过去,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大网中走不出来。他们无法快乐,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以为自己固执地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殊不知这其实是愚昧,是狭隘。
        学会放下,我们就要学会清醒地审视自己,调动主观能动性,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且勇于放下那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我们还需要调整心态,调整认识问题的角度。对于放下,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放下并不会让自己一无所有,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只有放得下,才能拥有更多。
        放下,是一种智慧;放下,才能收获快乐与幸福。
参考范文二:
放下与坚守
        有人说,放下是种智慧;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种坚守。放下似乎是个矛盾体,经营人生,我们要正确看待放下与坚守。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放下与坚守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谓放下,是指放下悲伤的、有害的、不利的事物,是有选择的放弃,不是轻率的舍弃;坚守,是面对艰难困苦,也有迎难而上的干劲。
        佛说:“放下,便得自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你才能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正如梭罗所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
        正确看待放下与坚守,我们才能辩证地对待问题,才能分清利弊,才能正确把握做事的度,才能深刻理解过犹不及的道理。命运多舛的史铁生,面对残酷的现实,坚守高贵的灵魂,用笔超越了生命的困境。而当死亡来临时,放下不甘,放下对生命的不舍,干干净净地走,义无反顾。这不正是对放下和坚守的最好诠释吗?
        正确做到放下与坚守,企业才能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把握分寸,才能稳健发展。小米公司坚持自己独特的企业理念,在飞速发展中依然坚守“保持冷静,控制欲望,控制节奏”的信条,正是这种坚守让年轻的小米异军突起。反观三鹿集团,就是放不下对金钱的欲望,才会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害人害己。
        正确看待放下与坚守,要求我们自省与加强责任感缺一不可。
作为个人,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内心,时刻提醒自己“我所追求的是否于我是重要的”,每一分努力与坚持是否有意义。作为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顾客,坚守道德的底线,放下功利心。
        “放下”与“坚守”并不是简单的放弃和死守。要参透两者的含义,只有靠自己在人生路上慢慢领悟。
        该放下的放下,该坚守的坚守,人生的精髓正在于此。

5、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人是要靠超越来建筑自己的高度的,而在所有的超越中,做了错事之后让自己的灵魂“示众”是最困难的一种。【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勇于承认错误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而勇于承认错误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
        勇于承认错误,是指发现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敢于承认的气魄,是一种胆量,更是一种勇气。哲学上说,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到其后面的本质。
        勇于承认错误,不仅会使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原谅,也会使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尊重。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在《忏悔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承认自己在少年当仆人时,嫁祸诚实的奴仆玛丽偷主人家的旧丝带,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但正是因为他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仍然获得了大家的尊重。
         勇于承认错误,会使一个国家受到他国的尊重,也会使国家更加繁荣和昌盛。德国二战时期纳粹的残忍行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惨痛历史。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惊世一跪”,向全世界受害人民表示歉意。让媒体惊呼:“一个总理跪下去,全国人民站起来。”而与此相对,日本一直不敢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这样的民族,注定是自私狭隘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索福克勒斯也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个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勇于承认错误,把错误当成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使个人更加优秀,更加卓越,更加被人们所尊敬;同时才能使国家安定和平,繁荣昌盛。
        勇于承认错误是人生中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
参考范文二:
敢于让“过失”示众
        人是要靠超越来构建自己的高度,而在所有的超越中,做了错事之后让自己的灵魂“示众”是最困难的一种。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敢于让过失“示众”,不失为明智之举。
        过失就是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犯下的偏差或过错。而敢于让过失“示众”就是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体现了认真反思错误原因的态度和勇于开拓向前的决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人们难免会犯下错误,而错误本身也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因此错误本身并不可耻,相反,错误还为更进一步的前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敢于让过失“示众”体现了令人敬畏的勇气,能够使国家重新树立形象,能够使世界为这种磊落而喝彩。德国纳粹虽然在二战时犯下了滔天罪行,对被侵略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但德国人从上到下无不对挑起战争和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深深忏悔。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下跪,则使德国终于走出纳粹的阴影,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谅解。
        相反,日本右翼势力上台后不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篡改历史教科书,妄图粉饰二战中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公然违抗“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条约,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这样的不反思军国主义行径和不承认历史的做法,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
        要做到过失“示众”需要我们拥有很大的勇气,正确地面对过失,从辩证的角度既看到过失本身消极的因素,也要在发展中保留积极的因素;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晰如何改正错误,向着明亮的未来努力奋斗。
        敢于让过失“示众”,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超越。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MBA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