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历年真题(2021-08-26)

发布时间:2021-08-26


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考试共题,分为。小编为您整理历年真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某浓盐水深度处理回用设施拟采用首次工业化的分盐结晶技术,其措施有效性分析的基础数据来源应是()。【单选题】

A.中试试验数据

B.文献资料数据

C.建成后实际检测数据

D.类比其他项目数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首次工业化的分盐结晶技术应以同类或相同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为依据,没有实际运行经验的,可提供工程化试验数据,如采用中试试验数据。

2、陆生动物调查中,设立调查线路或调查点应考虑()。【多选题】

A.代表性

B.随机性

C.整体性

D.可达性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陆生动物调查根据已确定的对象、内容以及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海拔、生境等确定调查线路或调查点,调查线路或调查点的设立应注意代表性、随机性、整体性及可行性相结合。

3、某项目动力锅炉燃烧煤汞含量为0.112ppm(wt),烟气经除尘、脱硫、脱硝后排放,汞的排放去向有()。【多选题】

A.烟气排放

B.脱硫石膏

C.除尘灰渣

D.锅炉排污水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煤中含汞,其燃烧烟气含汞及其化合物。燃煤中的汞首先挥发形成汞蒸气,继而参加气相反应通过成核形成新的离子,或者凝结在已存在的颗粒物表面。烟气又经除尘、脱硫、脱硝后排放,故在除尘灰渣、脱硫石膏均存在汞及其化合物。锅炉排污水主要是含盐、含热废水,部分回用于生产工艺,剩余部分外排进入厂区雨水管网。

4、某煤油输送管道设计能力为12t/h,运行温度为25℃,管道完全破裂环境风险事故后果分析时,假定5min内输煤油管道上下游阀门自动切断,则煤油泄漏事故的源强估算为()。【单选题】

A.60t

B.24t

C.12t

D.1t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源强是指单位时间(1h)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质量,煤油泄漏事故的源强估算=12×5/60=1(t)。

5、下列处理工艺,适用于芯片制造项目产生的含氟废水预处理的是()。【单选题】

A.隔油

B.混凝沉淀

C.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D.生物接触氧化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芯片生产项目常产生六种废水:①含氨废水;②含氟废水;③BG/CMP过程废水;④酸碱废水;⑤有机废水;⑥废气洗涤塔废水。其中含氟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氨氮、氟化物、磷酸等。含氟废水现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吸附法、混凝沉降法、絮凝法、电凝聚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反渗透法、液膜法、电渗析法、冷冻法、超滤除氟、纳滤技术法、流化床结晶法、共蒸馏法和生化法等,其中以化学沉淀法、吸附法和混凝沉降法最为常用。化学沉淀处理是向废水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沉淀剂),使其与废水中溶解态的污染物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的固体生成物,然后进行固废分离,除去水中污染物。题中含氟废水可采用混凝沉淀进行预处理。

6、某河流总磷浓度为0.20mg/L,拟建水库水体滞留时间预计为180天,假设同等流量条件及入库负荷条件下,水库建成后水库总磷浓度预计为0.15mg/L,建库将使水体类别从Ⅲ类变为()。【单选题】

A.Ⅱ类

B.Ⅲ类

C.Ⅳ类

D.V类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第7.3条中对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做出了规定,Ⅱ类水体:河流TP≤0.1mg/L;Ⅲ类水体:河流TP≤0.2mg/L,湖库TP≤0.05mg/L;Ⅳ类水体:湖库TP≤0.1mg/L;V类水体:湖库TP≤0.2mg/L。 该河流的总磷浓度TP(0.20mg/L)大于0.1mg/L,小于等于0.2mg/L,故属于Ⅲ类水体。湖、库的总磷浓度(0.15mg/L)大于0.1mg/L,小于等于0.2mg/L,故属于V类水体。因此,建库将使水体类别从Ⅲ类变为V类。

7、影响吸附法处理废气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多选题】

A.吸收剂种类

B.吸附设备结构

C.吸附剂再生方式

D.吸附塔入孔直径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不同种类的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吸附容量,以及其具有的再生和活化方式(与吸附剂活性有关),均影响废气处理效率;吸附设备结构的不同,废气处理效率也不同,如吸附没备固定床、移动床、流化床等的废气处理效率就不同。D项,吸附塔入孔是供作业人员进出的检查孔,与废气处理效率无关。

8、下列预测结果,属于大气环境影响二级评价项目的预测内容有()。【多选题】

A.网格点小时平均最大浓度

B.关心点日平均最大浓度

C.关心点非采暖期平均浓度

D.网格点日平均浓度分布图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第9.8.1.2条规定,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包括:①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②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③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④非正常排放情况下,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

9、某炼油企业常减压装置加热炉废气排放筒,按其运行时间频率和总图位置关系,可以确定该源的分类属于()。【单选题】

A.连续排放固定源

B.间断排放固定源

C.连续排放移动源

D.间断排放移动源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常减压装置加热炉排放筒通过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过程精馏炼油,过程中会产生挥发性气体。该装置废气排放筒是固定的,其废气排放是连续的,故可以确定该源的分类属于连续排放固定源。

10、某大型水电站建于干热河谷,为跟踪监测电站建成后对干热河谷陆生生态的影响,监测计划应包括的内容有()。【多选题】

A.物候变化

B.局地气候的变化

C.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D.陆生动植物物种的变化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测可以参照现状调查的目标设计。根据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调查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故在建成大型水电站后的跟踪监测中,周边的物候、局地气候、土壤理化性质、陆生动植物物种等均属于调查内容。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已知某线声源长10km,在距线声源10m处测得噪声值为90dB,则30m处的噪声值为()dB。
A.78 B.81 C.80.5 D.85.2

答案:D
解析:
当r/l〈1/10时,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衰减值的计算公式:
ΔL=10xlg(r1/r2)=10xlg(10/30)=-10xlg3=-4.8(dB)。30m处的声压级为90-4.8=85.2(dB)。

2014-13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未经批准不得建设其他建设工程
B.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未经批准不得进行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C.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
D.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
答案:A,B,C,D
解析:

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生态影响评价图件中的专题地图应包括( )、图名、成图时间等要素。
A. 比例尺
B. 方向标
c. 图例
D. 注记
E. 制图数据源

答案:A,B,C,D,E
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及保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自然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B: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
C: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D: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予以妥善安置
答案:C
解析:
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B项,第十八条规定,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D项,第二十七条规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