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物理(统考) 问题列表
问题 请简要描述一下教学评价的作用。

问题 阅读《光的折射》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上课伊始,教师放映山东电视台拍摄的《海市蜃楼》片段)师:目睹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何感想?生1:大自然太奇妙了!生2: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生3: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样神奇、美丽?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好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研究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生:用实验!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为了便于观察,还应当用透明的器皿来装水。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想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老师先把实验装置介绍一下,然后同学们就可以动手做实验了。(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学生动手实验。)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生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生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你能否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生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生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生3: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生4: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生5: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生6: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是否遵循这样的规律呢?带着这个问题,现在,咱们人人都来当一回科学家,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中有什么规律。我们还要看一看哪一组发现的现象多,归纳的结论准确而完整。(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把个别游离于实验小组之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小组实验,并时而指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时而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操作之中。大约10分钟后,许多学生画出了光路图,并整理出实验结论,学生实验操作基本完毕。)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指定一个小组)请你们小组汇报一下。生: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师:其他小组是否也得到这两条结论?如果是,请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师:还有其他结论要补充吗?生:有!我们小组还发现,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也可能不发生改变,比如在垂直入射的情况下。师:完全正确。同学们还有其他意见吗?比如说关于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你们的猜想如何?实验的结果又是如何?生:我原先猜想折射角应当等于入射角,理由是与光的反射定律类比。通过实验发现,折射角一般不等于入射角。师:这说明什么呢?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得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位同学就是这么做的,首先,他敢于大胆猜想,然后,他能利用实验来检验这种猜想。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掌声)……问题:(1)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上述教学案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特点。(2)对该案例进行简要评析。

问题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温度、热量、比热容和热传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题目: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水的沸点低于或高于100℃B.湿衣服放在温度低的地方比放在温度高的地方干得快C.-5℃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会熔化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2)针对其中一个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问题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问题 某银行向在读成人学生发放贷记卡,允许学生利用此卡存款或者短期贷款.一位同学将卡内余额类比成运动中的“速度”,将每个月存款类比成“加速度”,据此类比方法,某同学在银行账户“500元”的情况下第一个月存入500元,第二个月存入1000元,这个过程可以类比成运动中的()A、速度增大,加速度增大B、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C、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D、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问题 下列情况的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的是()A、研究绕地球飞行的航天飞机;B、研究汽车后轮各点运动时的车轮C、水平地面上放一只木箱,用力推它沿直线滑动,研究其运动情况的木箱D、研究公转时的地球

问题 材料一: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带领学生复习动能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地上下穿梭,不停地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个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哪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不停地煽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材料二: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照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2)对第二则材料进行点评。

问题 一小球自地面上方某高度处自由下落,测得小球在最后1s内的位移是35m,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A、小球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为5sB、小球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为4sC、小球释放点距地面的高度为125mD、小球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0m/s

问题 物理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然后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正确评价。

问题 质量为0.2kg的球竖直向下以6m/s的速度落至水平地面,再以4m/s的速度反向弹回。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在小球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内,关于球动量变化量Δp和合外力对小球做的功W,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Δp=2kg·m/sW=-2JB、Δp=-2kg·m/sW=2JC、Δp=0.4kg·m/sW=-2JD、Δp=-0.4kg·m/sW=2J

问题 在初中物理“力”一课的教学中,有下面一个教学片段。师: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生:0N。师:怎么可能是0N呢?生: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大小都是200N,就相互抵消了啊。师:不对,大家拿个测力计试一下,看看示数到底是多少。问题:(1)说明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测力计的原理以及二力平衡,并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调整。

问题 从同一高度以不同的速度水平抛出两个质量不同的石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初速度大的先落地B、质量大的先落地C、两个石子同时落地D、无法判断

问题 在教学中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问题 河宽425m,船在静水中速度为5m/s,水流速度是3m/s,则船过河的最短时间()A、140sB、105sC、85sD、53s

问题 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ls内的平均速度为()A、5.5m/sB、5m/sC、1m/sD、0.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