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在我国古代以血缘门第与现实德才表现为依据的选拔人才和委任官职的形式是()。

  • A、科举
  • B、察举
  • C、九品中正
  • D、世袭

参考答案

更多 “在我国古代以血缘门第与现实德才表现为依据的选拔人才和委任官职的形式是()。A、科举B、察举C、九品中正D、世袭” 相关考题
考题 总的来看,选拔人才的标准是( )。A.能力B.品质C.德才兼备D.学历

考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一品行

考题 在我国选拔产生行政领导的四种制度中,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后来逐渐为欧美一些国家效仿的制度是( )。A.选任制 B.考任制 C.委任制 D.聘任制

考题 “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是我国哪个时期人才选拔标准()。A、1949—1956年B、1957—1965年C、1966—1976年D、1977年—1993年

考题 在我国古代官职任免中,“黜”、“罢”、“夺”都是表示()?

考题 宗法制度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以血缘亲疏与嫡庶确定继承关系的制度B、以性别为基础进行土地分配的制度C、以血缘亲疏与嫡庶选拔官员的制度D、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分封诸侯的制度

考题 科举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治国方略和人才选拔制度。

考题 以下哪种不是司马光批判的选拔人才的误区?()A、任人唯亲B、任人唯贤C、门第优先D、制度紊乱

考题 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和委任官职的四大形式是:科举、世袭、()。A、九品中正B、察举C、荐举D、自荐

考题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排序正确的是()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族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族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族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族望——考试成绩

考题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战国的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A、军功—孝廉—门第—才B、才—孝廉—门第—绩C、才—门第—绩—孝廉D、孝廉—绩—才—门第

考题 人才选拔制度有()A、选举制B、委任制C、考选制D、聘任制

考题 依据法律程序,通过群众或群众代表投票表决选拔任用人才的任职制度是()A、聘任制B、荐选制C、选任制D、委任制

考题 古人云: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这话说明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应该坚持()A、德才兼备的原则B、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C、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D、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

考题 领导在选拔人才上要坚持德才兼备。

考题 ()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和为人官职的四大形式。

考题 宗法制度是()A、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选拔官员的制度B、以姓别为基础来进行土地分配的制度C、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的制度D、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分封诸侯的制度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述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三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扬《中国人史纲》(3)材料三反映的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完善于哪一朝代?

考题 单选题古人云: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这话说明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应该坚持()A 德才兼备的原则B 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C 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D 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

考题 单选题在“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中,“才”是首选。( )A 错B 对

考题 单选题“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是我国哪个时期人才选拔标准()。A 1949—1956年B 1957—1965年C 1966—1976年D 1977年—1993年

考题 判断题在“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中,“才”是首选。( )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在我国古代以血缘门第与现实德才表现为依据的选拔人才和委任官职的形式是()A 科举B 察举C 九品中正D 世袭

考题 多选题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和委任官职的四大形式是:科举、世袭、()。A九品中正B察举C荐举D自荐

考题 填空题()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和为人官职的四大形式。

考题 单选题依据法律程序,通过群众或群众代表投票表决选拔任用人才的任职制度是()A 聘任制B 荐选制C 选任制D 委任制

考题 判断题领导在选拔人才上要坚持德才兼备。()A 对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