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

  • A、着丝粒的分裂
  • B、遗传性状的分离
  •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 E、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

参考答案

更多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A、着丝粒的分裂B、遗传性状的分离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E、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 相关考题
考题 个体间同一等位基因位点等位基因碱基长度即核苷酸链排列数量存在差异,表现为等位基因(),在()分离后,DNA图谱的()不同。

考题 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性染色体分离B、等位基因分离C、性状分离D、染色单体分离

考题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发生的是( )。 A.等位基因分离 B.同源染色体分离 C.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考题 由于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叫基因互作,互补作用F2代的表型分离比为,抑制作用的F2表型分离比为13:3,显性上位F2的表型分离比为12:3:1,隐性上位F2的表型分离比为()

考题 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A、性染色体分离B、等位基因分离C、性状分离D、染色单体分离E、秭妹染色单体分离

考题 独立分配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

考题 在形成配子时,应该分离的是:()A、等位基因B、杂合子C、同源染色体D、都分离

考题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F2出现性状分离B、F1性状分离比为3∶1C、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考题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F2出现性状分离B、F2分离比3∶1C、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D、F1产生的配子比例相同

考题 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B、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C、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考题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B、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3:1C、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考题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子一代出现性状分离B、子一代性状分离比例为3:1C、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考题 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在于杂种形成配子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间随机自由组合。()

考题 由于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叫(),互补作用F2代的表型分离比为(),抑制作用的F2表型分离比为(),显性上位F2的表型分离比为(),隐性上位F2的表型分离比为9:3:4。

考题 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的时间是在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是发生的。

考题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考题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因,指的是() ①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考题 下列()情况最能改变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A、近交B、分离C、近交、分离和突变D、突变和迁移

考题 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假说的最重要证据是()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B、杂合子自交发生3∶1的性状分离比C、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D、两对相对性状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考题 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D、d两种配子且比例为l:l的主要原因是()A、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B、等位基因相对独立C、等位基因随配子传递给后代D、等位基因的分离

考题 填空题由于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叫基因互作,互补作用F2代的表型分离比为,抑制作用的F2表型分离比为13:3,显性上位F2的表型分离比为12:3:1,隐性上位F2的表型分离比为()

考题 判断题在两对因子的自由组合试验中,F1杂种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分离。A 对B 错

考题 填空题个体间同一等位基因位点等位基因碱基长度即核苷酸链排列数量存在差异,表现为等位基因(),在()分离后,DNA图谱的()不同。

考题 单选题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A 着丝粒的分裂B 遗传性状的分离C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E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

考题 填空题独立分配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

考题 单选题在形成配子时,应该分离的是:()A 等位基因B 杂合子C 同源染色体D 都分离

考题 单选题下列()情况最能改变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A 近交B 分离C 近交、分离和突变D 突变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