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图1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描述的一个实验,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可用于说明的物理问题分别是()。

A.小球D的振幅最大,小球C的振幅最小,摆长与振幅的关系

B.小球D的振幅最小,小球C的振幅最大,摆长与振幅的关系

C.小球B的振幅最大,共振现象

D.小球B、D和C的振幅相同,受迫振动规律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A球提供给B、C、D驱动力,所以摆长与A球越接近的单摆,振幅越大,当与A球摆长相同时,会产生共振现象。达到最大的振幅。故本题选C。
更多 “图1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描述的一个实验,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可用于说明的物理问题分别是()。 A.小球D的振幅最大,小球C的振幅最小,摆长与振幅的关系 B.小球D的振幅最小,小球C的振幅最大,摆长与振幅的关系 C.小球B的振幅最大,共振现象 D.小球B、D和C的振幅相同,受迫振动规律” 相关考题
考题 如图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的一个实验,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A.透镜成像原理及应用 B.液体中微粒的运动规律 C.微粒碰撞与动量守恒 D.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中关于“保险丝的作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该演示实验“观察保险丝的作用”的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考题 如图所示为某高中物理教科书的一个实验,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A.电磁振荡 B.互感现象 C.自感现象 D.电磁感应

考题 图1所示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声音的特性”一节的演示实验。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相关知识是()。 A.响度 B.音调 C.音品 D.音色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关于“动量守恒定律”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4所示: 任务: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功和内能”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有机玻璃筒底放置少量易燃物,例如蓬松的棉花,迅速压下筒中的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图10.1—1压下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任务:(1)回答演示实验中的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考题 如图所示为某高中物理教科书的一个实验,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A.响度实验 B.共鸣实验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多普勒效应

考题 材料:如图8是某初中物理教科书“滑动变阻器”一节中的想想做做。 任务: (1)说明实验中移动另一端的夹子的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考题 高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描述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 1 所示。 在振幅较小的情况下, 通过该实验能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A. 周期与摆球的质量、 振幅、 摆长均无关 B. 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 与振幅和摆长有关 C. 周期与摆球的质量、 振幅均无关, 与摆长有关 D. 周期与摆球的质量、 振幅均无关, 与摆长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

考题 图1所示为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用以说明的是()。 A.焦耳定律 B.欧姆定律 C.电阻定律 D.查理定律

考题 材料图9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与沉”一节中“浮沉条件的应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教科书中演示实验“盐水选种”的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交流方案。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12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光”一章某节中用酒精灯、肥皂膜做薄膜干涉实验。 ?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薄膜干涉实验现象与原理。(12分)?

考题 图1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描述的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 若测得直尺下落的高度为h,重力加速度为g,则反应时间为()。

考题 图1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描述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A.衍射 B.干涉 C.折射 D.偏振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示为某高中物理教材“光的粒子性”一节的“观察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 演示 把一块锌板连接在验电器上,并使锌板带负电,验电器指针张开。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图17.2—1),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任务: (1)说明教材所述“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 任务: 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关于“分子动理论”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0所示。 任务: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考题 如图所示为某高中物理教科书的一个实验,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A.干涉 B.衍射 C.折射 D.偏振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与“抛体运动”相关的内容要求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材料二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为“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 如图,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P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p球被松开,自由下落,P、O两球同时开始运动。 观察两球是否同时落地,如果同时落地,说明什么问题 多次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和打击的力度,重复这个实验,如果每次都同时落地.说明什么问题。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 (1)简述平抛运动的特点。(5分) (2)结合所给材料,运用“平抛运动规律”演示实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教学设计要求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35分)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考题 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图2所示为某中学物理教科书介绍物理学家做实验的情境,该物理学家及他所做的这个实验为人类认识自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实验情境表示的是()。 A.赫兹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 B.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C.库仑通过实验发现库仑定律 D.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考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 7 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科学的转折: 光的粒子性” 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4 分)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断, 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8 分)

考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 10 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光现象” 一章中的演示实验。 任务: (1) 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哪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 (4 分) (2) 基于该演示实验, 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8 分)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l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全反射”一节中的演示实验。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全反射现象。

考题 如图3所示为某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演示实验(小球能摆多高)。根据教科书的描述,可以判断该实验在教学中用来说明()。 A.受迫振动 B.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C.机械能守恒 D.向心力与速度大小的关系

考题 分析下面图1、图2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实验结果,该实验有什么模式?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考题 问题: (1)设计该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什么?(8分) (2)写出该实验的具体教学步骤,并说明注意事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