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
通过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认为《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考题
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A、格即来B、格物即来物C、致即智D、物指事,类似于人事
考题
朱熹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里“穷”是指()。A、从根本上探究B、贫穷C、缺乏
考题
南昌大学校训是“格物致新,厚德泽人”请问“格物”一词出自哪部著作?
考题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A、认为“格”即“至”B、把“至”递训为“穷”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考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考题
“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中的“性理”指();“格物”谓()。
考题
《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此句中“格物”指的是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考题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格物致知”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
考题
入穷山林,穷回奚谷。“穷”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考题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文中的先生提出的理论应该是()A、格物致知B、宇宙便是吾心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致良知
考题
“格物致知”来源于《礼记•中庸》,“格”的意思是感通;而“格物穷理”是朱熹提出来的。()
考题
问答题通过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认为《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考题
单选题“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该言论反映的是()A
孔子的“为政以德”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朱熹的“格物致知”D
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考题
单选题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A
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B
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C
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D
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考题
判断题《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此句中“格物”指的是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A
对B
错
考题
判断题《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一句中“格物”指的是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朱熹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里“穷”是指()。A
从根本上探究B
贫穷C
缺乏
考题
单选题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A
认为“格”即“至”B
把“至”递训为“穷”C
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
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考题
单选题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A
格即来B
格物即来物C
致即智D
物指事,类似于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