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的压杆的长度系数为()。

  • A、0.5
  • B、0.7
  • C、1
  • D、2

参考答案

更多 “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的压杆的长度系数为()。A、0.5B、0.7C、1D、2” 相关考题
考题 同一长度的压杆,截面积及材料均相同,仅两端支承条件不同,则( )杆的临界力最小。A.两端铰支 B.一端固定,一端自由 C.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D.两端同定

考题 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力公式可统一写成,,关于长度系数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μ=1 B.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μ=2 C.两端固定:μ=0.5 D.两端铰支:μ=0.7 E.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μ=0.7

考题 同一长度的压杆,截面积及材料均相同,仅两端支承条件不同,则( )杆的临界力最小。A.两端铰支 B.一端固定,一端自由 C.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D.两端固定

考题 同一长度的压杆,截面积及材料均相同,仅两端支承条件不同,则( )杆的临界力最大。 A、两端铰支 B、一端固定,一端自由 C、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D、两端固定

考题 筒支梁的特点是()。A两端固定铰支B两端动铰支C一端固定铰支另一端为活动铰支D以上均不对。

考题 相同材料、长度、截面的细长压杆在下列支撑条件下临界力值最小的是()。A、两端铰支B、两端固定C、一端固定一端自由D、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考题 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承载力最大的压杆是()的压杆。A、两端固定B、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C、两端铰支D、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

考题 不同支座情况的临界力的计算公式为Pij=,l0为压杆的计算长度;当( )时,l0=0.5l。A、一端固定、一端自由B、两端铰支C、两端固定D、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考题 同一长度的压杆,截面积及材料均相同,仅两端支承条件不同:①两端固定;②一端固定,一端铰支;③两端铰支;④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则杆的临界力从大到小排列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D、④①③②

考题 一细长压杆,已知压杆的长度为1m,一端固定,一端铰支,其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20mm。则该压杆的惯性半径i=(),柔度λ=()。

考题 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的等直细长杆,其长度因数为()。A、2B、1C、0.7D、0.5

考题 两端铰支的细长杆的长度系数为();一端固支,一端自由的细长杆的长度系数为()。

考题 同一长度的压杆,截面面积及材质均相同,仅两端支承条件不同,则压杆临界力最小的情况是()A、两端铰支B、一端固定,一端自由C、两端固定D、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考题 简支梁是梁的一端为固定铰支座,另一端为()。

考题 相同材料、长度、截面的压杆在下列支撑条件下临界值最小的是()。A、两端铰支B、一端固定,一端自由C、两端固定D、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考题 下列关于细长压杆各类支持方式的压杆的临界应力计算正确的是()A、一端自由,一端固定B、两端铰支C、一端铰支,一端固定D、两端固定

考题 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压杆的长度系数为()。A、0.5B、0.7C、1D、2

考题 单选题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压杆的长度系数为()。A 0.5B 0.7C 1D 2

考题 单选题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承载力最大的压杆是()的压杆。A 两端固定B 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C 两端铰支D 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

考题 单选题同一长度的压杆,截面积及材料均相同,仅两端支承条件不同:①两端固定;②一端固定,一端铰支;③两端铰支;④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则杆的临界力从大到小排列的是()。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①③②④D ④①③②

考题 单选题梁及单向板是典型的受弯构件,试验时安装成简支结构,即(),将梁安装在台座上。A 一端用固定端支座,另一端用活动铰支座B 一端用固定端支座,另一端用滚动铰支座C 一端用固定铰支座,另一端用滚动铰支座D 一端用固定铰支座,另一端用活动铰支座

考题 填空题简支梁是梁的一端为固定铰支座,另一端为()。

考题 单选题相同材料、长度、截面的细长压杆在下列支撑条件下临界力值最小的是()。A 两端铰支B 两端固定C 一端固定一端自由D 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考题 单选题同一长度的压杆,截面面积及材质均相同,仅两端支承条件不同,则压杆临界力最小的情况是()A 两端铰支B 一端固定,一端自由C 两端固定D 一端固定,一端铰支

考题 单选题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的压杆的长度系数为()。A 0.5B 0.7C 1D 2

考题 多选题下列关于细长压杆各类支持方式的压杆的临界应力计算正确的是()A一端自由,一端固定B两端铰支C一端铰支,一端固定D两端固定

考题 单选题在一端固定,一端铰支的情况下,压杆的长度系数为()A μ=0.5B μ=0.7C 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