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对污染物扩散状况进行预测时,如污染物为点源排放,其评价区范围一般取其烟囱或排毒塔等几何高度的多少倍距离作为评价半径()。
A

50~60倍

B

60~70倍

C

30~40倍

D

20~30倍

E

10~20倍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对污染物扩散状况进行预测时,如污染物为点源排放,其评价区范围一般取其烟囱或排毒塔等几何高度的多少倍距离作为评价半径()。A 50~60倍B 60~70倍C 30~40倍D 20~30倍E 10~20倍” 相关考题
考题 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排毒系数是评价污染源的方法之一B.排毒系数表示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对人群的潜在危害C.计算排毒系数时,采用国家规定的浓度排放标准作为评价标准D.计算排毒系数时,采用污染物的慢性毒作用的阈浓度或阈剂量作为评价标准E.用排毒系数法,可以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考题 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错误的是A.排出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B.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呈反比C.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D.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因素E.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选项中属大气一级评价项目点源调查的统计内容的有()。A:排气筒几何高度及出口外径B:烟气出口速度C:毒性较大物质正常排放量D: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无组织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根据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当有多个排放同类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源时,应根据排放量最大的源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属于同一生产车间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无需考虑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达标情况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大气导则》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级评价项目,根据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D10%),影响评价范围自排放源外延D10%的矩形区域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D10%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50 km的矩形区域;当D10%小于2.5 km时,评价范围边长取5 km。 B.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边长取5 km。 C.对于新建、迁建及飞行区扩建的枢纽及干线机场项目,评价范围还应考虑受影响的周边城市,最大取边长50 km。 D.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规划区边界为起点,外延规划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D10%)的矩形区域。

考题 以下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说法错误的是()。A: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B: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C: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2*D10%为半径的圆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D: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

考题 关于环境空气评价范围哪种说法不正确( ) A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而确定的 B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C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以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 D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10km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有关规定,以下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范围的正确表述有()A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B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C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D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规定,大气污染源分类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以下说法中()是正确的。A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B面源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C线源的特点是: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D体源的特点是: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考题 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对污染物扩散状况进行预测时,如污染物为点源排放,其评价区范围一般取其烟囱或排毒塔等几何高度的多少倍距离作为评价半径()。A、50~60倍B、60~70倍C、30~40倍D、20~30倍E、10~20倍

考题 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指的烟囱有效源高度是()A、烟气抬升高度B、烟气抬升高度和烟囱几何高度之和C、烟囱几何高度D、烟囱几何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差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有关规定,以下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的正确表述有()。A、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B、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C、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D、Pi10%且D10%污染源距离场界最近距离时,属于三级评价

考题 对烟囱、排毒塔等污染源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其范围应是其几何高度的()倍。A、5~10倍B、10~20倍C、20~30倍D、30~40倍E、40~50倍

考题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所指烟囱有效源高度是指()A、烟气抬升高度B、烟气抬升高度和烟囱几何高度之和C、烟囱几何高度D、烟囱几何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差

考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是用污染物的实测排放量作为评价等级划分的

考题 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A、排除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除高度B、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除高度的平方成反比C、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D、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E、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考题 对烟囱、排毒塔等污染源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其范围应是其几何高度的多少倍()A、5~10倍B、10~20倍C、20~30倍D、30~40倍E、40~50倍

考题 单选题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所指烟囱有效源高度是指()A 烟气抬升高度B 烟气抬升高度和烟囱几何高度之和C 烟囱几何高度D 烟囱几何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差

考题 单选题对烟囱、排毒塔等污染源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其范围应是其几何高度的多少倍()A 5~10倍B 10~20倍C 20~30倍D 30~40倍E 40~50倍

考题 判断题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是用污染物的实测排放量作为评价等级划分的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关于环境空气评价范围哪种说法不正确()A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而确定的B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C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以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D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10km

考题 单选题对烟囱、排毒塔等污染源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其范围应是其几何高度的()倍。A 5~10倍B 10~20倍C 20~30倍D 30~40倍E 40~50倍

考题 单选题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  )A 排毒系数是评价污染源的方法之一B 排毒系数表示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对人群的潜在危害C 计算排毒系数时,采用国家规定的浓度排放标准作为评价标准D 计算排毒系数时,采用污染物的慢性毒作用的阈浓度或阈剂量作为评价标准E 用排毒系数法,可以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考题 单选题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A 排出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B 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C 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D 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E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考题 判断题排放污染物的烟囱是污染源,而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如车间等)不能算是污染源。()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指的烟囱有效源高度是()A 烟气抬升高度B 烟气抬升高度和烟囱几何高度之和C 烟囱几何高度D 烟囱几何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差

考题 单选题以下哪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A 排毒系数是评价污染源的方法之一B 排毒系数表示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对人群的潜在危害C 计算排毒系数时,采用国家规定的浓度排放标准作为评价标准D 计算排毒系数时,采用污染物的慢性毒作用的阈浓度或阈剂量作为评价标准E 用排毒系数法,可以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