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考点:环境敏感点及环境特征

发布时间:2020-08-17


成功是为努力者准备的,今天你努力了吗?今日小课堂“2020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考点:环境敏感点及环境特征”,一起来检验学习成果吧。

环境敏感点及环境特征:

工程所在区域的水环境、空气环境和声学环境情况总体良好,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沿线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形破碎,地面坡度大,且岩性松软,易于风化,加之植被覆盖低,因此在降雨集中时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铁路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巨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更显突出。

分析:

铁路建设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做好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等工作,但由于铁路具有线路长、工点多、穿越敏感区多的特点,此项工作对于铁路项目显得尤为重要,铁路评价应遵循以近期为主、兼顾远期的原则。

1.铁路评价应“点线结合、以点为主”。根据近20年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点线结合、以点为主”的评价思路符合工程实际。“点”可释为工点或站点,线路主体工程上的跨河特大桥(500m以上)、大桥(100?500m),隧道,深路、高路堤,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工点,以及沿线的特殊环境功能保护区,诸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人文遗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噪声、振动、电磁敏感建筑物群,电磁敏感的设施,非主体工程的大型弃土场,特大桥、长隧道的施工营地等均应作为“工点”评价。沿线设置的机务、车辆系统的运行整备、维修、洗刷等段、所、大型客站、编组场站,污染环境的散装货物等均应作为“站点”评价。“线”的评价重点应是山前、平原的行洪滞洪区段,有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分布区段,有基本农田、水保设施、滩涂湿地、草地荒漠的区段以及工程砍伐的树木等。

2.铁路涉及专业较多,工程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较大的专业有线路、路基、隧道、桥梁、站场、机务、车辆、房屋建筑、牵引供电、施工组织等十余个。铁路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首先应将全部工程都纳入分析的视野,除线路、站场等主体工程外,应特别注意大型临时工程的布局、规模、作业方式(包括施工道路的修筑或利用问题)、主要材料的来源和运输等;其次应明确最重要的工程(规模大、活动周期长或处于环境比较敏感地带者)有哪些,分布于什么地方,如隧道、大桥、特大桥、高填方路段、深挖方路段、集中取土场和弃土场、大型采石场、站场及大型加工厂(大临工程)等,它们往往是调查评价的重点,此外须按施工期和运营期考虑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方式,将所有的工程内容都分析清楚。

3.铁路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敏感区(亦称敏感目标或敏感保护目标),是调查与评价的重点。

界定噪声或振动敏感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严格按照确定评价范围界定;(2)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定义界定,如噪声敏感点应按《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其的定义进行界定;(3)处理好前排与后排的关系,有些评价单位认为前排已列入敏感点、后排影响较小,就不再列入敏感点的思路是错误的;(4)处理好工程拆迁敏感点、规划拆迁敏感点的问题,界定敏感点时应按调查时的现状,并兼顾规划敏感点全部予以罗列,但工程已确定要拆迁的可在备注中注明“工程拆迁”,注明后可不予评价;规划拆迁的敏感点可在备注中注明“规划拆迁”,但注明后也应进行评价并提出措施,如工程实施时敏感点已拆迁,建设单位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的有关要求进行相应变更;(5)噪声和振动敏感点应是评价范围内全部的,不能是主要的或重要的;(6)增建二线、电气化、增容改造#项目,在界定敏感点时应着重调查清楚其建设年代。

界定生态影响时应注意各种规划应是已经批准生效的,修编但尚未批准生效的规划一般只作为参考。

4.铁路项目经常会遇到以隧道形式穿越某保护区的情况,只要隧道进出口不在保护区内同时不设辅助坑道,则可认定线路没有与保护区发生关系,可不履行相关法律手续。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预祝在接下来的考试顺利通过,如需查看更多考试考点,记得关注51题库考试学习网!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都适用的范围是()。
A内水
B滩涂
C领海
D专属经济区
E毗连区

答案:A,C,D
解析:
此题把几个法的适用范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有利于考生加强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对可能具有重大、敏感生态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生态保护措施应包括()等环保管理技术方案。
A.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 B.环境保护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
C.长期的生态监测计划 D.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答案:A,B,C
解析:
ABC《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中生态保护措施有:①生态保护措施应包括保护对象和目标,内容、规模及工艺,实施空间和时序,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分析,绘制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和典型措施设施工艺图。估算或概算环境保护投资。②对可能具有重大、敏感生态影响的建设项目,区域、流域开发项目,应提出长期的生态监测计划、科技支撑方案,明确监测因子、方法、频次等。③明确施工期和运营期管理原则与技术要求。可提出环境保护工程分标与招投标原则,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环境保护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环境影响后评价等环保管理技术方案。选项D的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应为环境影响后评价。

某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该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至少应为( )。

A.1:10000
B.1:25000
C.1:50000
D.1:100000
答案:C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二级评价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要求能够清晰反映建设项目与环境敏感区、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位置关系,并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调查精度,建议以不低于1:50000比例尺为宜。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