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试题(2021-05-29)

发布时间:2021-05-29


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共题,分为。小编为您整理精选模拟习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规定SO2浓度限值类型有()。【多选题】

A.1h平均浓度限值

B.24h平均浓度限值

C.季平均浓度限值

D.年平均浓度限值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规定SO2浓度限值类型有1h平均浓度限值;24h平均浓度限值;年平均浓度限值。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项目所在区域达标判断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评价指标为SO2、NO2、PM10、PM2.5、CO、03

B.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评价指标全部达标,评价区域才达标

C.如项目评价范围涉及多个行政区,需按照最大的行政区的达标情况,判定项目所在区域的达标情况

D.未发布城市环境空e气质量达标情况的,年评价指标中的年均浓度和相应百分位数24h平均或8h平均质量浓度满足GB3095中浓度限值要求的即为达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项目所在区域达标判断说法错误的是如项目评价范围涉及多个行政区,需按照最大的行政区的达标情况,判定项目所在区域的达标情况。

3、根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铅垂向Z振级昼间70dB、夜间67dB适用的地带范围是()。【单选题】

A.文教区

B.商业中心区

C.工业集中区

D.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如下表所示。

4、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下列内容中,属于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主要内容的是( )。【单选题】

A.公众参与

B.环境影响分析依据

C.规划编制全程互动情况及作用

D.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①环境影响分析依据;②环境现状评价;③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④环境影响减缓措施;⑤根据评价需要,在篇章(或说明)中附必要的图、表。ACD三项,均属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5、某铁路扩建项目通过2类和3类声环境功能区,扩建前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处噪声超标5dB(A)以上,扩建后噪声级增量在3dB(A)以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单选题】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建设项目声环境二级评价为:①建设项目所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②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 ,下列属于一 级评价的是()。【单选题】

A.多个污染源的石化项目

B.新建的枢纽及干线机场项目

C.位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的建设项目

D.新建的包含1 km及以上隧道I程的城市快速路项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 ,属于一 级评价的是新建的枢纽及干线机场项目。

7、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4a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的区域为()。【多选题】

A.三级公路两侧区域

B.城市次干路两侧区域

C.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D.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

8、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设置了三项指标,这三项指标包括()。【多选题】

A.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无分级排放标准

B.通过排气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有分级排放标准

C.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mg/m3) ,无分级排放标准

D.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趿相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无分级排放标准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设置了三项指标,这三项指标包括:(1)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无分级排放标准;(2)通过排气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有分级排放标准;(3)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mg/m3) ,无分级排放标准。

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建设项目为一 级评价, 拟将污染物排入湖泊,下列关于该建设项目评价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A.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 km的扇形区域

B.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3 km的扇形区域

C.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2 km的扇形区域

D.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1 km的扇形区域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建设项目为一 级评价, 拟将污染物排入湖泊,关于该建设项目评价范围说法正确的是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 km的扇形区域。 

1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 选用网格模型模拟PM2.5的环境影响时, 预测时段应至少选取评价基准年的()。【多选题】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 选用网格模型模拟PM2.5的环境影响时, 预测时段应至少选取评价基准年的1月、4月、7月、10月。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当地政府划定的禁止销售、使 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当地政府规定期限 内( )。
A、减少高污染燃料用量
B、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
C、交纳一定费用,继续燃用高污染燃料
D、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燃用高污染燃料的污染物排放量

答案:B
解析:
【参考答案】:B【点评分析】:本题实际考察的是在当地政府划定的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 的区域的行为。答案显然,禁止即停用。

某污水池下游300m出有潜水监测井,该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00m/d. 孔隙度为25%.水利坡度为0.5%若污水池发生泄漏,污水进入含水层运移到达监测井出的时间约为( ) 。

A 3 天
B 150 天
C 300 天
D 600 天
答案:B
解析:

2018-6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
B、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C、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生态环境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D、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求,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答案:C
解析: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属于开发原则中保护自然有关规定的有 ( )。

A.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位置
B.在农业用水严重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水
C.各类开发活动要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尽可能利用闲置地、空闲地和废弃地
D.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
答案:A,B,D
解析: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发原则中保护自然有关规定包括:①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位置。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③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环境容量小、地震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控制其他开发活动,缓解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④严禁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⑤加强对河流原始生态的保护。⑥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从严控制穿越禁止开发区域。⑦农业开发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⑧在确保省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继续在适宜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在农业用水严重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水。⑨生态遭到破坏的地区要尽快偿还生态欠账。生态修复行为要有利于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⑩保护天然草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冻土、冰川及永久积雪等自然空间。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