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13岁的初中生张某伙同校外青年抢劫本校女教师,学校可以对张某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除学籍并送公安机关
B.申请将其送到工读学校
C.记大过处分并处以罚款
D.通知家长并强制其退学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对13岁的孩子抢劫,不负刑事责任,不留案底,不进入学生档案,学校也不能开除,可以申请送往专门的学校进行矫正,故本题选B。
更多 “13岁的初中生张某伙同校外青年抢劫本校女教师,学校可以对张某采取的措施是( )A.开除学籍并送公安机关 B.申请将其送到工读学校 C.记大过处分并处以罚款 D.通知家长并强制其退学” 相关考题
考题 宋某因股东分红事宜与张某发生争吵,怀恨在心。一日,宋某伙同好友把张某挟持至宋某家,软禁数日。问:宋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考题 下列有关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表述中,错误的有( )。A.税务机关不可以对承包人张某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应向出包人李某征收税款B.税务机关因未先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所以不能对李某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C.税务机关可以对李某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D.税务机关不得对李某采取任何措施,应向张某追缴税款

考题 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持刀进入一狭窄小巷抢劫。张某叫李某把住街口,自己进入小巷抢劫了一妇女2000元。张某与李某会合后对李某说:“什么也没抢着,这妇女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李某信以为真。张某、李某的行为:( )A.张某、李某均构成抢劫罪既遂B.张某构成抢劫罪,李某不构成犯罪C.张某构成抢劫罪既遂,李某构成抢劫罪未遂D.张某、李某均构成抢劫罪未遂

考题 张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张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张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张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乘张某昏迷之际,王某拣起张某的三角刮刀朝张某的左胸猛刺数刀,致张某死亡。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依照无限防卫权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B.王某在张某昏迷前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之后的行为是防卫过当C.王某在张某昏迷前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之后的行为不再是防卫过当D.王某必须对张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考题 在本案中,关于成立罪名正确的是( )。A.张某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王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B.张某、王某、李某三人的行为成立抢劫罪共犯C.张某、王某二人的行为成立抢劫罪共犯,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D.张某、李某的行为成立抢劫罪共犯,王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考题 张某3岁的儿子是“奶粉事件”的受害者,张某为此采取一些维权措施,其中属于不当措施的是( )。

考题 第 24 题 蔡某晚上拦路抢劫,从后边拍在前边走的张某的肩膀,让其交出财物,张某回头,蔡某发现是自己的同学张某,便连忙向张某谎称“开玩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蔡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B.蔡某构成了抢劫罪中止C.蔡某构成了抢劫罪未遂D.蔡某构成了抢劫罪预备

考题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人身采取暴力、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强行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不构成抢劫罪的是:A.王某趁张某不备,抢走其价值10000元的背包 B.洪某在火车上将安眠药注入饮料罐让张某喝下,趁其昏睡盗走其现金10000元 C.李某夜晚入户盗窃,取走张某衣服中的5000元现金。张某被惊醒,李某持刀威胁张某后携财物逃走 D.张某欠刘某5000元不还,刘某将张某骗至家中,威逼张某交出其银行卡并说出密码,刘某到银行取走10000元后,将张某放回

考题 一日,张某将路人打晕,欲取走其财物,这时,熟人王某正好经过,于是,张某让王某帮忙将晕倒的路人所携带的财物取走,王某同意。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张某构成抢劫罪,王某构成盗窃罪 B.张某、王某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C.张某、王某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D.张某、王某是事前有联络的共同犯罪

考题 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蒙面持刀进入一狭窄小巷抢劫。张某叫李某把住街口,自己进入小巷抢劫了一妇女2 000元。张某与李某会合后对李说:“什么也没抢着,这妇女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李某信以为真。张某、李某的行为(  )。 A.张某、李某均构成抢劫罪既遂 B.张某构成抢劫罪,李某不构成犯罪 C.张某构成抢劫罪既遂,李某构成抢劫罪未遂 D.张某、李某均构成抢劫罪未遂

考题 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夜晚持刀进入一狭窄小巷抢劫。张某叫李某把住街口,自己进入小巷抢劫了一妇女2000元钱。张某与李某会合后对李某说:“什么也没抢着,这妇女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李某信以为真。关于张某、李某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张某、李某均构成抢劫罪既遂 B:张某构成抢劫罪,李某不构成犯罪 C:张某构成抢劫罪既遂,李某构成抢劫罪未遂 D:张某、李某均构成抢劫罪未遂

考题 李某伙同张某和廖某等人预谋后驾车到郑州市金水区某都市村庄张某的出租房内,冒充人民警察以查没色情光碟为由,将张某仓库内的二十箱色情光碟拉走。后张某提出以缴纳罚款解决此事,李某等人佯装与张某协商,最后让张某交出罚款23,000元。得款之后,李某等人伺机溜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李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招摇撞骗罪 B.李某等人查获的是色情光碟,不构成犯罪 C.李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D.李某等人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考题 张某、李某涉嫌抢劫某金店案的下列哪一证据既属原始证据,又属于直接证据? A.张某、李某作案用的砍刀和奥迪汽车 B.证明现场留有张某、李某血足迹的鉴定意见 C.证明案发前曾在金店看见张某、李某的证人证言 D.在金店提取的证明张某、李某持刀抢劫的监控录像

考题 王某伙同张某出售假发票,被公安机关抓获。王某为争取立功,将自己曾听到的张某抢劫他人财物的情况主动向公安机关报告,后经查证属实。在张某抢劫案中,王某的揭发行为本身所形成的证据属于证据中的()。A、犯罪嫌疑人供述 B、证人证言 C、言词证据 D、直接证据 E、传来证据

考题 民警甲、乙到涉嫌抢劫罪的张某家执行拘留时,发现张某的同学刘某携带一皮包匆匆外出,民警发现该皮包的特征符合张某抢劫案中被害人的皮包特征,此时民警不用搜查证就可以对刘某携带的皮包进行搜查。()

考题 张某于2009年3月进部队服役,服役期是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2010年5月,张某被人发现其在2008年9月曾伙同他人在老家实施抢劫。对于此案应当由发案地公安机关管辖。()

考题 张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立案,在侦查期间张某聘请律师王某作自己的辩护人,那么王某可以为张某提供()业务。A、法律帮助B、代控告C、代理控告D、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考题 某抢劫案犯罪嫌疑人张某刚满15周岁,在公安机关的侦查阶段可接受张某委托作为辩护人的是()。A、张某的父母B、张某的舅舅C、张某所在居委会推荐的人D、律师王某

考题 张某(17周岁)某日深夜撬门进入王某经营的手机店拿了柜台里售卖的手机准备离开,由于该超市用于经营和生活的场所没有明确隔离,王某被张某走路的声音惊醒,便起身查看。张某见被王某发现,遂将王某打倒后逃跑,致王某轻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张某构成抢劫罪B、张某属于入户抢劫C、对张某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D、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考题 一日,张某将路人打晕,欲取走其财物,这时,熟人王某正好经过,于是,张某让王某帮忙将晕倒的路人所携带的财物取走,王某同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张某构成抢劫罪,王某构成盗窃罪B、张某、王某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C、张某、王某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D、张某、王某是事前有联络的共同犯罪

考题 蔡某晚上拦路抢劫,从后边拍在前边走的张某的肩膀,让其交出财物,张某回头,蔡某发现是自己的同学张某,便连忙向张某谎称"开玩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蔡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B、蔡某构成了抢劫罪中止C、蔡某构成了抢劫罪未遂D、蔡某构成了抢劫罪预备

考题 多选题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夜晚持刀进入一狭窄小巷抢劫。张某叫李某把住街口,自己进人小巷抢劫了一妇女2000元钱。张某与李某会合后对李某说:“什么也没抢着,这妇女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李某信以为真。关于张某、李某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错误?(  )A张某、李某均构成抢劫罪既遂B张某构成抢劫罪,李某不构成犯罪C张某构成抢劫罪既遂,李某构成抢劫罪未遂D张某、李某均构成抢劫罪未遂

考题 单选题蔡某晚上拦路抢劫,从后边拍在前边走的张某的肩膀,让其交出财物,张某回头,蔡某发现是自己的同学张某,便连忙向张某谎称"开玩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蔡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B 蔡某构成了抢劫罪中止C 蔡某构成了抢劫罪未遂D 蔡某构成了抢劫罪预备

考题 单选题王某伙同张某出售假发票,被公安机关抓获。王某为争取立功,将自己曾听到的张某抢劫他人财物的情况主动向公安机关报告,后经查证属实。在张某抢劫案中,王某的揭发行为本身所形成的证据属于证据中的()。A 犯罪嫌疑人供述B 犯罪嫌疑人辩解C 证人证言D 被害人陈述

考题 单选题13岁的初中生张某同校外青年抢劫本校女教师。学校可以对张某采取的措施是()A 开除学籍并送公安机关B 申请将其送到工读学校C 记大过处分并处以罚款D 通知家长并强制其退学

考题 多选题关于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表述中,错误的有(  )。A税务机关不可以对承包人张某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应向发包人李某征收税款B税务机关因未先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所以不能对李某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C税务机关可以对李某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D税务机关不得对李某采取任何措施,应向张某追缴税款

考题 单选题严某向法院起诉张某,法院以传票传唤张某两次,张某无正当理由均未出庭,法院可以对张某采取的强制措施有(  )。A 拘留B 训诫C 责令其到庭D 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