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重大危险源泄露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 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 ,1h) 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的沿程增量浓度如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为( )


A 6800mm
B 7200mm
C 7600mm
D 8000mm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更多 “重大危险源泄露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 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 ,1h) 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的沿程增量浓度如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为( ) A 6800mm B 7200mm C 7600mm D 8000mm” 相关考题
考题 正常排括工况下,采用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如何点源允许排放量,需要用的条件有( )A 设计流量 B 背景浓度 C 水质模型参数 D 河道深度

考题 采用二维稳态模式进行水质预测,已知岸边恒定排放条件下,排放口下游1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10mg/L,则可推算排放口下游9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A:1.11mg/LB:2.22mg/LC:3.33mg/LD:4.44mg/L

考题 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 已知河流流量Q=100m3/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m3/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处。 A.995m B.1989m C.3979m D.5967m

考题 某重大危险源泄漏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1h)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时的沿程增量浓度见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约为( )。 A.6800m B.7200m C.7600m D.8000m

考题 项目河流水环境风险评价采用一维瞬时源动态模型,预测瞬时排放的保守污染物形成的浓度变化过程需要选用的参数有( )。 A. 污染物降解系数 B. 河流径流量 C. 污染物排放量 D. 纵向离散系数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污染源概化按排放规律可概化为( )。 A. 瞬时排放 B. 连续恒定排放 c.点源 D. 非连续恒定排放

考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源项分析”中,需计算危险化学品的()。A:重大危险源特大事故的泄漏量B:重大危险源最大可信事故的泄漏量C:重大安全事故的泄漏量D: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的泄漏量

考题 项目河流水环境风险评价采用一维瞬时源动态模型,预测瞬时排放的保守污染物形成的浓度变化过程需要选用的参数有()。A:污染物降解系数B:河流径流量C:污染物排放量D:纵向离散系数

考题 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 ,已知河流流量Q=100 /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 /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 )处。A.995m B.1989m C.3979m D.5967m

考题 正常排污工况下,采用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入河点源允许排放量,需要使用的条件有( )。A.设计流量 B.背景浓度 C.水质模型参数 D.河道深度

考题 稳定排放非保守物质的某排放口位于均匀感潮河段,其浓度增量预测釆用一 锥湖平维潮平均模型。 一维潮平均模型公式为已 知排放口下游1Okm处浓度增量为排放口处浓度增量的50%、则排放口上游1Okm处浓度增量为排放口处浓度增量的( )。 A. 37.5% B. 25% C. 12.5% D. 7.5%

考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源项分析”中,需计算危险化学品的( )。A.重大危险源特大事故的泄漏量 B.重大危险源最大可信事故的泄漏量 C.重大安全事故的泄漏量 D.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的泄漏量

考题 下列情景中,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的有()。 A.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日均浓度 B.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主要预测因子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小时浓度 C.削减污染源主要预测因子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 D.被替代源主要预测因子在环境保护目标的日均浓度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情景中,属于常规预测情景的有( )。A.预测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日平均质量浓度 B.预测削减污染源非正常排放小时平均质量浓度 C.预测被取代污染源正常排放小时平均质量浓度 D.预测与拟建项目相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年平均质量浓度

考题 只需预测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以新带老污染源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关于水质预测数学模式的选用,说法正确的有( )。A.动态数值模式只适用于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B.解析模式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 C.河流充分混合段断面平均水质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 D.二维解析模式只适用于矩形河流或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

考题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考题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监控点无 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考题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以下参数均属于大气面源污染源调查清单的是()。A: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B: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污染物温度、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C:年平均风速、面源污染物温度、年排放小时数、评价因子源强D:年平均风速、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速度、排放温度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时,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预测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其中污染源包括()。 A. 本项目新增污染源 B. 改扩建项目现有污染源 C.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 D.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污染源

考题 根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无组织排放监测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10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

考题 采用瞬时点源排放模式预测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泄漏进入水体的影响,首先需要()。A、判断是否需要可以作为瞬时点源处理B、判断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水体的浓度C、判断水面上大气中有毒污染的分压是否达到标准值D、判断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否达到标准

考题 下列关于零维水质模型适用范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河流充分混合B、河流恒定流动C、污染源必须排放守恒污染物D、污染源必须连续稳定排放

考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污染源按排放规律概化可概化为()。A、点源B、连续恒定排放C、面源D、非连续恒定排放

考题 单选题只需预测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污染源类别有( )。A 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 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 消减污染源D 以新带老污染源

考题 多选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污染源按排放规律概化可概化为()。A点源B连续恒定排放C面源D非连续恒定排放

考题 单选题采用瞬时点源排放模式预测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泄漏进入水体的影响,首先需要()。A 判断是否需要可以作为瞬时点源处理B 判断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水体的浓度C 判断水面上大气中有毒污染的分压是否达到标准值D 判断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否达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