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

吸氧可以帮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B.氧气可以燃烧

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          D.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参考答案

更多 “ 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吸氧可以帮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B.氧气可以燃烧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D.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 相关考题
考题 有位患者在与别人发生了口角后突然出现了严重的胸闷、呼吸困难。他被送到医院急诊室,医生经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最后决定给患者静脉注射了一针生理盐水,并向患者说明此药对缓解症状有帮助。患者没注意是何种药,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很自然地接受了医生的解释,结果症状果然消失了。医生给患者的治疗技术是( )A、对症治疗B、暗示治疗C、鼓励治疗D、疏泄治疗E、引导治疗

考题 关于高原病的治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 )A.急性高原反应经吸氧治疗几乎全部病例症状缓解B.高原病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出现高原脑水肿应转到低海拔区C.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后可边治疗,边登高D.高原肺水肿恢复者,再进入相同高原环境时不易发病E.乙酰唑胺能改善氧饱和度

考题 患者,女,45岁。旅游进入西藏高原后1天,头痛、乏力、干咳、呼吸困难。体检:口唇发绀,端坐呼吸,HR120次/分,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和哮鸣音。最可能的诊断是 ( )A、高原心脏病B、高原肺水肿C、高原脑水肿D、急性高原反应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在不能用阶梯上升,进入高原时,应在攀登前采用的预防措施是 ( )A、口服乙酰唑胺B、甘露醇C、服用硝酸甘油D、服用阿司匹林E、口服硝苯地平高原病的治疗措施不包括 ( )A、严重者可口服乙酰唑胺与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应用B、卧床休息、补充液体、吸氧C、对症处理D、休息后继续登高,坚持即能适应E、转运到低海拔地区

考题 北方某高校教师被派往西藏,进行援藏服务,她在拉萨工作一年后出现发绀和双面颊毛细血管网,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红细胞数6.5×1012/L,血红蛋白230g/L,最可能的诊断为A.高原肺水肿B.高原脑水肿C.急性高原反应D.高原心脏病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考题 北京医疗队支援西藏,某医师在拉萨工作一年后出现紫绀和双面颊毛细血管网,有头昏、头痛、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红细胞数6×1012/L,血红蛋白220g/L,最可能诊断为A.高原肺水肿B.高原脑水肿C.急性高原反应D.高原心脏病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考题 高原反应是人体急速即进入海拔40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地有的常见病。临床发现,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让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发生高原反应的几率高4倍多,因此,有医生推测,高原反应可能是先天性遗传性的。 下列哪项,最能支持医生的推测() A.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到高原地区适应一段时间后,高原反应减弱速度远低于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 B.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到高原地区即便没有高原反应,也依旧存在食欲减退,困倦疲怠等问题 C.据统计,父母亲中只有一人有高原反应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概率高于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远低于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 D.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无论如何锻炼和预防,到高原的地区后几乎都会出现高原反应

考题 临床发现,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比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会有高原反应的概率要高4倍多,据此,有医生推测:高原反应很可能是先天性遗传。 下列各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医生的推测的是:A.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无论如何锻炼和预防,到高原地区后几乎都会出现高原反应 B.据统计,父母亲中只有一人有高原反应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概率略高于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远低于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 C.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到高原适应一段时间后,高原反应减弱速度远低于父母双方都没有高原反应的人 D.父母双方都有高原反应的人,到高原地区即使没有高原反应,也依旧存在食欲减退,困倦疲怠等问题

考题 北方某高校教师被派往西藏,进行援藏服务,她在拉萨工作一年后出现发绀和双面颊毛细血管网,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红细胞数6.5×10/L,血红蛋白230g/L,最可能的诊断为A.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B.高原心脏病 C.急性高原反应 D.高原肺水肿 E.高原脑水肿

考题 某老师在《走进西藏》的演唱教学中导入时,播放《青藏高原》等歌曲(5分钟),随后让同学藏,谈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宗教、建筑等西藏的风土人情;然后让同学们今昔对比,比西藏、赞西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共同表达对西藏的赞美和神往(35分钟),最后进行学唱教学(5分钟)。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3分)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6分)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