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二)

背景资料:沿海地区某单线铁路中的某一段,设计揭示为海相沉积的中~厚层软土。该段中有一座铁路中桥,设计为4跨16米简支T梁,钻孔桩基础,桩直径1.2米,桩长55米(摩擦桩),台后路基填土高度3.0米。设计要求对桥台及路基范围内的基底均采用袋装砂井处理,处理深度为12米。建设 工程教育 网

该桥按正常工期编制施工组织计划,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钻孔桩、承台、墩(台)身施工,并如期完成。

桥梁建成通车半年后,发现该桥出现桥台移位,梁缝压死。事后,在对施工期间的内业资料检查中,发现无软土路基的沉降观测记录,其他质检资料的记录结果显示施工质量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现场实地调查中,发现桥梁施工质量合格,但软土地基处理深度仅为8米。

问题:

1.该桥出现桥台移位,梁缝压死的原因是什么?

2.施工单位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3.为防止桥台移位的进一步加剧,保证列车的通行,先期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进行临时处理?


参考答案

更多 “ (二)背景资料:沿海地区某单线铁路中的某一段,设计揭示为海相沉积的中~厚层软土。该段中有一座铁路中桥,设计为4跨16米简支T梁,钻孔桩基础,桩直径1.2米,桩长55米(摩擦桩),台后路基填土高度3.0米。设计要求对桥台及路基范围内的基底均采用袋装砂井处理,处理深度为12米。建设 工程教育 网该桥按正常工期编制施工组织计划,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钻孔桩、承台、墩(台)身施工,并如期完成。桥梁建成通车半年后,发现该桥出现桥台移位,梁缝压死。事后,在对施工期间的内业资料检查中,发现无软土路基的沉降观测记录,其他质检资料的记录结果显示施工质量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现场实地调查中,发现桥梁施工质量合格,但软土地基处理深度仅为8米。问题:1.该桥出现桥台移位,梁缝压死的原因是什么?2.施工单位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3.为防止桥台移位的进一步加剧,保证列车的通行,先期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进行临时处理? ” 相关考题
考题 某土坝坝基有两层土组成,上层土为粉土,孔隙比0.667,比重2.67,层厚3.0m,第二层土为中砂,土石坝上下游水头差为3.0m,为保证坝基的渗透稳定,下游拟采用排水盖重层措施,如安全系数取2.0,根据《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排水盖重层(其重度18.5kN/m3)的厚度最接近下列哪一个数值?

考题 (二)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26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进口洞顶覆盖层较薄,出口段的路堑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进出口段均设置12m的拱式明洞。其中进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有偏压,路床有软基处理,出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无偏压。 隧道开挖后,及时修筑了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后,修筑防水层及进行第二次衬砌。 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通风、照明设施的施工。 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生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问题】 1.简述本隧道工程设置明洞的理由。 2.根据荷载分布划分,该隧道的拱式明洞有哪些形式? 3.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 4.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

考题 某单位在一新建单线铁路施工中,将一段长1250m的一般路堤工程划分给其下属施工队施工,本路段无软基处理。路基本体采用普通填料,路基基床底层为改良细粒土,基床表层为级配碎石。由于路基本体的填料主要为黏质土和少量的砂砾,根据储量和开采填料的条件,路堤需要做成包心路堤。 施工队编制的施工方案如下: (1)基床底层的改良土采用路拌法施工,每层填筑的压实厚度为35cm。 (2)在基床表层全面施工前,选取长度80m的路段进行工艺性试验。 (3)针对该段路堤填筑,列出的质量控制内容有:填料分层摊铺的压实厚度和压实工艺;路堤填筑压实质量;不同填料填筑(上下两层填料的颗粒级配、每一压实层的填料种类、两层接触面的横向排水坡);各种几何尺寸的允许偏差。 问题 1.根据背景资料,给出包心路堤的填筑方法。 2.根据背景资料,指出路堤填筑最少检验批个数,并说明理由。 3.根据背景资料,指出施工方案编制的不妥之处,并给出正确施工方案。

考题 一新建双线铁路,设计行车时速160km,其中某段路基8. 5km,设计填挖平衡,大部分填筑高度3?5m,挖方段坡度不大,山体除表层外,部分为中风化砂岩,部分弱风化,沿线两侧有少量村庄,无重要建筑物,最大挖深12m。填筑区有两段各长500m的软弱地基,软弱层厚最大处为2m,其余为种植土。 问题: 1.该段路基地基处理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2.简述该段路基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 3.简述该段挖方安全施工的控制重点。 4.简述该段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重点。

考题 背景资料 某集团公司承建某单线铁路工程,其中一座大桥,设计为6跨16m简支T梁,钻孔桩基础,桩直径1m,桩长65m,台后过渡段路基填土高度4.5m。设计地质条件为海相沉积的中~厚层软土。设计要求对桥台过渡段范围内的基底均采用袋装砂井处理,处理深度为12m。施工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公司在对项目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发现,该项目质量计划文件是由安全质量部部长组织部门人员编制,质量计划文件内容有:①编制依据;②项目概况;③组织机构;④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⑤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⑥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 事件二,项目施工技术部编制了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填筑方案,具体内容是过渡段路堤与桥台过渡段锥体和相邻路堤同步填筑,过渡段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其填筑施工应符合一般路堤填筑施工要求。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碾压遍数按照相邻标段参数确定。 事件三,该桥按正常工期编制施工组织计划.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钻孔桩、承台、墩(台)身施工,并如期完成。桥梁建成通车半年后,发现该桥出现桥台移位。事后,在对施工期间的内业资料检查中,发现无软土路基的沉降观测记录,其他质检资料的记录结果显示施工质量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现场实地调查中,发现桥梁施工质量合格,但软土地基处理深度仅为8m。 问题 1.指出事件一中项目质量计划编制的不妥之处.并说明正确做法。该质量计划包含内容是否完整?如不完整,请补充。 2.指出事件二中的错误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 3.针对事件三,指出该桥出现桥台移位的原因是什么?施工单位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考题 背景资料 某单位在一新建单线铁路施工中,将一段长1250m的一般路堤工程划分给其下属施工队施工,本路段无软基处理。路基本体采用普通填料,路基基床底层为改良细粒土,基床表层为级配碎石。由于路基本体的填料主要为黏质土和少量的砂砾,根据储量和开采填料的条件,路堤需要做成包心路堤。 施工队编制的施工方案如下: (1)基床底层的改良土采用路拌法施工,每层填筑的压实厚度为35cm。 (2)在基床表层全面施工前,选取长度80m的路段进行工艺性试验。 (3)针对该段路堤填筑,列出的质量控制内容有:填料分层摊铺的压实厚度和压实工艺;路堤填筑压实质量;不同填料填筑(上下两层填料的颗粒级配、每一压实层的填料种类、两层接触面的横向排水坡);各种几何尺寸的允许偏差。 问题 1.根据背景资料,给出包心路堤的填筑方法。 2.根据背景资料,指出路堤填筑最少检验批个数,并说明理由。 3.根据背景资料,指出施工方案编制的不妥之处,并给出正确施工方案。

考题 (二)   背景资料:沿海地区某单线铁路中的某一段,设计揭示为海相沉积的中~厚层软土。该段中有一座铁路中桥,设计为4跨16米简支t梁,钻孔桩基础,桩直径1.2米,桩长55米(摩擦桩),台后路基填土高度3.0米。设计要求对桥台及路基范围内的基底均采用袋装砂井处理,处理深度为12米。该桥按正常工期编制施工组织计划,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钻孔桩、承台、墩(台)身施工,并如期完成。   桥梁建成通车半年后,发现该桥出现桥台移位,梁缝压死。事后,在对施工期间的内业资料检查中,发现无软土路基的沉降观测记录,其他质检资料的记录结果显示施工质量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现场实地调查中,发现桥梁施工质量合格,但软土地基处理深度仅为8米。   问题:   1.该桥出现桥台移位,梁缝压死的原因是什么?   2.施工单位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3.为防止桥台移位的进一步加剧,保证列车的通行,先期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进行临时处理?

考题 背景资料: 某集团公司承建某单线铁路工程,其中一座大桥,设计为6跨16m简支T梁,钻孔桩基础,桩直径为1m,桩长为65m,台后过渡段路基填土高度为4.5m。设计地质条件为海相沉积的中一厚层软土。设计要求对桥台过渡段范围内的基底均采用袋装砂井处理,处理深度为12m。施工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公司在对项目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发现,该项目质量计划文件是由安全质量部部长组织部门人员编制的,质量计划文件内容有:①编制依据;②项目概况;③组织机构;④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⑤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⑥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 事件二:项目施工技术部编制了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填筑方案,具体内容是过渡段路堤与桥台过渡段锥体和相邻路堤同步填筑,过渡段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其填筑施工应符合一般路堤填筑施工要求。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碾压遍数按照相邻标段参数确定。 事件三:该大桥按正常工期编制施工组织计划,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钻孔桩、承台、墩(台)身施工,并如期完成。桥梁建成通车半年后,发现该大桥出现桥台移位。事后,在对施工期间的内业资料检查中,发现无软土路基的沉降观测记录,其他质检资料的记录结果显示施工质量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现场实地调查中,发现桥梁施工质量合格,但软土地基处理深度仅为8m。 问题: 1.指出事件一中项目质量计划编制的不妥之处,并说明正确做法。该质量计划包含内容是否完整如不完整,请补充。 2.指出事件二中的错误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 3.针对事件三,指出该大桥出现桥台移位的原因。施工单位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考题 背景资料 某单位在一新建单线铁路施工中,将一段长1250m的一般路堤工程划分给其下属施工队施工,本路段无软基处理。路基本体采用普通填料,路基基床底层为改良细粒土,基床表层为级配碎石。由于路基本体的填料主要为黏质土和少量的砂砾,根据储量和开采填料的条件,路堤需要做成包心路堤。 施工队编制的施工方案如下: (1)基床底层的改良土采用路拌法施工,每层填筑的压实厚度为35cm。 (2)在基床表层全面施工前,选取长度80m的路段进行工艺性试验。 (3)针对该段路堤填筑,列出的质量控制内容有:填料分层摊铺的压实厚度和压实工艺;路堤填筑压实质量;不同填料填筑(上下两层填料的颗粒级配、每一压实层的填料种类、两层接触面的横向排水坡);各种几何尺寸的允许偏差。 问题 1.根据背景资料,给出包心路堤的填筑方法。 2.根据背景资料,指出路堤填筑最少检验批个数,并说明理由。 3.根据背景资料,指出施工方案编制的不妥之处,并给出正确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