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材料:在讲述渗透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作为实验材料。并由学生在马铃薯上挖了两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参与实验的同学先介绍操作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再联系日常生活中,蔬菜浸在水中,腌制咸菜等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渗透作用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根据材料回答:(1)学生实验有哪些类型?材料中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2)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小结,一般教师小结要包括哪些部分?


参考答案

更多 “材料:在讲述渗透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作为实验材料。并由学生在马铃薯上挖了两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参与实验的同学先介绍操作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再联系日常生活中,蔬菜浸在水中,腌制咸菜等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渗透作用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根据材料回答:(1)学生实验有哪些类型?材料中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2)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小结,一般教师小结要包括哪些部分?” 相关考题
考题 (11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已知2H2O2=2H2O+O2↑ , 可以通过观察反映过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FeCL3溶液,0.01%牛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1) 实验步骤:(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0C,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度最快的是 ,原因是。

考题 聚合物驱室内模拟实验和矿场试验结果都表明,在非均质油层中,聚合物溶液的波及范围扩大到了水未波及到的中低渗透层,从而改善了吸水、产液剖面,减少了吸水厚度及新的出油剖面。()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Ⅱ.(12分)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材料与用具:兔红细胞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显微镜等。(要求:答题时对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待观察装片的具体制作不作要求)(1)实验思路:①

考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材料二某版高中教科书化学l中“离子反应”的部分内容? 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必然有离子参加,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实验2-1】?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节内容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要求:? (1)材料二中“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完成“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考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实验试剂及仪器:? 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溶液、铁粉、锌片、铜片、稀硫酸、胶头滴管、试管? (2)实验记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②中,有部分同学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就出现了血红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由于实验员失误,可能导致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2+,如何检验是否有少量Fe“的存在? (3)作为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考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考题 某初中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实验室现有3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NaN03、NaCl、Na2C03的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将它们一一鉴别。 【考试结果】有30%N学生提交了下面的方案:分别取三种溶液样品少量,放入三支试管中,向三支试管各滴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溶液是Na2C03溶液,再向无明显现象的两支试管里分别滴AgN0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NaCl溶液,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是NaN03溶液。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请设计出本实验正确的鉴别方案。 (2)试对上述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3)写出本实验中涉及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物质性质的实验,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印象.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 原教材中有浓硫酸和蔗糖制成“黑面包”的经典实验:取20g蔗糖,放入烧杯,加2 mL水.再加l5 mL浓硫酸,搅拌,混合物迅速变黑,上涨越过烧杯口.同时放出大量气体。现教材提供的做法:取2g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5 mL浓硫酸,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1)“黑面包”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2)对比原教材,现教材提供的做法有哪些优点 (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考题 图1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液面差为△h,下列叙述正确的为(  )。 A.渗透平衡时,膜内外溶液浓度相同 B.半透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的生物膜 C.若S2溶液为蔗糖溶液,则S1溶液为清水 D.若浓度差增大,S1溶液可能从漏斗口上端漏出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第1课时内容.要求学生探究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提供的教具是:①根尖结构模型;②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植物幼苗;③萝卜决(或土豆块);④外界溶液浓度影响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挂图;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Flash动画。 要求:(1)设计使用上述直观教具的教学流程。(20分) (2)设计“探究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方案。(10分)

考题 材料: 某教师在讲授“动物的学习行为”时。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材料“蚯蚓走迷宫”,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记录小鼠走出迷宫所用的时间。小组汇报.统计全班的结果。最后,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带领学生得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的结论。 问题: (1)在设计小鼠走迷宫实验时,教师应提示学生在控制变量方面注意哪些事项 (2)在该实验中,教师得出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为什么

考题 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液面差为△h,下列叙述正确的为( )。 A.渗透平衡时,膜内外溶液浓度相同 B.半透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的生物膜 C.若S2溶液为蔗糖溶液,则S1溶液为清水 D.若浓度差增大,S1溶液可能从漏斗口上端漏出

考题 材料: 某教师设计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为的是我们下节课带着问题来更好地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节内容。课前我已经布置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研究,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并讨论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交流,复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教师捎带将原生质的概念和质壁分离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 (一)分析学生的实验方案 师:现在让我们将各小组针对不同问题的实验设计进行交流。 生(小组1):我们的问题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是水分子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还是溶液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 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 生(小组2):我们想知道不同浓度的溶液对质壁分离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 生(小组3):我们研究的问题也是不同物质溶液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 ……(8分钟)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说明大家在课前的预习是有效的,但有些小组的实验设计还是有点小问题,刚才别的小组都帮你们纠正了,一会儿做实验时还要注意。 师:(简要说明实验关键步骤)好!现在开始按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2分钟) (二)学生独立实验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在各小组之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18分钟) (三)实验结果汇报和交流 (四)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问题: (1)从教学活动特点来看,该教师设计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 (6分) (2)根据该教师的做法,简单谈谈在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准备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14分)

考题 材料: 在“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活动中,某教师拟参照下列各项给予学生评价: (1)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2)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3)能否按照试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的进行实验 (4)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5)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6)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7)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8)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 问题: (1)结合材料,从评价内容的角度,分析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10分) (2)在实际教学中,评价应注意些什么 (10分)

考题 材料: 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表面产生的气泡.并比较产生气泡的数量。 实验过程: ①将学生按照实验室的座位分为两个人一组: ②在烧杯中加入清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到70℃: ③用镊子夹起一片刚摘下的叶片,将其浸在热水中(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 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⑤清理实验器材和桌面。 问题: (1)在该实验中,除了图示的器材和酒精灯外,还需要哪些器具或材料 (10分) (2)请从仪器、火、水等方面分析该实验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15分)

考题 实验室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蔗糖溶液(编号A、B、C、D),已知四瓶蔗糖溶液的浓度都不同。现利用半透膜袋进行渗透实验(装置如下图),一段时间后半透膜袋①和③变得胀硬,半透膜袋②萎缩。四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  )。 A.蔗糖溶液A B.蔗糖溶液B C.蔗糖溶液C D.蔗糖溶液D

考题 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细胞失水量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 ①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分别在0.2g/mL、0.3g/mL、0.4g/mL的蔗糖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②取出材料,分别制成1、2、3号临时装片。 ③显微观察,选取视野中多个细胞,测量A、B长度(如下图所示),分别计算三种浓度下的B/A平均值。 请回答: (1)图中A表示植物细胞长度,B表示_____长度。 (2)该实验若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材料,则观察效果不佳,为什么? (3)该实验能否改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探究,为什么? (4)上述实验测得0.2g/m1、0.3g/m1、0.4g/m1的蔗糖溶液对应的B/A平均值分别为0.9、0.7、0.6,该小组据此得出结论:植物细胞失水量随外界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多。该结论并不可靠。请从实验设计的角度说明理由。(不考虑蔗糖溶液用量、材料浸泡时间及实验重复次数)

考题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

考题 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需设法替代。下列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用蒜叶替代洋葱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用26%食盐溶液替代30%蔗糖溶液C、观察叶绿体的实验,用洋葱根替代黑藻D、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实验,用丙酮替代乙醇

考题 在观察藓类叶片细胞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四个实验中,它们的共同点是()。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生活状态B、都需对材料进行染色C、实验操作过程中都需要用到盐酸D、都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

考题 材料: 教学内容:酶的发现和高效性。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3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 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比较与3价铁离子肝脏研磨液对过氧化氢的作用。启发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肝脏研磨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其催化效率比3价铁离子高,从而引出酶的存在及特性。 学生活动:人人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由此推测酶与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3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前后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能得出实验结论:酶具有高效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教学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试对其进行评析。(2)结合以上材料说说这种教学策略的特征有哪些?

考题 材料:某教师设计的“细胞呼吸”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实验,这两个锥形瓶都装有葡萄糖溶液,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添加酵母菌,一段时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教师展示实验现象。)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按照步骤进行分组实验。(一)学生独立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在各小组之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二)实验结果汇报和交流(三)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从教学活动特点来看,该教师设计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2)根据该教师的做法,简单谈谈在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准备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考题 回答下列几个实验问题。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检测酒精时用()色的()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色。CO2可使()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考题 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C、a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之间

考题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时,课室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调换。如当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突然有一学生将自己的文具盒掉到地面发出一个较响的声音时,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知觉的对象,而教师的讲述及演示实验就成为知觉的背景。 问题: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体现了知觉的哪种特性,并阐述影响这种特性的因素。

考题 材料:茎教学片段--变色花之谜教师出示红、蓝变色花,问学生:你们看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认为使它们变化的原因会是什么?学生提出猜想之后,教师展示变色花所插入的红、蓝墨水瓶。学生基本认为是茎在运输墨水,使花变色。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猜想。(1)教师讲解横切、纵切解剖茎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2)学生解剖变色花的茎。(3)学生交流与表达:横切--有点红,纵切--有红线。(4)教师概括讲述:茎中的导管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中主要采用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有哪些类型? (2)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小结,一般教师小结要包括哪些部分?

考题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它学的优势是一个整体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