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某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0~7 m,黏土,I1=0.30,fak=200 kPa;
② 7~10 m,砂土,中密,fak=220 kPa,在8.0 m处测得vs=230 m/s;
③ 10 m以下基岩。
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 m,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判定结果应为( )。

A 液化
B 不液化
C 不能判定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vs>vscr,砂土层不液化。
更多 “某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0~7 m,黏土,I1=0.30,fak=200 kPa; ② 7~10 m,砂土,中密,fak=220 kPa,在8.0 m处测得vs=230 m/s; ③ 10 m以下基岩。 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 m,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判定结果应为( )。 A 液化 B 不液化 C 不能判定” 相关考题
考题 当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了查明建筑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以便为场地内主要建筑物的布置及建筑总平面布置提供依据时,这种工程地质勘察通常称为( )。A.选址勘察B.场地勘察C.初步勘察D.详细勘察

考题 根据《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现场地质勘探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应由()负责。A、 地质勘察单位 B、 发包人 C、 承包人 D、 监理人

考题 施工组织总设计的编制依据包括()。A.工程的施工图纸及标准图 B.设计文件 C.建设地区基础资料 D.计划文件 E.建筑环境、场地条件及地质、气象资料

考题 在抗震设防区内,某建筑工程场地的地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us如下图所示。 试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应为下列何项?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考题 对建筑场地复杂程度的划分除考虑对建筑抗震的影响、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程度、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及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A.场地地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B.场地岩土层的厚度 C.水文地质条件 D.岩土层中地应力的分布及应力场特征

考题 某拟建电力工程场地,属于较重要建筑项目,地质灾害发育中等,地形地貌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问:本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 应为哪一类()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二或三级

考题 某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① 0~7 m,黏土,I1=0.30,fak=200 kPa; ② 7~10 m,砂土,中密,fak=220 kPa,在8.0 m处测得vs=230 m/s; ③ 10 m以下基岩。 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 m,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判定结果应为( )。A 液化 B 不液化 C 不能判定

考题 某丁类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如下: ① 0~3 m淤泥质土,fak=130 kPa; ② 3~15 m黏土,fak=200 kPa; ③ 15~18 m密实粗砂,fak=300 kPa; ④ 18 m以下,岩石。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场地类别为( )。 A.Ⅰ类 (B) Ⅱ类 (C) Ⅲ类 (D) Ⅳ类

考题 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5 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I1=0.5,vs1=50 m/s ② 3~12 m密实中砂,vs2=340 m/s; ③ 12 m以下基岩,vs3=800 m/s。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② 场地类别为( )。A Ⅰ类 B Ⅱ类 C Ⅲ类 D Ⅳ类

考题 某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如下表示,所拟建8层建筑,高25m,根据《建筑抗震规范》 (GB50011- 2001),该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现无实测剪切波速,该建筑诙建场地的类别划分可根据经验按下列哪一选项考虑?

考题 某场地地质勘探资料如下: ① 黏土0~6 m,可塑,vs=160 m/s; ② 砂土6~8 m,中密,vs=270 m/s; ③ 砾砂8~11 m,中密,vs=380 m/s; ④ 花岗岩,11 m以下,中风化,vs=800 m/s。 该场地的卓越周期为( )。A 0.1 S B 0.2 S C 0.4 s D 0.8 S

考题 某工程场地钻孔地质资料如表7,该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为(  )。 表7 某工程场地钻孔地质资料 A.I B.Ⅱ C.Ⅲ D.Ⅳ

考题 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3 m黏土,I1=0.4,fak=180 kPa; ② 3~5 m粉土,黏粒含量为18%,fak=160 kPa; ③ 5~7 m细砂,黏粒含量15%,中密,fak=200 kPa;地质年代为Q4; ④ 7~9 m密实砂土,fak=380 kPa,地质年代为Q3; ⑤9 m以下为基岩。 场地地下水位为2.0 m,基础埋深为2.0 m,位于8度烈度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初步判定,不能排除液化的土层有( )。A 一层 B 二层 C 三层 D 四层

考题 某公路工程位于河流高漫滩上,地质年代为第四系全新统,地质资料如下:0~8.0 m,亚黏土,8.0~16.0 m砂土,黏粒含量为14%,稍密,16 m以下为基岩。地下水埋深为2.0 m,地震烈度为8度,该场地液化初步判别结果为( )。 A 液化 B 需考虑液化影响 C 不液化 D 不考虑液化影响

考题 对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划分除考虑对建筑抗震的影响、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程度、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及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外,还应考虑( )因素。A、场地地层的物理力学指标B、场地岩土层的厚度C、水文地质条件D、岩土层中地应力的分布及应力场特征

考题 陕北地区某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勘察中某探井每隔1m取土样,测得各土样的δzsi和δ如下表所示,该场地的湿陷类型为(),地基的湿陷等级为()。A、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B、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C、黄土地基湿陷等级Ⅱ级D、黄土地基湿陷等级Ⅲ级

考题 农村民居建设选址应当调查了解场地的()等有关资料。A、地震基本烈度B、历史C、工程地质D、水文地质

考题 对建筑场地复杂程度的划分除考虑对建筑抗震的影响、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程度、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及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A、场地地层的物理力学指标B、场地岩土层的厚度C、水文地质条件D、岩土层中地应力的分布及应力场特征

考题 工程地质初步勘察的应进行的基本工作有()。A、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岩石和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B、提供不良地质问题防治工程所需的计算参数及资料C、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侵蚀、渗透性、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D、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E、对设计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的建筑物,应制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考题 我国大型建设项目工程地质测绘研究的内容包括()。A、地层岩性B、地质结构C、地形地貌D、水文地质E、动力地质作用与现象F、已有建筑物G、天然建筑材料H、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考题 单选题某场地地质勘探资料如下:①黏土,0~6m,可塑,υs=160m/s;②砂土,6~8m,中密,υs=270m/s;③砾砂,8~11m,中密,υs=380m/s;④花岗岩,11m以下,中风化,υs=800m/s。该场地的卓越周期为()。A 0.1sB 0.2sC 0.4sD 0.8s

考题 多选题陕北地区某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勘察中某探井每隔1m取土样,测得各土样的δzsi和δ如下表所示,该场地的湿陷类型为(),地基的湿陷等级为()。A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B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C黄土地基湿陷等级Ⅱ级D黄土地基湿陷等级Ⅲ级

考题 单选题某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①0~7m,黏土,IL=0.30,fak=200kPa;②7~10m,砂土,中密,fak=220kPa,在8.0m处测得υs=230m/s;③10m以下基岩。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m,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判定结果应为()。A 液化B 不液化C 不能判定

考题 单选题某民用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如下。0~0.5m:黏性土,q=4500kPa,fs=1000kPa。5~8.0m:砂土,q=5200kPa,fs=1600kPa。8.0m以下,强风化泥岩。地下水位埋深为2.0m,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锥尖阻力基准值可取11kPa,该场地砂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可判定为()。A 液化B 不液化C 不确定

考题 多选题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主要工作有(  )。A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B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C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D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考题 多选题农村民居建设选址应当调查了解场地的()等有关资料。A地震基本烈度B历史C工程地质D水文地质

考题 单选题如果建筑场地是:①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②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③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④地形地貌复杂;⑤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则该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等级是()。A 一级场地(复杂场地)B 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C 三级场地(简单场地)D 四级场地(极简单场地)

考题 单选题地震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下述不正确的是()。A 地震区地质调绘前应搜集活动断裂、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地震破坏变形的历史资料B 地震区进行可液化土勘察时,测试孔间距不宜大于100mC 地震区场地评价时,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g的地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型D 踏勘阶段地震区资料编制时,应在工程地质说明中阐述沿线地震动参数的划分情况及划分依据、方案比选意见及对下阶段工程勘察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