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问答题
案例:在鉴赏课《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歌曲采用总听、分段听、演唱歌曲旋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听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提出要学生去欣赏歌曲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结果重复演听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对歌曲内容、内涵没有把握,而且大家均流露出厌倦之感。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问答题案例:在鉴赏课《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歌曲采用总听、分段听、演唱歌曲旋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听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提出要学生去欣赏歌曲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结果重复演听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对歌曲内容、内涵没有把握,而且大家均流露出厌倦之感。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相关考题
考题 高中音乐《祖国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我的祖国》,请学生说一说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情感,歌曲前半段悠扬、抒情,后半段激昂,通过对祖国的赞美,也表达了抗战儿女保卫祖国的决心。中公讲师解析 由此,引入新课,祖国题材歌曲《祖国颂》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体会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合唱曲,气势磅礴、优美清淳,赞美之情。 2.请学生简单说说对于《祖国颂》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总结:《祖国颂》是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八周年所拍摄的,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其中有同名主题歌《祖国颂》,为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由乔羽作词,刘炽谱曲。 (三)深入赏析 1.再次聆听《祖国颂》,请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歌词及提示,聆听并思考: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2.教师再次请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并说说你是怎么进行划分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部分采用领唱、合唱的形式;第二部分旋律抒情、宽广;第三部分为歌曲第一部分的再现。 3.分段赏析主要旋律乐段。 (1)分析第一部分 ①教师请学生跟琴演唱第一部分,教师提问:这段歌曲旋律如何?描述了什么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舒展开朗,热情赞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提醒学生注意歌曲情绪的表达,悠扬、坚定的感觉,及流畅、连贯的声音。 (2)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跟音频,朗诵第二部分歌词,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相对旋律抒情宽广,描绘了祖国各地繁荣昌盛的景象。 (3)分析第三部分 学生跟音频演唱歌曲,并思考:这一段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中公讲师解析 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第三部分为歌曲第一部分的再现,意境更为瑰丽,显示出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和人民的豪迈气概 4.教师采用指挥手势,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思考:歌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演唱完毕,进行讨论,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为单三部曲式。 5.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欣赏完乐曲后,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自由表现,教师给与评价。 (五)小结作业 1.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下课后,请学生搜集关于“祖国”的歌曲,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1.简单拓展一下关于《祖国颂》的背景知识。 2.简单说说对于颂歌的了解,并设计一个活动环节。

考题 初中音乐《彩色的中国》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激趣:播放中国地图版面与全国各地的景色图片。 2.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图片上所展示的内容。 3.教师总结:中国地大物博,有众多的民族和人民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彩色的中国》,让我们用这首歌曲来赞美中国大地,赞美我们亲爱的祖国。 (二)初步感知 1.老师接下来要播放一遍歌曲录音,同学们先听一遍歌曲,听的过程中呢,老师希望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的,对祖国的赞美) 2.接下来老师弹唱一遍歌曲,同学们试着找一找歌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试着自己从歌词中寻找出来。(平原、沙漠、长江、黄河、台湾) 3.刚刚已经听了两遍歌曲,大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描述了什么内容?(歌曲一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祖国的美好景色;第二部分,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赞美及热爱之情。) (三)深入学习 1.发声练习:6 5 4 5 4 3 4 3 2 3 2 1- |(“u”音)(注意声音放松、自然、连贯) 2.播放歌曲录音,轻声哼唱歌曲。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学唱歌曲旋律。 6.学唱第二声部,注意音量问题,不宜过大。 7.第二段的组合练习。 (1)男生学唱低音声部旋律; (2)女生学唱高音声部旋律; (3)合作演唱旋律;(注意把握音准,不要被带跑了;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 (4)填词演唱第二部分。(注意音色统一、连贯) 8.完整齐唱歌曲,并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用歌声为祖国舞动喝彩。 (四)巩固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歌颂祖国的歌曲,大家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鼓励学生演唱,生生互评。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热爱祖国、热爱故土。 (通过对以上歌曲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歌曲《彩色的中国》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祖国。) 2.课后收集其他有关“祖国”的歌曲,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播放音频,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1.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的歌曲? 2.由于学生合唱基础普遍薄弱,歌唱模块教学进入多声部教学出现困难,你有什么可行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考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设置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蒙古族的图片,提问学生图片上是哪个民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追问对蒙古族又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后,顺势引入新课。 (二)感知歌曲 1.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听的同时,体会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三)探究欣赏歌曲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说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这首歌的乐句规整,旋律走向呈波浪状,表现了歌曲的宽广,悠扬。 2.教师带领同学视读乐谱,回顾曲子中的连音线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总结连线可以是乐曲更加连贯,继而追问歌曲中出现的倚音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可以使歌曲更加悠扬婉转,体现出蒙古族民歌的特色。 3..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带学生轻声哼唱,在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音歌曲中出现的连线和倚音。 4.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可以跟唱,让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这首歌曲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巩固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2.小组展示,互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引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并要在生活中了解多元化音乐。 2.作业:搜集一些其他的蒙古族的民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答辩题目解析】 1.蒙古族民歌都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特点? 2.你认为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考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激趣:播放中国地图版面与全国各地的景色图片; 2.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图片上所展示的内容? 3.教师总结:中国地大物博,有众多的民族和人民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彩色的中国》,让我们用这首歌曲来赞美中国大地,赞美我们亲爱的祖国。 (二)初步感知 1.老师接下来要播放一遍歌曲录音,同学们先听一遍歌曲,听的过程中呢,老师希望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的,对祖国的赞美)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接下来老师弹唱一遍歌曲,同学们试着找一找歌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试着自己从歌词中寻找出来(平原、沙漠、长江、黄河、台湾) 3.刚刚已经听了两遍歌曲,大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描述了什么内容?(歌曲一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祖国的美好景色;第二部分,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赞美及热爱之情。) (三)深入学习 1.发声练习:6 5 4 5 4 3 4 3 2 3 2 1- |(“u”音)(注意声音放松、自然、连贯) 2.播放歌曲录音,轻声哼唱歌曲;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学唱歌曲旋律; (1)老师发现大家在唱谱的时候,有些地方唱得不是特别的准确; (2)教授有空拍的部分,采用对比教学法,对比有空拍和没有空拍的区别,并着重学习空拍部分的旋律; (3)齐唱第一部分旋律; (4)填词演唱第一部分,注意唱出回忆、描写祖国景物般的美感。 4.齐唱第一部分歌曲; 5.分小组学唱第二段旋律; (1)男生学唱低音声部旋律; (2)女生学唱高音声部旋律; (3)合作演唱旋律;(注意把握音准,不要被带跑了;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 (4)填词演唱第二部分。(注意音色统一、连贯) 6.齐唱歌曲,并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用歌声为祖国舞动喝彩。 (四)巩固提升 (1)简单教学三拍子基本舞步,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给歌曲编配舞蹈动作; (2)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评价。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故土。(通过对以上歌曲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歌曲《彩色的中国》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祖国。)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课后收集其他有关“祖国”的歌曲,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播放音频,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让你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2.要从班里评选一名音乐课代表,你会如何评选?

考题 初中音乐《红河谷》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创设情境: 分别播放几首歌曲的片段,一起猜歌曲的歌名并分别对应说出地区 《剪羊毛》——澳大利亚 《桑塔·露琪亚》——意大利 《阿里郎》——朝鲜 2.总结,并引入新课: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二)感知歌曲 1.播放歌曲《红河谷》的录音,熟悉歌曲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1)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歌曲的速度、节拍各是怎样的? 2.再次聆听歌曲录音,听辨歌曲的结构。(划分歌曲的乐段,两部分) (三)学唱歌曲 发声练习:养成良好的用嗓习惯,健康用嗓。 1.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 (1)观察第一小节和其他小节有什么不同? (2)讲解弱起小节 (3)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 ①老师弹奏A段旋律,学生轻声模唱或视唱。 ②在反复的演唱中,进一步了解A段的结构特点、节奏和旋律特点。(有几个乐句组成?典型节奏有哪些?乐句间的旋律有何特点?)(让学生试着听琴填词唱第一乐段歌词) ③在唱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旋律、节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及进行有感情地演唱。 (4)自主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 ①视唱歌曲旋律,对比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旋律异同。 ②在唱准旋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词。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表现歌曲 (1)分组演唱歌曲 (2)竞赛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升 1.为歌曲配上打击节奏,并跟随录音进行演奏。 2.小组展示,互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乐曲《红河谷》,感受了加拿大民歌的风格;课后希望大家能够搜集加拿大其他民间歌曲,课下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红河谷》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 2.简述一下连音线和延音线的区别。

考题 高中音乐《嘎吉呦》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江苏省淮安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嘎吉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侗族大歌; (2)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教唱环节; (3)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互动环节。 答辩题目1.简单介绍侗族大歌。 2.简单说说本课你采用的导入方法是什么?就音乐课而言,你认为哪种导入方法更好?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分别演唱《采花》和《沂蒙山小调》;提问学生,表现的歌曲曲名分别为什么?都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表现的歌曲,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四川民歌《茉莉花》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今天我们的音乐学习同样和民歌有关。 引入课题,民族歌曲——《嘎吉哟》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较为曲折婉转轻巧,描绘了一幅大山里美丽安详的景象。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听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侗族民歌,表现了大山里男女之间真挚的情爱,同时又反映出他们对于家乡美好生活和景色的热爱。歌曲运用侗族方言进行演唱,营造了一股浓厚的侗族风味,旋律乐句大多都有修饰音,更加丰富了旋律,点缀了歌曲。 (三)探究学习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边唱感受音乐结构; 3教师完整播放音频,并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歌曲中出现多次倚音、下滑音等地方。 4.教师播放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说倚音、下滑音在歌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除了这些你还能发现歌曲中的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之后,自由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倚音、下滑音在歌曲中更能体现侗族民族音乐特点,同时歌曲中还具有双声部,人们一起合唱。顺势引出侗族大歌的特点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5.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完整演唱乐谱。 6.学习侗族方言,填词演唱歌曲,并唱出婉转轻巧的特点,唱出空旷的感觉。 7.分组进行竞赛演唱,并进行评价。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编创舞蹈、歌词、旋律等),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那一小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噶吉哟》,领略我国侗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引领到了我们中国美丽飘逸的民族风。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到侗族民歌的风味,能够传承我国的民间音乐,发扬优秀文化。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民歌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嘎吉哟 侗族大歌 轻巧、婉转、悠扬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侗族大歌。 2.简单说说本课你采用的导入方法是什么?就音乐课而言,你认为哪种导入方法更好?

考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草原情曲——《嘎达梅林》与蒙古族歌曲演唱。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1.学唱:《嘎达梅林》。 2.欣赏:《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3.欣赏:《天堂》男声独唱版和马头琴独奏版。 4.听辨:蒙古族乐队“杭盖”演唱的呼麦歌曲《轮回》。 5.器乐演奏:《嘎达梅林》竖笛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嘎达梅林》的学习,提高对歌唱艺术的兴趣,了解蒙古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2.了解蒙古族音乐的旋律与结构特点,能视唱部分蒙古族歌曲。 3.学会运用竖笛演奏部分蒙古民歌。听辨蒙古长调、短调,了解蒙古音乐的伴奏乐器。

考题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茉莉花》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以演唱的形式表演了这首歌曲。学生从老师的演唱中感受到了民歌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请问,该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A.创境法 B.演示法 C.启发提问法 D.讲授法

考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八年级演唱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点评。 ? 【课题名称】年轻的心 ? 【教学目标】略 ? 【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 ? 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 ? 2.新课教学——《年轻的心》 ? (1)聆听一:整体欣赏歌曲,学生谈感受——歌曲的情绪。 ? (2)聆听二:谈乐曲的结构——歌曲二段体。 ? (3)聆听三:随音乐做律动比较,体验A段、B段乐句结构、音乐情绪、旋律走向的异同。 ? (4)视唱曲谱 ? ①提炼歌曲的典型节奏。 ? ②找出骨干音。 ? ③结合柯尔文手势、构唱主和弦do、mi、sol.属七和弦sol、si、re、fa。 ? ④划拍视唱曲谱。 ? (5)填词演唱 ? ①教师分句哼唱旋律,学生分句填唱歌词。 ? ②学生分组,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 ? ③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演唱。 ? ④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 ? ⑤聆听录音,体会并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 ? 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 ? ⑦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 ? 3.编创活动 ? 方式一:用节奏“×一××”,编创“声势”为歌曲伴奏。 ? 方式二: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 ? 4.小结 ? 观看青歌赛获奖选手感言及演唱《二十年后再相会》视频,谈感受。 ? 要求: ? (1)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10分) ? (2)对教学设计亮点进行点评。(5分) ?

考题 在欣赏广东中山咸水歌《对花》的时候,下列哪个活动体现了老师关注模仿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 A.学生跟着录音演唱 B.学生在视唱完歌谱后听演唱录音 C.边听音乐边用固定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D.边听歌曲边划分乐句

考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考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列案例片段: 在一堂学唱课上,学习某歌唱家演唱的《珊瑚颂》。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来听一听.歌曲中的歌唱家的音色特点是什么样的?”一位男同学认为这首歌曲是女低音演唱的。教师有点恼火,对他的评论不理不睬.学生十分茫然。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2分)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6分)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7分)

考题 艺术歌曲的特点是()。A、强调民族风格、形式丰富多样、旋律富有民族特点。B、表现现实生活情调、旋律简单明确、运用谈话般的歌唱音色演唱。C、思想内涵深刻、旋律表现丰富、强调演唱技巧、伴奏精心编配。

考题 革命歌曲与群众歌曲在音乐上的主要区别是:革命歌曲的旋律全是外来的,而群众歌曲是民族歌曲旋律。

考题 声乐的演唱形式有()等。声乐曲的体裁形式有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讽刺歌曲、诙谐歌曲、摇篮曲等。

考题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唱歌课《长城谣》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唱歌课《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二)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2)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4)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可在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2)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3)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2)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1)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2)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三、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考题 案例:在鉴赏课《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本歌曲采用总听、分段听、演唱歌曲旋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听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提出要学生去欣赏歌曲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结果重复演听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对歌曲内容、内涵没有把握,而且大家均流露出厌倦之感。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考题 【课题名称】《玛依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热情、高亢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合作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哈萨克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活泼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掌握好音高音准,节奏与节拍。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学生思考歌曲的内容。 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 二、新课教授 (1)播放视频《玛依拉》。 (2)出示哈萨克民族的图片。 (3)出示歌谱,学唱歌曲《玛依拉》。首先,教师弹奏钢琴演唱一遍;其次,学生演唱曲谱;最后一遍填入歌词演唱。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把握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音乐风格。 4.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演唱歌曲的前两段,第三段合唱。 三、巩固与提高 (1)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玛依拉变奏曲》由《玛依拉》改编创作而成,在《玛依拉》的基础上加了花腔,使歌曲变得更加丰富。 (2)欣赏哈萨克族其他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了解哈萨克族丰富的音乐,体会音乐对哈萨克族的重要意义。 四、课后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学习了哈萨克族的民歌,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以及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下节课我们再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

考题 在学唱《青春舞曲》这节课时,一位教师先让同学们跟着音乐听了两遍,在听的过程中跟着音乐小声学唱。之后便让同学们开始跟着伴奏集体演唱,一遍一遍地巩固,直到全体学生学会为止。慢慢地,学生开始变得烦躁,声音也越来越小……简述自己对此案例的想法。

考题 在《游击队歌》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简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考题 问答题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唱歌课《长城谣》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唱歌课《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二)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2)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4)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可在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2)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3)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2)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1)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2)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三、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考题 问答题案例: 在高中欣赏课《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一位教师这样安排:导入环节,播放歌曲《阳关三叠》。教学过程,教师讲解曲作者、年代、歌曲内容、表达情绪,然后让学生又欣赏了一遍。紧接着欣赏了《扬州慢》,教师讲解了词作者姜夔的生平、历史朝代、宋代的音乐形式、歌曲的内容,最后又欣赏了一遍。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同学们却没有感觉,反而三三两两的讨论起新拍的古装剧。 问题: (1)对案例作出判断。 (2)对教学过程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考题 单选题在高中音乐鉴赏课《茉莉花》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以演唱的形式表演了这首歌曲,学生从老师的演唱中感受到了民歌独特的风格和韵味。那么,该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A 创境法B 演示法C 启发提问法D 讲授法

考题 判断题革命歌曲与群众歌曲在音乐上的主要区别是:革命歌曲的旋律全是外来的,而群众歌曲是民族歌曲旋律。A 对B 错

考题 问答题在《游击队歌》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只见一个个学生争相举起了小手,很正常,因为问题实在是不难,但是老师还是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我们再交流。简述对此案例的想法。

考题 单选题“同学们,我们刚刚完整聆听了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现在,我们来分别听赏一下,这首歌曲的各段都是什么样的内容。”。以上案例中体现了欣赏课中的哪一环节?()A 新课导人B 分段欣赏C 拓展延伸D 学唱歌曲

考题 问答题在学唱《青春舞曲》这节课时,一位教师先让同学们跟着音乐听了两遍,在听的过程中跟着音乐小声学唱。之后便让同学们开始跟着伴奏集体演唱,一遍一遍地巩固,直到全体学生学会为止。慢慢地,学生开始变得烦躁,声音也越来越小……简述自己对此案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