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


参考答案

更多 “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 相关考题
考题 由美国人出资,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独资企业,具有美国法人的资格。()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下列外国人应办理住宿登记的有()。A.美国人甲在中国居民家中住宿B.美国人乙在中国的外国机构内住宿C.美国人丙在中国的外国人家中住宿D.常住中国的外国人丁离开自己的住所,临时在其他地方住宿

考题 M公司在中国进行经营活动时与中国的Y公司发生纠纷,诉诸法院,法院在审理该案时发现,原告M公司在美国和中国均有营业所,且该公司绝大部分股东是美国人,则在本案中M公司的营业所以下列何地的营业所为准?( )A.中国B.美国C.中国和美国都可以D.须由双方协商确定

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令美国老年人羡慕,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作为自己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并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缺少交流,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A. 美国人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B.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 C. 中国老年人存在情感上的无助、孤独等现象 D. 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使然

考题 美国人苏珊希望收养中国小女孩丽丽,收养前苏珊一直居住在美国,丽丽长期居于中国,苏珊希望收养关系建立后,将丽丽带回美国长期抚养。关于收养的条件,适用的法律是 A.中国法 B.美国法 C.中国法或美国法 D.中国法和美国法

考题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中美两国均适用。据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中国人在中国首次发表的作品,在美国受美国法律保护B、美国人在美国注册但未在中国注册的非驰名商标,受中国法律保护C、美国人仅在美国取得的专利权,受中国法律的保护D、中美两国均应向对方国家的权利人提供司法救济,但以民事程序为限

考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错误的是()A、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B、中国人在乎谈话的方式和态度C、中国人在乎谈话的立场D、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中国人在乎谈话的内容

考题 关于中美文化的主要区别,下面正确的说法有?()A、美国人更强调参与,中国人更倾向命令:B、美国人强调个人成功,中国人更看重集体;C、美国人希望得到明确指令,中国人则更容忍不确定性;D、美国人更注重短期的工作任务,中国人则更关注长期的人员关系。

考题 中美谈判者的差异在信息交流方面的表现在?()A、中国人只有有限的权威B、美国人直截了当C、中国人拐弯抹角D、美国人先给出解释

考题 ()是美国人在在华创办的的一份报刊。A、中国差报和广州抄报B、中国抄报C、中国从报D、广州抄报

考题 以下哪些属于中国居民个人范畴?()A、中国自然人B、在美留学的中国人C、在华留学的美国人D、中国驻美大使馆领事

考题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我国法院对下列哪些离婚案件行使管辖权?A、在中国有住所的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中国法院要求离婚B、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华要求离婚C、在美国有住所的中国公民在中国法院提起离婚D、一方在美国法院起诉离婚,而在中国的一方向中国法院提起离婚之诉的

考题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考题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考题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考题 一个美国游客看到中国传说中的人物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掠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什么区别。”这表明() ①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③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

考题 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更为准确。

考题 下列外国人应办理住宿登记的有()。A、美国人甲在中国居民家中住宿B、美国人乙在中国的外国机构内住宿C、美国人丙在中国的外国人家中住宿D、常住中国的外国人丁离开自己的住所,临时在其他地方住宿

考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形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考题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

考题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关于中美人际沟通的区别错误的是()A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B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方式和态度C 中国人在乎谈话的立场D 美国人关注的是谈话的内容本身,中国人在乎谈话的内容

考题 单选题中美两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中美两国均适用。据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真题]A 中国人在中国首次发表的作品,在美国受美国法律保护B 美国人在美国注册但未在中国注册的非驰名商标,受中国法律保护C 美国人仅在美国取得的专利权,受中国法律的保护D 中美两国均应向对方国家的权利人提供司法救济,但以民事程序为限

考题 多选题关于中美文化的主要区别,下面正确的说法有?()A美国人更强调参与,中国人更倾向命令:B美国人强调个人成功,中国人更看重集体;C美国人希望得到明确指令,中国人则更容忍不确定性;D美国人更注重短期的工作任务,中国人则更关注长期的人员关系。

考题 判断题在我国法律规定中,在中国领域内的美国人,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在法律上适用的是美国法律和中国法律。( )A 对B 错

考题 多选题根据商标法及相关规定,在中国申请注册商标或办理其他商标事宜的,下列哪些应当委托国家认可的具有商标代理资格的组织代理?()A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的美国人B在中国没有营业所的英国企业C在中国有经常居所的美国人D在中国有营业所的英国企业

考题 单选题“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背景的是()A 中国外交“一边倒”B 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C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D “扶蒋反共”政策失败

考题 多选题中美谈判者的差异在信息交流方面的表现在?()A中国人只有有限的权威B美国人直截了当C中国人拐弯抹角D美国人先给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