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带压汽车槽车卸液,按规定保留罐内有()MPa以上余压,但余压最高不得超过当时环境温度下介质的饱和蒸汽压力。

  • A、0.05
  • B、0.1
  • C、0.2
  • D、0.3

参考答案

更多 “带压汽车槽车卸液,按规定保留罐内有()MPa以上余压,但余压最高不得超过当时环境温度下介质的饱和蒸汽压力。A、0.05B、0.1C、0.2D、0.3” 相关考题
考题 2 MPa的余压。( )

考题 卸氨管道液氨流速不宜超过()/s,现场操作时应通过调节液氨槽车与液氨储罐压差来控制卸氨速度,通常维持液氨槽车压力大于液氨储罐压力()Mpa左右。

考题 卸氨操作过程要()进行,保持卸氨压差在0.2MPA.左右(即槽车与储罐间的压差)。A、尽可能快卸B、尽快C、随便只要卸完就行D、缓慢

考题 卸氨操作过程要缓慢进行,保持卸氨压差在()左右(即槽车与储罐间的压差)。A、0.2MPAB、0.3MpAC、0.4MPAD、0.5MPA

考题 带压汽车槽车卸液完毕后,关闭紧急切断阀,并将气液相阀门加上()。A、盲板B、油封C、黄油D、锁

考题 带压汽车槽车装车时,当槽车压力与管线压力持平,打开()。A、 槽车液相阀门与槽车气相阀门B、 槽车气相阀门与槽车液相阀门C、 槽车气相阀门与软管液相阀门D、 槽车气相阀门与软管气相阀门

考题 带压汽车槽车装车到量,确认()自动关闭。A、 气动球阀B、 气相阀门C、 液相阀门D、 放空

考题 带压汽车槽车装车前必须打开()。A、 槽车液相阀门与槽车气相阀门B、 槽车气相阀门与软管气相阀门C、 槽车气相阀门与软管液相阀门D、 槽车液相阀门与软管液相阀门

考题 运送液氨和氨水的汽车卸车时应保留罐内有()MPa以上的余压,但最高不得超过当时环境温度下介质的饱和压力。A、0.05B、0.1C、0.2

考题 使用氧气瓶要求保留()以上的余压。A、0.05MpaB、0.1MpaC、0.2Mpa

考题 卸氨时严密监视槽车压力,应保证槽车内残压不低于()MPa,且相关管道液氨或气氨不向大气排放。

考题 卸氨时应时刻注意储罐和槽车的液位变化,严禁储罐超装(超过最大储氨量)和槽车卸空,槽车内应保留有()MPa以上余压。

考题 现场操作时应通过调节液氨槽车与液氨储罐压差来控制卸氨速度,通常维持液氨槽车压力大于液氨储罐压力()MPa左右。

考题 氢气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保留()以上的余压。A、0.05MPaB、0.08MPaC、0.1MPa

考题 带压汽车槽车卸车前检查()。A、静电接地线是否接好B、卸车软管连接是否可靠C、槽车余压D、储罐存油量

考题 带压汽车槽车装车,应由槽车()控制槽车装车量。A、液位计B、压力C、检尺D、气相密度

考题 带压汽车槽车装车时必须连接好()软管。A、 液相B、 气相C、 液相和气相D、 放空

考题 液化气槽车的清洗前,打开槽车()检查槽车内有无物料,如有则用氮压法将物料先卸至残液罐内。A、排净检查阀B、气相阀C、液相阀D、最高液位检查阀

考题 汽车罐车卸液不得把介质完全排净,必须留有不少于最大充装重量()%或()kg的余量,且余压不低于0.1MPa;不定项选择

考题 《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规定:汽车罐车卸液不得把介质完全排净,必须留有不少于最大充装重量()的余量,且余压不低于0.1MpA。A、0.5%或50KgB、0.5%或100KgC、1%或50KgD、1%或100Kg

考题 汽车罐车卸液不得把介质完全排净,必须留有不少于()0.5%或100MPa的余量,且余压不低于0.1MPa。A、最大充装重量B、设计充装重量C、容积D、实际充装重量

考题 旋塞式等压灌装机的灌装过程()。A、充气等压;排气卸压;进液回气;排除余液B、充气等压;进液回气;排气卸压;排除余液C、进液回气;充气等压;排气卸压;排除余液D、排气卸压;充气等压;进液回气;排除余液

考题 单选题汽车槽车卸完液化石油气后,槽车内余压应保留(),以确保安全。A 0.05-0.2MPaB 0.1MPaC 0.2-0.4MPaD 0.4Mpa以上

考题 填空题汽车罐车卸液不得把介质完全排净,必须留有不少于最大充装重量()%或()kg的余量,且余压不低于0.1MPa;不定项选择

考题 单选题汽车罐车卸液不得把介质完全排净,必须留有不少于()0.5%或100MPa的余量,且余压不低于0.1MPa。A 最大充装重量B 设计充装重量C 容积D 实际充装重量

考题 单选题氢气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保留()以上的余压。A 0.05MPaB 0.08MPaC 0.1MPa

考题 单选题旋塞式等压灌装机的灌装过程()。A 充气等压;排气卸压;进液回气;排除余液B 充气等压;进液回气;排气卸压;排除余液C 进液回气;充气等压;排气卸压;排除余液D 排气卸压;充气等压;进液回气;排除余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