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限制户籍吗?

发布时间:2021-12-25


公务员考试限制户籍吗?


最佳答案

1、公务员考试不限制户籍所在地的,你可以报考全国各地任何一个省、市、乃至县的公务员招录。你可以既报省公务员考试又报考全国的公务员考试,只要你的精力和时间安排允许。
2、公务员考试一般分别两类,一是国家公务员,二是地方公务员。国家公务员一般指的是由国家人事部门招考,主要有中央、国务院、国家机关职位,及直属国家编制管理的地方公务员,如国税局的职位。地方公务员由所在地方省人事厅招考,主要有省所属部门,各地市、县部门职位。具体招考时间和有关要求,你可以留意当地的人事考试网,如江苏省人事考试网。
3、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招考岗位,岗位报名要求,考试大纲、招生简章在人事考试网都会公布。你可以对照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特长、爱好、就业意向来选择你想要报考的地市、岗位。有的岗位会限制年龄、学历、性别、政治面貌、工作经验,报考公安机关的对身高、身体健康会另外做要求。招生简章上都会有说明的。
4、一般公务员考试都是考两门,一是公共课:《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二是专业课。《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是一样的,统一试卷,全部是选择题,主要考你的逻辑推理、是非判断、事理分析能力。专业课即报考不同的单位和岗位会考不同的专业课,如报考政府文秘类的考《申论》,报考法院的考《法律知识》,报考警察的考《公安业务知识》等,有些省考另外会多考一门《公共基础知识》(也叫《综合知识》),专业课和《公共基础知识》都是客观题,也就是全部是简答题和论述题。
5、公务员考试一般有5个大的流程,网上报名缴费、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网上报名主要是招考部门对你是否符合报考岗位的要求进行资格审查。笔试,国考在省会进行,省考在各地市进行,你考哪个市的岗位就在哪个市考,一个岗位不足1:3比例报考的不予开考,按笔试成绩取1:2比例进入面试。报考警察 的另外增加体能测试,体检也会严格一些,主要是针对身高、肝、尿的。
6、建议去书店买些书,主要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题目做做,了解一些类似考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入面试话建议找些朋友一起进行一些模拟面试。
7、坚定信心,你不可能100%的肯定你会一次考取成功,凡事要慢慢来,你也可以考虑一下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考,如海事局、电视台什么的,我们国家在编分为三个部分:行政编,即公务员。事业编,如海事局,电视台。企业编,即国有企业员工。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公务员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1)绿化环境 (2)购买荒地 (3)住宅建成 (4)新区规划 (5)工厂迁址

A. 2—1—4—3—5
B. 4—1—3—2—5
C. 2—4—1—5—3
D. 4—2—5—3—1
答案:D
解析:
项正确,故答案为D。

以下是一个4×4的图形,共有16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中均可填入一个词。要求图形的每行、每列均填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个词,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根据以上信息,依次填入图形中①②③④处的4个词应是:


A.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诚信、爱国、敬业、友善
C.诚信、友善、爱国、敬业
D.友善、爱国、敬业、诚信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梳理题干关键信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词汇不重复出现,也不有所遗漏。第二步,辨析选项。C项,满足题干要求因此,选择选C项。A项,爱国与第一列重复,排除;B项,看第三横行有爱国敬业,缺诚信友善,而第四列不可以是诚信,所以第三行的四个词的顺序应该是:诚信、友善、爱国、敬业,所以填入的第四个词不能是友善,排除;D项,诚信与第四列重复,排除。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每个小图中,圆(或椭圆)比四边形数量多1。故答案为B。

挺直腰杆做科普


【背景链接】

2019年3月,记者采写一篇科普报道,一位研究员在接受采访后坚决不肯署名。问及原因,对方说:“如果让领导和同事们知道了,感觉我好像成了科普达人,不太好。”听起来,“科普达人”的身份在他的工作单位似乎并不怎么受待见。

【提出观点】

做科普不是不务正业,应该尽快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形成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的集体认知。

【综合分析】

近年来,科普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逐渐好转。从政府层面到媒体宣传,都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在一些国家科技项目中,也已经开始有一些关于科普的制度性设计。然而,科技界的内部环境却改变甚微,科研人员被认为是“科学传播的第一发球员”,做好科普原本应当是其职责之一。但为何在一些科研人员眼中做科普却并不那么光彩?

究其根源,还是“科研人员做好科研才是本分,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作祟。在现行的科研和人才评价指标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论文、著作和项目,科普贡献多少并不在考核范围内。在这样的评价指挥棒影响下,重科研轻科普的集体认知也就慢慢形成了。

长此以往,科研人员几乎不能从做科普中获得行业认同以及物质奖励,自然也就少了积极性。即使有人愿意做科普,更多是源于自身的兴趣、责任感以及从受众那里获得的成就感。但对于最重视声誉的科研群体来说,这样的动力常常敌不过科学界的不理解所带来的压力。

科学研究早已走出“书斋”,伟大的选题不仅仅源于灵光一现,更源于广袤的自然和火热的生活;伟大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把论文写在纸张上,更体现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历史上,写在人心上。历史上乃至今天,东西方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大众科普的引领者。只要每个科学家、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都贡献出分内的科普力量,中国科普的局面就会大不一样。

【对策措施】

一是完善并落实相关鼓励科普的政策。将科学传播的业绩考核办法视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细化实质性的操作细则和硬性规定。

二是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改变“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的观念,形成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的集体认知。真正让科研人员能没有压力,挺直腰杆地去做科普。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瑞牛题库考试软件 www.niutk.com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