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202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检测试题 全册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一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参考答案】有趣的食物联系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课堂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
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一螳螂一黄雀)
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那蝉吃什么呢?黄雀会不会被其他动物吃呢?
(完善板书:树汁一蝉一螳螂一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地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材料一:“角的初步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2页] 材料二:“What’S the Matter,Mike? Part B”[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2 Part B Let’S learn(Pair work)] 材料三:“秋天的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2—47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
What'S the Matter,Mike? Part B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五个情绪单词:tired,angry,excited,happy,sad,bored。
2.能够听、说、读句型:How does Amy feel?/She’s tired.并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3.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讲授新知:
1.教师在黑板上画“Sad face”。教师指着sad face问学生:Is it ahappy face?以此教学单词sad。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教师做出脸部表情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教师可让同桌之间一人做表情,另一人画脸,请学生描述图如:He/She is happy/sad.(整堂课用happy face和sad faee评价学生的表现)
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教授其他单词:excited,tired,angry,bored。同时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和表情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2.利用课件2(Let’s learn)呈现本课Let’s learn部分,学生看图,听读音,跟读单词,教师或请学生叙述图片内容,例如:“Amy is very tired.“ZhangPeng feel sexcited”等。
学生根据图片中人物的表情猜单词,教师适时鼓励,在学生猜词过程中,教师运用“Is she/he…?”“Does she/he feel…?”“How does she/he feel?’’等句型提问,以此来复习巩固所学形容词。
3.游戏:“谁来问我来答”
教师将简笔画头像分给各小组。拿到笔画的人有问必答,教师引导学生用“How do you feel?”“ Are you…?”“Do you feel…?”等句型来提问,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教师在其间巡视指导,帮助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活动之后请几组来做问答,检测活动效果。


材料一:“一分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33页] 材料二:“认识钟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5页] 材料三:“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58—63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2.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行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和骄傲。课堂导入:人们不会忘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来时,北京沸腾了,全国沸腾了。(播放申奥成功录像)
师:为什么一个体育运动会申报成功,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
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体育实力。
师:对,中国申奥成功不单单是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的体育实力,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体育事业的发展竞和国家实力挂钩?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还要出示什么证明的话?就让我们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这段历史中寻找答案吧!


材料一:“骨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0、21页] 材料二:“丑小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6—129页] 材料三:“圆的周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小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5.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传授新知:
6. (一)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1.由比较两种跑道的长短,引出它们的周长。“你会算吗?”(如果学生谈到角或线的形状,就顺势引导:正方形是由4条这样的线段围成的,圆是由一条圆滑的曲线围成的)
2.(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追问: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c=4a)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4倍,1/4)(师: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圆的周长能算吗?如果知道了计算公式能不能算?看来很有必要研究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猜想: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测量验证
1.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①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②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
(三)介绍圆周率
1.师: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讲述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小结: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的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根据需要,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的?两个数相除又可说成是两数的比,所以这个结果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这个比值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得到的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那圆周率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呢?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强调π≈3.14)在说的时候要注意是近似值,写和算的时候要按准确值计算,用等号)(四)推导公式
1.到现在,你会计算圆的周长吗?怎样算?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表示d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板书:c=7πd)只告诉你直径,你能求出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知道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周长是它半径的多少倍?


材料一:“垂直与平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材料二:“四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1—63页]材料三:“平安回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18—2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参考答案】
四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课堂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让我们来看大屏幕。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师: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生:第一幅是春季,第二幅是夏季,第三幅是秋季,第四幅是冬季。我们从草芽、小鸟可以看出是春季;从荷叶、青蛙看出是夏季;从谷穗看出是秋季;从雪人看出是冬季。
师:这四幅有趣的图画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四季)齐读课文。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检测试题 全册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二单元检测试卷班级 姓名 等级一、请你填一填。1. 215 7表示( )。13 45 表示( )。2. 38 38 38 =( )( ) ( )=( )( )3. 20 千米的25 是( )千米,12 米的47 是( )米。4.一袋瓜子的重量是120 千克,15袋这样的瓜子重( )千克。 5. 14 时=( )分 25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6.一瓶饮料310 升,调皮喝了23 ,他喝了( )升。7.苹果个数的45 是梨的个数,把( )瞧作单位“1”;若苹果有 40个,则梨有( )个。8. 240米增加它的14 后是( )米,比20米少15 是( )米。 9.一堆煤9吨,用往23 吨,还剩( )吨;一堆煤9吨,用往它的23 ,还剩( )吨。10. 27 45 27 58 109 58 213 10 10213二、请你来判定。1. 7米的16 和6米的17 一样长。 ( )2. 男生比女生多14 ,那么女生就比男生少14 。 ( ) 3. 两个真分数的和一定大于这两个真分数的积。 ( )4. 一瓶果汁58 升,喝了38 ,还剩28 升。 ( ) 5.现在的体重比原来增加了211,是把“原来的体重”瞧作单位“1”。( ) 三、请你来选一选。1.当a ( )时,715 a 715。 A. 小于1 B. 等于1 C. 大于1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4 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A. 3B. 916C. 3163.一双鞋的价格是200元,先涨价15 ,又降价15 ,现在的价格( )。 A. 比原价高 B. 与原价相等 C. 比原价低4.有34 吨水果,卖了23 ,还剩( )吨。 A. 14 B. 112 C. 125.鸡场养公鸡400只,母鸡比公鸡的只数多58 ,母鸡比公鸡多( )只。A. 400(158 )B. 40058C. 400(158 )四、请你仔细算。1.计算下列各题。9745 712 314 979775 5.658 512 2.4 57 2110 57 1720 28435 2.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474843 3.525 3.535 1310831513 58 38 87 (542132)30 (6543)(6543) 3.瞧图列式计算。 五、量一量,填一填 1.完成下 六、解决实际问题。红花: 黄花?朵 多1100朵用往 120吨 ?吨56 200米北 1.爷爷今年80岁,爸爸的年龄是爷爷的53,小明的年龄恰巧是爸爸的41。小明今年多少岁?2.一本书120页,小强第一天读了全书的14 ,第二天读的是第一天的45 。两天共读了多少页? 3.35只,小丽折的只数比小红少27 ,小丽折了多少只? 4.北京到青岛的铁路长约900千米。一辆客车从北京开往青岛,已经行驶了全程的35 。离青岛还有多少千米?5.操场上有408名学生,老师的人数比学生人数的18 少3人。操场上师生一共有多少人? 六年级数学上册试题三、四单元班级 姓名 等级一、请你填一填。1. 10:( )( )1025 18( )( )15 2. 5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比是( )。3. 甲数的43正好与乙数的32相等,甲乙两数的比是( )4.一根铁丝长34 米,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 )米,每段长占全长的( )。 5.( )吨的34 等于80吨的35 ; 20千克:0.2吨的比值是( )。6.男生人数占女生的45 ,男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是( )。7. 90米比( )米多18 ,比( )千克少17 是42千克。 8.在里填“”“”“=”。917 57 57 1353 131211 1211 821 12 821 129.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乘积的倒数是( ),0.6的倒数的12 是( ),( )的倒数是123 。10.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cm,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 二、请你来判定。1.一个不为0的数除以16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6 。 ( ) 2.一个数(0除外)除以假分数,商一定小于这个数。 ( )3. 145 45 1=0 ( )4.一项工程,甲单独做用10天,乙单独做用8天,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54。 ( )5.哥哥比弟弟高15 ,弟弟比哥哥矮15 。 ( ) 三、请你选一选。1.下面各算式中,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A. 1112 11B. 111112C. 1111122.甲数的59 和乙数的35相等,那么( )大。A.甲数B.乙数C.无法比较3.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25 ,正确的等量关系式是( )A. 故事书的本数25 =科技书的本数B. 科技书的本数25 =故事书的本数C. 科技书的本数25 =故事书的本数 4.桃树和梨树棵数比是98,梨树比桃树少( )。 A. 19 B. 18 C. 98 5. 3:4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 A.6 B. 12 C. 8 四、请按要求算一算。1.直接写得数。14 13 2132 109156 12 13 959 49 34 89 4 332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45(3253) 39113 2613 15865(9731) 3.解方程23 x=94 23 x 14 =12 3x 75x= 27 4.化简比并求比值。78 0.2 100千克0.25吨 2.一辆汽车行驶了25千米用了245L 汽油,平均每千米需要汽油多少升?3.调皮的数学、语文总分为170分,语文分数是数学的89 ,调皮的语文、数学各得多少分? 4.小红的体重是36千克,她的体重比妈妈轻25 ,妈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5.从甲城到乙城400千米,快车从甲城到乙城用4小时,慢车从乙城到甲城用5小时,假如两车同时开出,几小时相遇?6.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上册试题五单元班级姓名等级一、填空题。1.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2.一个圆的半径是5cm,周长是()cm,面积是()cm2。3.画一个周长是18.84cm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cm ,面积是()cm2。4.一个半圆的半径是3m,这个半圆的周长是()m,面积是()m2。5.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宽相当于圆的( )。把一个周长是15.7厘米的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厘米2。6.在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厘米2。7.甲、乙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它们的直径比是( ),周长比是( ),面积比是( )。8在直径是2米的圆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9.一个圆的直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10.一个圆的周长是50.24米,半径增加2米后,面积增加()二、判定题。1.圆直径的长度总是半径的2倍。()


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有趣的食物联系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课堂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螳螂→黄雀)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那蝉吃什么呢?黄雀会不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呢?(完善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请你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设计一则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③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④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二、教学重点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②联想、想象。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三、课程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①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②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③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上嘉定山,"认养"树木、草地。④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五、活动过程①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②分小组交流:A.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B.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③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④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A.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B.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⑤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⑥结合嘉定山一游,小组交流:A.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B.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⑦全班交流。⑧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六、活动小结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七、学生习作(略)


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有趣的食物联系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课堂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螳螂→黄雀)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那蝉吃什么呢?黄雀会不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呢?(完善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有趣的食物联系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课堂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螳螂→黄雀)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那蝉吃什么呢?黄雀会不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呢?(完善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有趣的食物联系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课堂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螳螂→黄雀)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那蝉吃什么呢?黄雀会不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呢?(完善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更多 “202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检测试题 全册” 相关考题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小摄影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材料二:“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材料三:“我和动物交朋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通过从平面图形中发现角、指出角、画角,使学生经历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正方形纸、活动角、直尺、三角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角 板书“角”字,问:这是什么字?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上面有角?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角的数学乐园游玩,在角的乐园里,我们不仅能玩得开心,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在哪些地方有角。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出示课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到它们吗?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角抽象出具体的图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角的表象。 3.出示练习 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作适时的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角的表象的正确认识。 4.教师拿出各种形状的纸,提问学生:在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最后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的纸问学生,这张纸有角吗?(没有) 设计意图:当学生对角形成正确的表象后,再次从平面图形中准确找角,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视野,角不但能独立存在还可藏在图形中。 5.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形纸,试着折出一个角。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折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出角的表象。 (二)动手实践,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 1.摸一摸你所折的角,你有什么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有一个尖儿,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2.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同样角的各个部分也都有名字,出示角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教师结合幻灯片的演示强调:这个尖尖的部分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3.课件出示几个角,请同学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角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三)观察比较,知道角有大有小。 1.活动一:学生自己先用活动角摆一个角,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摆一个比自己手中的角更大或者更小的角。 2.活动二:师生互动,先由教师摆出一个角,然后学生再摆一个比教师手中的角更大的角,到前面比一比。再让学生摆一个比教师手中的角更小的角进行比较。 3.课件演示: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角,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谁大谁小? 4.课件出示练习题:下面的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实践,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角度埋下伏笔。 (四)动手尝试,掌握角的画法 1.活动一: (1)怎样画一个角呢?学生自由尝试画角。 (2)师:展示画对的角,请同学说说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顶点,再画两条直直的边。 师:画角需要用到一些什么工具呢?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2.活动二:学生练习画角 (1)请你自己动手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角的画法和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2)出示课件,请你画一个比老师的角更大的角和一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简单渗透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出示课件:小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先要定顶点。再从顶点引两边。边长短,角不变。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记忆角的组成、角的域法以及角的大小。 2.出示课件:欣赏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3.猜猜看一张长方形的纸有4个角,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4.出示课件:找找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 5.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风筝”(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材料二:“8和9的组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材料三:“1et’s read”(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8和9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并掌握8和9的组成与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品质,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8和9的组成。 三、教学准备 1~9的数字卡片、圆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复习。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 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和9,而且还学会了8和9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和9,了解8和9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和9的组成) 星期六,爸爸和小聪去河边钓鱼,他们一共钓了8条鱼,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 是,爸爸让小聪把鱼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想知道小聪可能会怎样分装这些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8的分解与组成。(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你拿出8个圆片代表8条鱼,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2.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 3.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补充。 4.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并板书8的组成与分解图。 5.引导学生讨论快速记忆8的组成的办法。 (1)师:我们怎样记8的组成最简便?你发现了什么小窍门? (2)同桌讨论8的分解规律及自己的记忆方法,互相说一说数的组成(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①按顺序记。 ②看一个,记两个。 6.拍手游戏。 同桌合拍8下,并相应说出8的组成,如: 生1:我拍1。 生2:我拍7。 生1、2:1和7组成8,8可以分成1和7。 7.合作学习9的组成。 (1)如果把鱼再增加一条,你又会分吗?像刚才8的组成一样,动手摆9的组成,边摆边说,并把它记录下来。 (2)汇报9的组成,板书并找规律记忆。 (3)拍手游戏:同桌合拍9下,并相应说出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游戏。师生举数字卡片合对9的组成,如: 师举1,生举8,师生说: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 2.做几道练习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你发现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了8和9的组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有关8和9的数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汉语拼音(j q x)”(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材料二:“百分数的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材料三:“1et’s ta1k about the past”(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汉语拼音(j q x)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j、q、x与i、u组成的音节。 2.知道j、q、x与#组成音节时,#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3.分清b、d、P、q四个声母。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u上两点省写的规则,分清b、d、p、q四个声母。 三、教学准备 图、卡片、四个半圆和竖、吸铁石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昨天我们又学习了三个新的声母,是哪三个? (回答后,板书三个声母,齐读) 2.谁会在四线格里写出这三个声母? (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点评谁写得好,好在哪里) (二)学习j、q、x与i、u组成的音节 1.与i相拼 (1)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字母小故事,小朋友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最仔细,好吗?(以课本剧的形式,请几个小朋友上台表演,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指导他们进行表演)一天,j、q、x这三个小伙伴一起在森林里玩游戏(三个小朋友戴着头饰出场,并一起玩耍),i看见了(一个小朋友戴着i的头饰),说:“你们好,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三个小伙伴同意了,于是他们就一起玩。 你们看(j、q、x一起和i握着手),j和i、q和i、x和j都成了好朋友,谁能来拼拼? (2)同学们踊跃发言,读ji、qi、xi。 2.与#相拼 (1)老师接着故事往下说。他们正玩得高兴呢,u过来了(一个小朋友戴着u的头饰),说:“喂,我也要玩!”j、q、x这三个小伙伴看了看u,说:“我们不和没礼貌的孩子玩。”过了一会儿,#过来了(一个小朋友胸13有个u字,戴着一副墨镜),他摘掉墨镜,说:“你们好,我是#,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j、q、x都笑着说:“好啊,我们一起玩吧。”j、q、x和#一起手拉着手,玩起了游戏。 (2)故事讲完了,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声母j、q、x能与#相拼,不能与u相拼。但是j、q、x与#相拼时,u要把两点去掉。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3)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记住j、q、x与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留出时间让学生踊跃发言) 下面老师带领你们朗读一个顺口溜。u见了j、q、x,摘下墨镜敬个礼。 #见了j、q、x,头上两点要省去。j、q、x,三兄弟,见了#,把点去。 (4)拼读j一#—ju;q—#—qu;x—#—xu。 (三)区分b、d、P、q四个声母 1.我们刚刚学的q是由什么组成的?(半圆和一竖) 2.(教师拿出半圆和一竖,摆在黑板上)我把半圆放在竖的左上方,它就成了q。想想看,再把它们的位置变一变,你还能摆成什么? (教师请学生上去摆,并说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学生贴完了说给大家听,其余学生跟着读) 3.刚才小朋友摆、说、读得都不错,但老师给你一个字母,你能否很快认出它呢?下面老师来抽卡片,请小朋友看到字母就把儿歌背出来。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会了j、q、x与i、#相拼的音节,知道了u见了j、q、x,头上两点要省去,还分清了b、d、P、q四个声母。 2.巩固练习。j—()→ju;q—#→();x—#→()。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有趣的食物联系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课堂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螳螂→黄雀)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那蝉吃什么呢?黄雀会不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呢?(完善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考题 问答题请你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设计一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③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④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二、教学重点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②联想、想象。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三、课程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①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②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③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上嘉定山,"认养"树木、草地。④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五、活动过程①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②分小组交流:A.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B.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③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④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A.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B.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⑤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⑥结合嘉定山一游,小组交流:A.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B.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⑦全班交流。⑧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六、活动小结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七、学生习作(略)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凡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材料二:“秒的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材料三:“How many?”(PEP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凡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插叙的反衬作用,以及对比写法和含蓄结尾对突出中心的作用。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本及教学挂图、课件,学生上网收集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地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讨论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第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让学生出示预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视频等) 2.出示课文朗读录音,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第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九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做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体会到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7.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凡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材料二:“秒的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材料三:“How many?”(PEP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凡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插叙的反衬作用,以及对比写法和含蓄结尾对突出中心的作用。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本及教学挂图、课件,学生上网收集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地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讨论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第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让学生出示预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视频等) 2.出示课文朗读录音,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第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九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做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体会到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7.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请你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设计一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③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④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二、教学重点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②联想、想象。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三、课程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①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②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③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上嘉定山,"认养"树木、草地。④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五、活动过程①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②分小组交流:A.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B.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③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④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A.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B.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⑤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⑥结合嘉定山一游,小组交流:A.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B.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⑦全班交流。⑧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六、活动小结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七、学生习作(略)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汉语拼音(j q x)”(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材料二:“百分数的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材料三:“1et’s ta1k about the past”(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汉语拼音(j q x)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j、q、x与i、u组成的音节。 2.知道j、q、x与#组成音节时,#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3.分清b、d、P、q四个声母。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u上两点省写的规则,分清b、d、p、q四个声母。 三、教学准备 图、卡片、四个半圆和竖、吸铁石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昨天我们又学习了三个新的声母,是哪三个? (回答后,板书三个声母,齐读) 2.谁会在四线格里写出这三个声母? (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点评谁写得好,好在哪里) (二)学习j、q、x与i、u组成的音节 1.与i相拼 (1)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字母小故事,小朋友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最仔细,好吗?(以课本剧的形式,请几个小朋友上台表演,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指导他们进行表演)一天,j、q、x这三个小伙伴一起在森林里玩游戏(三个小朋友戴着头饰出场,并一起玩耍),i看见了(一个小朋友戴着i的头饰),说:“你们好,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三个小伙伴同意了,于是他们就一起玩。 你们看(j、q、x一起和i握着手),j和i、q和i、x和j都成了好朋友,谁能来拼拼? (2)同学们踊跃发言,读ji、qi、xi。 2.与#相拼 (1)老师接着故事往下说。他们正玩得高兴呢,u过来了(一个小朋友戴着u的头饰),说:“喂,我也要玩!”j、q、x这三个小伙伴看了看u,说:“我们不和没礼貌的孩子玩。”过了一会儿,#过来了(一个小朋友胸13有个u字,戴着一副墨镜),他摘掉墨镜,说:“你们好,我是#,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j、q、x都笑着说:“好啊,我们一起玩吧。”j、q、x和#一起手拉着手,玩起了游戏。 (2)故事讲完了,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声母j、q、x能与#相拼,不能与u相拼。但是j、q、x与#相拼时,u要把两点去掉。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3)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记住j、q、x与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留出时间让学生踊跃发言) 下面老师带领你们朗读一个顺口溜。u见了j、q、x,摘下墨镜敬个礼。 #见了j、q、x,头上两点要省去。j、q、x,三兄弟,见了#,把点去。 (4)拼读j一#—ju;q—#—qu;x—#—xu。 (三)区分b、d、P、q四个声母 1.我们刚刚学的q是由什么组成的?(半圆和一竖) 2.(教师拿出半圆和一竖,摆在黑板上)我把半圆放在竖的左上方,它就成了q。想想看,再把它们的位置变一变,你还能摆成什么? (教师请学生上去摆,并说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学生贴完了说给大家听,其余学生跟着读) 3.刚才小朋友摆、说、读得都不错,但老师给你一个字母,你能否很快认出它呢?下面老师来抽卡片,请小朋友看到字母就把儿歌背出来。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会了j、q、x与i、#相拼的音节,知道了u见了j、q、x,头上两点要省去,还分清了b、d、P、q四个声母。 2.巩固练习。j—()→ju;q—#→();x—#→()。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请你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设计一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 一、教学目标①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②学会观摩。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③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④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二、教学重点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②联想、想象。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三、课程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①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②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③走进大自然。带领学生走上嘉定山,"认养"树木、草地。④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五、活动过程①播放《神奇的大自然》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②分小组交流:A.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B.你是否喜欢这个季节,为什么?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③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④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A.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B.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⑤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⑥结合嘉定山一游,小组交流:A.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B.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⑦全班交流。⑧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六、活动小结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七、学生习作(略) 解析: 暂无解析
最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