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真题(2021-08-29)

发布时间:2021-08-29


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共题,分为。小编为您整理历年真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高速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的重点是()。【单选题】

A.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B.工程总投资情况

C.项目所处地理位置

D.工程挖填土石方平衡情况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中指出,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确定工程分析的重点,分析生态影响的源,及其强度。主要内容应包括:①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②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③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④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土石方是构成公路工程的主要部分,土石方平衡不仅直接影响公路建设的投资、经济技术方案的比较,更直接影响公路建设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大小及后续的环境治理。土石方平衡分析评价是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需重点关注和加强的部分。

2、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各地区地下水水质检测频率不得少于()。【单选题】

A.每年一次(枯水期)

B.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C.每年三次(丰、平、枯水期)

D.每年四次(每季度一次)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水质监测要求如下:①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测方法按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执行。②各地区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两次(丰、枯水期)。③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他项目。

3、某冷冻厂位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其东侧厂界与一幢西向开窗的住宅距离为0.5m,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监测该厂一邻住宅的东侧厂界夜间噪声,其检测位置及评价依据是()。【单选题】

A.室内,≤40DB

B.室外,≤50DB

C.室内,≤60DB

D.室外,≤65DB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有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规定的排放限值规定,2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不得超过的排放限值是50dB,当厂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m时,厂界环境噪声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并将相应的限值减10dB(A)作为评价依据。

4、某项目建在感潮小河河口段岸边,排放持久性污染物,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充分混合段的水质预测应采用的推荐模式是()。【单选题】

A.一维动态混合模式

B.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C.托马斯模式

D.二维动态混合衰减数值模式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在混合过程段需采用二维或三维模式进行预测。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用水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及三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其他情况可根据工程特性、水环境特征、评价工作等级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采用二维及三维模式。

5、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不包括()。【单选题】

A.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

B.工程变更前后的总投资变化情况

C.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D.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验收调查应重点调查以下内容:①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情况;②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及变更情况;③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造成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他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执行情况;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⑥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因子达标情况;⑦环境保护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落实情况、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及有效性;⑧工程施工期和试运行期实际存在的及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⑨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污染因子达标情况的预测结果;⑩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情况。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不包括()。【单选题】

A.人群健康

B.水土流失

C.人文景观

D.文物古迹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新领域,是指评估和预测开发项目对社会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体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统一,其评价内容主要为建设项目开发对人口和社会设施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及间接带来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规定,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应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下列关于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预测范围可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

B.预测范围应覆盖建设项目所在的乡、镇行政区域

C.预测范围应包括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影响的敏感区

D.预测范围可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可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但应包括保护目标和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必要时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预测重点应包括:①已有、拟建和规划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区;②主要污水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处的地下水下游区域;③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如重要湿地、与地下水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和地质遗迹等;④可能出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区域;⑤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

8、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自燃性煤矸石贮存、处置场大气控制项目除颗粒物外,必须控制的项目有()。【单选题】

A.二噁英

B.二氧化硫

C.铅及其化合物

D.苯并a芘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关于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要求指出,工业固废贮存、处置场以颗粒物为控制项目,其中属于自燃性煤矸石的贮存、处置场,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控制项目。

9、某新建项目含尘废气排气筒高12m,《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15m高排气筒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3.5kg/h,该排气筒粉尘应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单选题】

A.1.12KG/H

B.1.40KG/H

C.2.24KG/H

D.2.80KG/H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用外推法计算,3.5/(15*15)*(12*12)*0.5=1.12kg/h,选A。

10、某建设项目的污水排人小湖,预测持久性污染物的影响浓度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推荐采用的数学模式是()。【单选题】

A.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B.分层湖泊集总参数模式

C.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

D.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对于持久性污染物,湖泊水库常用的数学模式有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卡拉乌舍夫模式、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分层湖(库)集总参数模式。对小湖(库)中的持久性污染物浓度,采用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计算;对无风的大湖(库)中的持久性污染物浓度,采用卡拉乌舍夫模式计算;对近岸环流显著的大湖(库)中的持久性污染物浓度,采用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计算;对分层湖(库)中的持久性污染物浓度,采用分层湖(库)集总参数模式计算。D项,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适合于小湖(库)中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的计算。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8-46、某机械加工企业生产废水排向农田灌溉渠道,不能稳定达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关于该企业水污染防治措施相关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企业应改进处理工艺,使出水稳定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B. 该企业应改进处理工艺,使出水稳定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C. 该企业应改进处理工艺,使出水稳定达到相关回用标准后全部回用
D. 该企业应改进处理工艺,确保下游最近的农田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答案:C
解析:

某甲醇厂配套建设的低温甲醇洗废弃净化设施验收不合格,即正式投入生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应当由()。

A:该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B: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C:该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D: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可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答案:D
解析: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化工、印染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市(地)以上()审批。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行业主管部门
C、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D、环境保护委员会

答案:A
解析:
【点评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环评文件中审批的有关规定,答案也很明显。


新建铁路建设项目


【素材】


某地拟新建总长142 km的铁路干线。全程有特大桥6座,总长6 891m;大中桥66座,总长16 468 m;三线大桥7座,总长2 614 m;涵洞3 02座,总长8 274 m:隧道45座,总长18 450 m,其中长度大于1 000 m的隧道6座,长度小于1 000 m的隧道3 7座,三线隧道1座;近期车站1 1座。该工程起源于某铁路M站,征用土地890亩(1亩=667m2),其中耕地3 00亩、林地400亩、荒草地1 00亩,其他90亩。铁路经过地区水系发达,曾连续两次穿越某大江。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相对高差20~300 m。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包括自然林和人工林)、灌木林、荒草地和农田。降雨丰沛,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5%~25%,水土流失严重,属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项目穿越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处风景名胜区。沿线区域人口密度大,农业生产发达,经过村庄8个。初步预测表明,沿线居民住宅噪声声级增加量为5~10 dB(A)。


【问题】


1.该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2.简述该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分析的重点内容。


3.简述该项目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沿线区域环境的主要生态限制因子。


4.简述该工程可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答案:
解析:

1.答:(1)法规符合性: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功能区划等。(2)方案比选:选择对生态环境、水环境、水土保持等影响最小的。(3)工程占地:工程占地的类型、占地数量,最好不占用基本农田。(4)对沿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影响情况,选择对敏感点影响最小的。(5)环保措施与达标排放情况:环保措施包括防止重要生境、敏感点破坏的措施,大临工程生态恢复的措施,防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破坏的措施,生态破坏小、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的措施及水保措施。(6)环境风险:铁路运输危险品对沿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选择环境风险小的方案。(7)公众参与:铁路穿越的8个村庄居民对本项目的支持比例;选择公众支持比例高的。


2.答:(1)隧道名称、规模、建设点位、施工方式;弃渣场设置点位及其环境类型,占地特点;隧道上方及其周边环境;隧道地质岩性及地下水疏水状态;景观影响。(2)大桥和特大桥的名称、规模、点位;跨河大桥的施工方式,河流水体功能,可能的影响。(3)高填方段占地合理性分析,占地类型,占用的基本农田情况。(4)边坡防护;主要深挖路段,弃渣场设置及其占地类型、数量、环境影响。(5)主要取土场设置及其恢复设计;采石场及沙石料场情况。(6)施工便道布置、规模、占地类型,施工规划等。


3.答:(1)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见“八、交通运输类 案例3 新建高速公路项目”第2题。(2)限制性因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沿线村庄等。


4.答:工程措施: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路基排水工程、防风固沙工程、防泥石流工程等。生物措施:绿化、恢复植被等。




1.《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七、环境可行性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主要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主要生态敏感点、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公众支持与否等方面进行分析。举一反三:铁路(公路)工程环评应注意的问题:(1)铁路(公路)工程如遇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时,须经国务院或其指定部门的批准。(2)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类工程如遇有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时,路线布设时应采取避绕措施。(3)铁路(公路)工程经过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时,环评报告中必须要有水土保持方案。


2.《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二、项目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的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等,给出污染源强,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生态影响的因素和途径;(2)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3)分析计算,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4)不同工程方案(选址、规模、工艺等)的分析比选”。


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l)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与环境保护目标”。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影响评价应该包括对区域自然生态完整性的评价以及对敏感生态区域和敏感生态问题的评价两大部分。本案例项目重点应该包括:铁路建设和运营对沿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影响情况;项目采用的环保措施与达标排放情况:环保措施,包括工程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防止重要生境破坏的措施,大临工程生态恢复的措施,防止敏感点生境破坏的措施,防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破坏的措施;达标排放情况,包括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噪声达标排放情况等。同时,还包括铁路危险品运输导致沿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村庄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


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3)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