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法律法规》训练模考题(14)

发布时间:2020-10-11


今天51题库考试学习网为大家带来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法律法规》训练模考题(14),希望对你们备考有所帮助,备考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以(  )方式,公告有关信息。

A.在其政府网站或者采用其他便利公众知悉的方式

B.在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公共媒体上发布公告

C.在其所在地的公共媒体上发布公告

D.公开免费发放包含有关公告信息的印刷品

2.《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区域实行(  )

A.安全填埋 B.集中封存 C.深地质处置 D.近地表处置

3.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事下列(  )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无需申请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A.贮存 B.运输 C.利用 D.处置

4.横穿多个居民区的某高架路建设项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建设单位应在(  ),向公众公告相关信息。

A.项目立项审批后7日内

B.项目立项审批后10日内

C.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7日内

D.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10日内

5.重庆市土地利用规划草案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审批机关应(  )

A.限期补报 B.先审批,后补编写

C.不予审批 D.征求当地环保部门意见

答案:A D B C C

6.下列耕地不能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是(  )

A.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 B.蔬菜生产基地

C.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D.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7.《煤炭产业政策》规定,新建大中型煤矿应当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  )

A.选煤厂 B.洗煤厂 C.坑口电站 D.煤电一体化项目

8.垃圾焚烧目前宜采用以(  )为基础的成熟技术,审慎采用其他炉型的焚烧炉。禁止使用不能达到控制标准的焚烧炉。

A.回转炉 B.流化床焚烧炉 C.炉排炉 D.控气型焚烧炉

9.根据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建材、机电、轻纺、石化、冶金等工业领域中以天然气代油、液化石油气项目属于(  )

A.优先类 B.允许类 C.限制 D.禁止类

10.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除宪法外占有核心地位,有"环境宪法"之称的是(  )

A.《环境法》 B.《环境保护法》 C.《可再生能源法》 D.《环境影响评价法》

答案:A A C B B

今天的试题分享到此结束,预祝在接下来的考试顺利通过,如需查看更多环境评价师考试试题,记得关注51题库考试学习网!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7年)某水库建坝前,坝址处十年最枯月流量为300m3/s,河流最小生态流量120m 3/s。建库后枯水期最小下泄流量为150m3/s。下列关于建库后坝下河段枯水期环境容量及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最小生态流量未减少
B.枯水期稀释容量未下降
C.枯水期稀释容量上升25%
D.枯水期稀释容量下降50%
答案:B
解析:
铁路经过山区一般都是桥隧结合的方式,所以此题有争议,但本题是从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角度上考虑,因为桥梁底部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迁徙通道,故建议选B。


答案:A,B,D
解析:
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坪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据 GB 3096-2008 ,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 15 dB (A)o GB 3096-2008 没有规定昼问突发噪声恨值的幅度。因此,C不能选。


新建铜矿项目


【素材】。


A公司拟建一个大型铜矿。经检测,该处铜矿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和黄铜矿,且该矿山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年均降雨量为2 000 mm,而且年内分配不均。矿山所在区域赋存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前者赋存于沟谷两侧的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中,地下水水量贫乏,与露天开采矿坑涌水关系不大;后者主要赋存于矿区出露最广的千枚地层中,与露天采场矿坑涌水关系密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如下:①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开采规模5 000 t/d;②露天采场采坑最终占地面积为50.3 hm2,坑底标高—192 m,坑口标高72 m,采坑废石和矿石均采用汽车运输方式分别送往废石场和选矿厂。采坑废水通过管道送往废石场废水调节库。③选矿厂设粗碎站、破碎车间、磨浮车间、脱水车间和尾矿输送系统等设施。矿石经破碎、球磨和浮选加工后得铜精矿、硫精矿产品,产生的尾矿以尾矿浆(固体浓度25%)的形式,通过沿地表铺设的压力管道输送至3 km外的尾矿库,尾矿输送环节可能发生管道破裂尾矿浆泄漏事故。④废石场位于露天采场北侧的沟谷,占地面积125.9 hm2,总库容1 400*104m3,设拦挡坝、废水调节库(位于拦挡坝下游)和废水处理站等设施。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⑤尾矿库位于露天采场西北面1.6km处的沟谷,占地面积99 hm2,总库容3.1*107m3,尾矿浆在尾矿库澄清,尾矿库溢流清水优先经回水泵站回用于选矿厂,剩余部分经处理达标后外排。


【问题】


根据上述背景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减少产生量的具体措施。


2.给出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和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


3.针对尾矿输送环节可能的泄漏事故,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4.给出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的布设要求。



答案:
解析:

1.答: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如下:①开采区面积、开采深度、开采时序或方式;②地表径流;③围岩结构;④降雨;⑤地下水补给。减少采坑废水产生量的措施:①合理规划,分期分区开采,严格控制开采作业面的面积。②采取废石场覆盖封闭、生态恢复工程措旋,将废石堆场封存,底部采用防渗措施。采场周边设置围堰,防止地表径流流入采坑。③采坑外围设置截排水设施或截洪沟,采取“先探后采”、划定禁采区、设置防止突水(或涌水)的维护带等措施,避免采坑区外雨水汇入。④采取基岩裂隙水封堵和截流措施;采坑区内设置雨水收集池,完善排水设施。⑤结合治理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和植被护坡,以减少采坑废水产生量。


2.答: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pH、SS、铜、铁、硫化物、COD、BOD。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废石场设置了废水调节库和废水处理站,应做好防渗处理。生产废水经石灰石中和,再经沉淀池,废水经沉淀处理,再经化学絮凝沉淀和过滤处理后,回用于选矿厂,或经监测达标后回用于采场内降尘、绿化,尽量少排或不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3.答:可以采取如下泄漏风险防范措施:(1)源头控制措施:在项目建设初期,应该避开山丘等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采用先进的工艺,优化配置,减少尾矿输送水量。采用优质的管材,配备备用的管道,在设计时尽量减少阀门及接口的数量,减少输送过程的跑、冒、滴、漏。(2)防渗措施:对废矿输送管道采取防渗措施,并且设置截流设施和事故废水收集池,将泄漏的废矿输送废水收集到事故收集池;对事故收集池也应采取防渗措施,防渗措施应满足防渗标准要求,并设置防渗衬层检测系统。(3)加强日常巡察,对输送矿浆管线定期维护维修。(4)事故泄漏应急防范措施:设置应急预案并加强事故应急演练,一旦造成地下水污染,应采取应急措施,并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处理。(5)设置安全防护隔离带,并树立尾矿输送管线安全标识牌。


4.答: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可按下列要求布设:在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上游设置污染监控参照井(孔);在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孔);在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设置地下水扩散监测井(孔)。





本案例是根据20 1 2年案例分析真题改编而成。采掘类案例是近几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按产品性质分类,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煤矿、磷矿、石料、陶土等);按其开采方式,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酮采)两类,其涉及知识考点范围广泛。


1.《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2)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3)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矿坑废水量与矿床种类、地质结构、、围岩结构、采业作业方法、水文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回答污染防治措施时,要注意生态防治措施比如生态修复及护坡等不能漏项。


2.《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2)分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矿山废水处理方法要结合矿山性质,比如说本题目是金属矿山,那么就和非金属矿山的污染物不同,尤其是特征污染物不同,考生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要结合项目的特点全面回答。


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五、环境风险评价(2)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举一反三:环境评价中,一般有管线的地方都存在泄漏风险问题,如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问题、采掘行业矿浆管线泄漏问题、污水处理站污水管线泄漏问题、化工厂有害气体泄漏问题等,而且管线类风险防范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考生把握好这一点,答题就不容易漏项,遇到相同的题目就可以举一反三。


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举一反三: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应当按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的要求进行布设。考生应当将布点原则及题目介绍的背景条件相结合,并根据项目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下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监测布点的有关规定:8.3.4.3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 a)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井点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井点应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污染源、主要现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对于Ⅰ类和Ⅲ类改、扩建项目,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井点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b)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隔水底板,承压水监测井中的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止水良好。c)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d)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具体要求:1) 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100 km2时,每增加15 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点/层。2)二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5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100 km2时,每增加20 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3)三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3个点/层。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



下列哪种污染类别,只需预测主要预测因子? ( )
A. 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 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 削减污染源
D. 被取代污染源
E. 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答案:B,C,D,E
解析: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