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级会计职称放宽评审条件!

发布时间:2020-01-16


2019年人社部、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人员职称改革指导意见我一起来看看详细的意见的详细内容吧。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关于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人社部、财政部关于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2019]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后勤保障部财务局,各中央企业人事部门:

  会计人员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会计工作职业特点的评价机制,对于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现就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会计人员成长规律,健全完善符合会计工作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为科学评价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提供制度保障,为用人单位择优聘任会计人员提供重要依据,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会计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发展。围绕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职称评价在会计人员能力评价方面的指挥棒和方向标作用,着力提升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统筹推进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会计人才支撑。

  2.坚持科学评价。完善会计人员评价标准,科学设置评价标准条件,突出评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创新评价机制,丰富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会计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3.坚持以用为本。促进评价结果与会计人员培养、使用相结合,鼓励用人单位将选人用人制度与会计人员职称制度相衔接,引导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择优聘任具有相应职称的会计人员。

  二、主要内容

  通过健全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促进职称制度与会计人员培养、使用相结合等措施,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会计人员职称制度。

  (一)健全评价体系

  1.完善会计人员职称层级。初级职称只设助理级,高级职称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的会计人员职称评价体系。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名称依次为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和正高级会计师。

  2.会计人员各级别职称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副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中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初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

  1.突出评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坚持把职业道德放在评价首位,引导会计人员遵纪守法、勤勉尽责、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廉洁自律、不做假账,不断提高职业操守。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条有关规定,以及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在会计人员职称评价过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取得的职称一律撤销。

  2.充分体现会计工作职业特点。注重对会计人员能力素质和实际贡献的评价,引导会计人员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理论、财务会计理论,熟练运用会计业务技能,不断提高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有效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切实改变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论文不作为会计人员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根据需要自主确定。

  3.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附后)。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地区标准。具有自主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单位标准。地区标准、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4.向优秀会计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会计人员倾斜。对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会计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会计人员,重点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科研能力要求,引导会计人员扎根基层。

  (三)创新评价机制

  1.丰富评价方式。综合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适应不同层级会计工作职业特点的评价机制。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断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安全性、公平性和规范性。助理会计师的考试日期、考试频次等管理权限,根据报考人数增长趋势等因素逐步下放,探索实行常态化考试、一年多考。高级会计师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方式,正高级会计师一般采取评审方式。

  2.建立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委员会建设,积极吸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高水平会计人员担任评审专家。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实行动态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企业可按规定成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成立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核准备案,其他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健全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明确界定参加评审的人员范围,加强对评审委员会的组织管理。建立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确保会计人员职称评审客观公正。

  3.下放评审权限。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逐步将副高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市地。自主评审单位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送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对于自主评审的单位,评审结果应当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四)促进职称制度与会计人员培养、使用相结合

  1.促进职称制度与会计人员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会计人员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推动会计人员职称制度与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有机衔接。探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相同或相近科目互认互免等衔接措施,减少重复评价,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探索建立会计与审计、经济等属性相近职称系列(专业)的衔接措施。

  2.促进职称制度与会计人员使用相结合。用人单位应当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会计人员,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会计人员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相衔接。全面实行岗位管理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组织或推荐符合条件的会计人员参加职称评审,聘用具有相应职称的会计人员到相应会计岗位。不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用人单位,可根据内部管理和会计工作需要,择优聘任具有相应职称的会计人员从事相关岗位会计工作。

  3.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保障本单位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要按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1810号)有关要求,创新和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和手段,促进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

  三、组织实施

  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改革工作比较复杂,社会高度关注,必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开展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贯彻落实。要充分认识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具体负责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指导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预案,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二)加强政策衔接,稳妥有序推进。要抓紧清理与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有关的政策文件,保证会计人员职称制度的协调统一。要妥善做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国家增设正高级会计师之前,各地自行试点评审的会计系列正高级职称,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程序进行确认。在会计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中,不得随意降低评价标准,不得擅自扩大评审范围。

  (三)加强宣传引导,推动社会参与。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搞好政策解读,引导会计人员积极参与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各有关方面支持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会计人员。公务员符合条件的可以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但不得参加会计人员职称评审。

  军队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会计人员职称评价的具体办法。

  附件:会计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2019111

附件:

会计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

  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三、热爱会计工作,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四、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五、会计人员参加各层级会计人员职称评价,除必须达到上述标准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标准条件:

  (一)助理会计师

  1.基本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

  2.能正确理解并执行财经政策、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3.能独立处理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会计工作。

  4.具备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技校)以上学历。

  (二)会计师

  1.系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

  2.掌握并能正确执行财经政策、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3.具有扎实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负责某领域会计工作。

  4.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或具备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

  (三)高级会计师

  1.系统掌握和应用经济与管理理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2.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能独立负责某领域或一个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3.工作业绩较为突出,有效提高了会计管理水平或经济效益。

  4.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取得一定的会计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主持完成会计相关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管理方法或制度创新等。

  5.具备博士学位,取得会计师职称后,从事与会计师职责相关工作满2年;或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会计师职称后,从事与会计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会计师职称后,从事与会计师职责相关工作满10年。

  (四)正高级会计师

  1.系统掌握和应用经济与管理理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把握工作规律。

  2.政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能积极参与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

  3.工作业绩突出,主持完成会计相关领域重大项目,解决重大会计相关疑难问题或关键性业务问题,提高单位管理效率或经济效益。

  4.科研能力强,取得重大会计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或其他创造性会计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会计行业发展。

  5.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会计师职称后,从事与高级会计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

  省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毕业学员,视同具备前述第1至第4项标准条件,满足第5项条件,即可申报评审正高级会计师职称。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毕业学员,按程序由正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认定取得正高级会计师职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技司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关于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为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会计工作职业特点的评价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技司、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指导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对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因此,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必要研究制定《指导意见》,对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进行统筹部署和谋划。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自1986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制度,对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积极性、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会计工作作用发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会计人员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现行的会计人员职称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亟需改革和完善。因此,有必要研究制定《指导意见》,对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作出明确规定。

  第三,会计行业改革发展新形势对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会计行业改革不断深入,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会计人员水平评价方式不断变化,如会计从业资格行政许可取消,从事会计工作取消准入门槛;初中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已全部实行无纸化考试,原有的考试评价方式和标准需要相应调整;部分地区已经试行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等。因此,有必要研究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促进评用结合,充实完善会计人员职称制度。

  问:《指导意见》起草出台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起草出台《指导意见》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2016年底,《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后,两部即启动了《指导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期间,多次赴地方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会计人员、专家和管理机构的意见,研讨重点问题。20181月,形成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二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20189月,两部联合就《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各地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170份。两部根据各方面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导意见》(草案)。

  三是修改完善阶段。201812月,两部共同对《指导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20191月,《指导意见》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签程序后正式发布。

  问:《指导意见》在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方面有哪些突破?

  答:《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健全职称层级设置、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加强职称评审监督等方面对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部署,坚持服务发展、科学评价、以用为本为原则,遵循会计人员成长规律,在完善职称层级、明确职称评价标准、下放评审权限、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推动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

  (一)在完善会计人员职称层级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改革后的会计人员职称层级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的会计人员职称层级增设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为会计人员打通了进一步向上晋升和提高的渠道,拓展了会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二)在明确会计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方面,《指导意见》强调会计人员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负责制定国家标准;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地区标准;具有自主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单位标准。地区标准、单位标准均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指导意见》同时明确了会计人员职称评价国家标准的具体条件,从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三)在下放会计人员职称评审权限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企业可按规定成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强调逐步将副高级会计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市地。

  (四)在加强会计人员职称评价监督管理方面,《指导意见》要求自主评审单位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送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评审结果应当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问:对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有哪些要求?

  答: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改革工作比较复杂,社会高度关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各项具体举措,确保相关改革任务顺利实施。

  一是完善配套措施。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根据《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根据《指导意见》规定的会计人员职称评价国家标准,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抓紧制定会计人员职称评价的地区标准,所制定的地区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有评审权的用人单位,要根据《指导意见》规定的会计人员职称评价国家标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会计人员职称评价的单位标准,所制定的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二是加强政策衔接。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现行的与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有关的政策文件,抓紧进行清理,保证会计人员职称制度的协调统一。国家增设正高级会计师之前,各地自行试点评审的正高级会计师,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程序进行确认。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多种媒体,切实加强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引导会计人员积极参与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各方支持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

以上是关于人社部、财政部关于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高级会计师越来越受重视了,评审条件放宽,会有更多的人拿到高级会计职称证书,成为高级会计师。你心动了吗?在高会备考期间是不是更有动力了呢?认真备考,拿下高会吧!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高级会计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比较成熟,生产工人操作技术比较熟练,管理水平较高,公司实行标准成本制度,定期进行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甲公司本月实际生产该产品6000件,实际耗用A材料15000千克,A材料的实际价格为28元/千克;实际耗用工时为31000小时,实际直接人工工资总额为651000元,变动制造费用为837000元。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要求:
1.计算该产品的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2.计算该产品的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3.计算该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4.对各个成本差异进行责任分析说明。

答案:
解析:
1.直接材料价格差异=15000×(28-30)=-30000(元)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15000-6000×2)×30=90000(元)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30000+90000=60000(元)
【知识点】标准成本法
2.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651000/31000-20)×31000=31000(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31000-6000×5)×20=20000(元)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31000+20000=51000(元)
【知识点】标准成本法
3.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837000/31000-25)×31000=62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1000-6000×5)×25=25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62000+25000=87000(元)
【知识点】标准成本法
4.(1)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应由采购部门对其作出说明,如供应商价格变动、未按经济订货批量订货、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紧急订货等。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应该由生产部门负责,如操作失误造成废品废料增加、操作技术改进等,反映了生产部门的业绩的控制标准。
(2)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由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工资率调整等原因形成,一般来说应该由劳动人事部门负责。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由工作环境、工人经验、劳动情绪、作业计划等原因形成,主要是生产部门的责任。
(3)生产部门有责任将变动性制造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一般应该由生产部门负责。
实际工时脱离了标准造成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其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一般应该由生产部门负责。

2×14年1月1日,甲公司通过向乙公司股东定向增发15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为1元,市价为6元),取得乙公司80%的股权,并控制乙公司,另以银行存款支付财务顾问费300万元。双方约定,如果乙公司未来3年平均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甲公司需要另外向乙公司股东以银行存款支付超过部分10%的合并对价;当日,甲公司预计乙公司未来3年平均净利润很可能达到1500万元。
  该项交易前,甲公司与乙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不存在关联关系。不考虑其他因素,要求:计算甲公司该项企业合并的合并成本?

答案:
解析:
合并成本=1500×6+500×10%=905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9050
    贷:股本             15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7500
  交易性金融负债 50

甲公司主要从事境内外炼化工程设计、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等业务。2017 年 1 月,甲公司准备作为 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商竞标 Q 国炼化一体化 R 项目,一同竞标的预计还有 2 家国际工程知名企业。R 项目业主在招标文件中要求。EPC 总承包商须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并针对 R 项目制定专门的风险管理流程。为此,2017 年 4 月末,甲公司召开 R 项目风险管理专题会议。有关人员发言要点如下:

(1)市场开发部经理:自 2015 年以来,市场开发部持续收集 Q 国政治、经济、市场、财税、法律等信息。2017 年 1 月,在获取 R 项目招标文件后,市场开发部组织技术、报价、财务、法律等方面专家开展了现场调查,并结合之前已收集的有关信息,编制了 R 项目尽职调查报告,对项目可能涉及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建议公司尽力满足项目业主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抓住机遇,提升公司海外 EPC 业绩,获取更高回报。

(2)投标报价部经理:2017 年 2 月,投标报价部组织设计、采购、施工等部门对 R 项目风险进行了细化识别,共识别主要风险 64 项目;同时,针对每项主要风险,制定了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以及负责落实到人的具体实施方案。预计实施应对措施后,还存在32 项剩余风险。投标报价部以基准成本 17.8 亿美元为基础,就剩余的 32 项风险对项目管费用目标的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估;运用量化分析模型,测算出风险储备金 0.43 亿美元。建议在报估算的基础上追加报价 0.43 亿美元。

(3)项目管理部经理:项目管理部将发挥公司合同工期管理的优势,运用风险评估定量技术,进行项目进度风险量化管理,力争项目按期完工。具体运用时,将各种不确定性换算为影响 R 项目进度目标的潜在因素,再运用风险模型模拟测算,进行敏感性排序,计算不同置信度下项目完工日期。

(4)风险管理部经理:风险管理部依据公司风险管理的要求,已组织相关部门专门编制了 R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如果项目中标,建议各责任主体严格执行该专门流程,降低经营意外和损失;风险管理部将动态评估监控流程的执行情况。此外,为满足招标要求,风险管理部计划开发 R 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根据资料(1),从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的角度,指出甲公司面临的风险类别,并就该类风险提出管理建议。

2.结合资料(2),指出管理层基于投标报价部风险评估结果,在确定风险应对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3.结合资料(3),指出风险评估定量技术的分类及具体方法。

4.结合资料(4)指出甲公司计划开发的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具备的主要功能。

答案:
解析:
1.从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的角度分析,甲公司面临的风险为机会风险。

建议:尽量通过量化或半量化的手段评估,可通过对企业财务、基础结构、声誉、市场地位各项影响因素的分别评估,获得企业风险敞口的数值,从而确定是否接受新业务。

2.在确定风险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层应该考虑:一是不同的拟应对方案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用利润、每股收益等表示),以及哪个应对方案对主体的风险容限相协调;

二是不同拟应对方案的成本和效益;三是实施企业目标可能的机会。

3.风险评估定量技术包括概率技术和非概率技术。概率技术包括风险价值、损失分布,事后检验等,非概率技术包括敏感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设定基准等。

甲公司运用的风险评估定量技术是蒙特卡罗模型分析。

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1)实现风险信息的共享,提升风险信息的搜集及传播效率。风险信息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以及方案;风险档案数据、分值及信息;紧急情况的联系对象以及联系方式;历史损失、理赔经验、信息;风险管理行动计划等。

(2)风险预测和评估,包括利用系统收集各种市场风险信息(如价格),通过建模等方式,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集成目前管理系统中各种内部信息,通过各项风险指标计算评估情况,如信用、市场风险等相对于风险容限的程度。

(3)开展信息系统风险监控。通过集成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判断,利用系统对超出容忍度范围的风险进行监控。

由上可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和共享,以及风险管理政策、风险指标及风险模型的建立。

甲单位为一家中央级事业单位,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2017 年 3 月,甲单位审计处对该单位 2016 年预算执行、资产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时,关注到如下事项:
(1)2016 年 3 月,甲单位收到以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拨付的“M 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 500 万元。该项目实施周期为 1 年,财政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包括设备费、会议费和专家咨询费。截至 2016年 10 月末,该项目预算执行率为 9%,实施工作进展缓慢。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甲单位于 2016 年 11 月使用该项目资金 300 万元,用于另一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新增设备购置。
(2)2016 年 4 月,甲单位收到以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拨付的“业务办理大厅改造”项目经费 60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为 2 年。甲单位按规定程序实施公开招标并于 2016 年 6 月同中标公司签订了600 万元的施工合同。合同约定,工程款按施工进度支付。2016 年 6 月至 12 月,甲单位根据该工程施工进度累计支付工程款 500 万元。2016 年末,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甲单位将该改造项目尚未列支的预算资金 100 万元作为结转资金处理。
(3)2016 年 8 月,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甲单位以公开招租形式对外出租闲置办公楼。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甲单位确定该闲置办公楼的年出租价格不低于 450 万元,出租期限不超过 5 年。通过公开招租,X 公司以年租金 500 万元的最高价格获得承租权。甲单位随后按程序与 X 公司签订了 5 年期的办公楼租赁协议。
(4)甲单位闲置的一套大型专用设备账面原值为 900 万元,已提取折旧 300 万元,账面价值为600 万元。2016 年 9 月,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甲单位随即与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乙事业单位签订了捐赠协议,并将该套大型专用设备捐赠给乙事业单位。
(5)2016 年 10 月,甲单位按规定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一套大型专用设备,并成立了由 1名本单位采购代表、6 名资格符合要求的评审专家共 7 人组成的竞争性谈判小组。甲单位 2016 年11 月 10 日发出谈判文件后 5 个工作日内,共有 6 家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提交响应文件。2016 年 11 月 20 日,考虑到 6 家供应商都属于按财政部要求确定的供应商库中的企业,甲单位从中随机抽取了 2 家供应商参与竞争性谈判,并随后按相关规定程序确定了成交供应商。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根据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国家有关规定,逐项判断事项(1)至(4)中甲
单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分别说明理由;指出事项(5)中甲单位处理存在的不当之处,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事项(1)的处理不正确。
理由:项目支出预算一经批复,单位应严格执行,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调整。
2.事项(2)的处理正确。
3.事项(3)的处理正确。
4.事项(4)的处理不正确。
理由:一次性处置账面原值在 800 万元以上的国有资产,应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5.事项(5)处理存在的不当之处:随机抽取了 2 家供应商参与竞争性谈判。
理由:应随机抽取不少于 3 家供应商参与竞争性谈判。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