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课文: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他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很小,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请你简要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知识和技能: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自然界的表现;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及其偏转规律;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举例法,列举学生所熟悉的河流(如长江等),通过流向偏转来说明水平地转偏向力现象;再运用试验法,用地球仪、红墨水等演示南、北半球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并总结偏转规律。然后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举例、试验、总结、判断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科学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更多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课文: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他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很小,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请你简要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成立:祚薄:儿息:婴: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将“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成现代汉语。

考题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逆:就:滋:淫辞: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暗:穿: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 36~38 小题。第 36 题 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考题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小题。【资料】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又是一种特殊的活动。这种说法对吗?( ) 查看材料A.√B.×

考题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小题。【资料】学校教育对的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 查看材料A.√B.×

考题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小题。【资料】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种说法对吗?( ) 查看材料A.√B.×

考题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小题。【资料】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处于从属地位。这种说法对吗?( ) 查看材料A.√B.×

考题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回答 21~23 小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第 21 题 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考题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小题。【资料】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这种观点对吗?( ) 查看材料A.√B.×

考题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小题。【资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关系。这种说法对吗?( ) 查看材料A.√B.×

考题 运用你课外阅读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2分)《 》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其中《 》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日本求学的一段生活。

考题 阅读下面资料,作答小题。【资料】德育的过程就是品德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对吗?( ) 查看材料A.√B.×

考题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1至第13三个小题。第11题:Who is the woman talking to?A. A hotel clerk. B. A hotel manager. C. A policeman.

考题 (三)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孔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本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作者是谁?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原: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考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考题 为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设计的四个版块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中国建筑"哪些方面的知识。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用"术语点评"的方式赏析"研讨与练习"第三小题。请认真阅读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考题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段《A 讲解法B 问答法C 讨论法D 评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