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下列关于建筑抗震策略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方针
B.应考虑建筑重要性以确定抗震设防烈度
C.在遭遇基本烈度地震情况下建筑不坏
D.在遭遇罕遇地震烈度情况下建筑不倒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P49,防灾原则:①建筑综合防灾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方针,提高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综合防灾能力;
②防洪任务是,5%的重点城市达到200年一遇;非农人口150-50万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为200-100年一遇;非农人口50—20万的中等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非农人口在20万以下的,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③考虑台风和寒潮及雷暴大风作用,以50年为重现期的标准设防,对重要的生命线工程设施,设防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④建筑抗震设防以50年为基准期,做到多遇地震烈度下(超越概率为63%)不坏,保证正常使用;基本烈度下(超越概率为10%)可修,即有破坏但维修恢复后可正常使用;罕见烈度下(超越概率为2-3%)不倒,即有严重破坏但不倒塌,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更多 “下列关于建筑抗震策略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方针 B.应考虑建筑重要性以确定抗震设防烈度 C.在遭遇基本烈度地震情况下建筑不坏 D.在遭遇罕遇地震烈度情况下建筑不倒” 相关考题
考题 下列关于抗震结构概念设计要考虑的因素,表述错误的是()。 A、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避开不利的场地B、建筑物形状力求简单、规则C、选择技术先进又经济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地震力的传递路线合理明确,并有多道抗震防线D、保证结构的经济性,并使结构和连接部位具有较好的延性

考题 下列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4种观点: I.达到A级性能目标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Ⅱ.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性能目标,应不低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规定的基本设防目标; Ⅲ.严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为A级; IV.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 试问,针对上述观点正确性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A I、n、Ⅲ正确,Ⅳ错误 B Ⅱ、Ⅲ、Ⅳ正确,I错误 C I、II、Ⅳ正确,Ⅲ错误 D I、Ⅲ、Ⅳ正确,Ⅱ错误

考题 下列关于复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4种说法: Ⅰ.7度抗震设防时,地上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厚板结构; Ⅱ.7度、8度抗震设计时,层数和刚度相差悬殊的建筑不宜采用连体结构; Ⅲ.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时,仅需在加强层核心筒剪力墙处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Ⅳ.多塔楼结构在抗震设计时,塔楼中与裙房相连的外围柱,从嵌固端至裙房屋面的高度范围内,柱纵筋的最小配筋率宜适当提高。 试问,针对上述说法正确性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AⅣ正确,Ⅰ、Ⅱ、Ⅲ错误 BⅡ正确,Ⅰ、Ⅲ、Ⅳ错误 CⅠ正确,Ⅱ、Ⅲ、Ⅳ错误 D Ⅰ、、Ⅲ、Ⅳ均错误

考题 按照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物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关于各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类建筑,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地区,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震作用按地震安全评价的结果确定 B.乙类建筑,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地区,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震作用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 C.丙类建筑,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 D.丁类建筑,应按低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并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

考题 下列关于地震震级及抗震设防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B.一次地震有多个地震烈度 C.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5、 6、7、8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 D.我国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考题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选择建筑场地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 A、对抗震有利地段,可不采取抗震措施 B、对抗震一般地段,可采取一般抗震措施 C、对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D、对抗震危险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考题 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除规范另有规定外,对建筑物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符合下列哪项要求?(  )A、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B、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C、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D、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3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考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关于特征周期的确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与地震震级有关 B、与地震烈度有关 C、与结构自振周期有关 D、与场地类别有关

考题 下列哪项关于制冷机房通风设计换气次数的表述是错误的?( )A. B. C. D.

考题 下列关于我国坛庙建筑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祭祀天、地、日、月等自然物的建筑称为”坛” B.祭祀帝王祖先等的建筑称为“庙” C.北京的天坛与地坛形制相同 D.曲阜孔庙的大成殿与故宫的保和殿形制相同

考题 下列关于古埃及建筑演变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金字塔陵墓是由圆锥转化为方锥体 B.古王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陵墓 C.中王国时期祭祀厅堂成为陵墓建筑的主体 D.新王国时期代表性建筑是太阳神庙

考题 下列关于建筑与等高线之间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A:建筑与等高线平行 B:建筑与等高线垂直。 C:建筑与等高线重合 D:建筑与等高线斜交

考题 建筑物抗震缝的宽度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建筑高度 B.建筑形状 C.设防烈度 D.结构类型

考题 下列关于建筑设计抗震概念的相关论述,哪项不正确?( )A.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B.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C.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D.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考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使用范围是()A、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B、抗震设防烈度为7~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C、抗震设防震级为6~9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D、抗震设防震级为7~9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

考题 建筑物抗震缝的宽度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A、建筑高度B、建筑形状C、设防烈度D、结构类型

考题 下列关于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方案的说法,错误的是()。A、防震抗震是建筑工程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B、建筑工程方案要适应已选定的厂址C、建筑工程方案是确定建设规模的基础D、建筑工程方案要研究论证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建造方案

考题 下列关于抗震设防地区多层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错误的是()A、与抗震设防烈度有关;B、与建筑物层数有关;C、与砌体块体材料无关;D、薄弱部位宜设构造柱。

考题 以下关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性能及应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可使建筑自重减轻B、易与砂浆层黏结不牢C、减弱建筑物的抗震能力D、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填充墙和低层建筑的承重墙

考题 下列关于公共建筑人流疏散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A、医院属于连续疏散人流B、旅馆属于集中疏散人流C、剧院属于集中疏散人流D、教学楼兼有集中和连续疏散人流

考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选择建筑物场地时,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对抗震有利地段,可不采取抗震措施B、对抗震一般地段,可采取一般抗震措施C、对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有效措施D、对抗震危险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考题 单选题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除规范另有规定外,对建筑物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符合下列哪项要求?(  )[2014年真题]A 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B 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C 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D 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3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考题 单选题以下关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性能及应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 可使建筑自重减轻B 易与砂浆层黏结不牢C 减弱建筑物的抗震能力D 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填充墙和低层建筑的承重墙

考题 单选题建筑物抗震缝的宽度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A 建筑高度B 建筑形状C 设防烈度D 结构类型

考题 单选题下列关于抗震设防地区多层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错误的是()A 与抗震设防烈度有关;B 与建筑物层数有关;C 与砌体块体材料无关;D 薄弱部位宜设构造柱。

考题 单选题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A 房屋结构抗震主要研究构造地震发生时房屋结构的抗震设防能力B 地震设防的依据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基本烈度C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大量的建筑物属于丙类(一般建筑)D 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两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三个水准”: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考题 单选题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选择建筑场地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2011年真题]A 对抗震有利地段,可不采取抗震措施B 对抗震一般地段,可采取一般抗震措施C 对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D 对抗震危险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