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采用活性炭对含苯酚废水进行吸附处理,吸附等温线满足q= 2.5c 0.5,其中q为吸附容量(mg/g),c为吸附平衡时苯酚浓度(mg/L)。假设废水中的苯酚浓度为100mg/L、体积为10L,拟采用间歇吸附法将废水中的苯酚浓度降低到20mg/L,试计算需要的活性炭投加量。(假设采用的活性炭曾用于含苯酚废水的处理,但未饱和,活性炭内的初始苯酸含量为5mg/g)

A. 146. 84g
B.117.47g
C. 67.74g
D. 3. 27g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提示 设活性炭的最低投加量为x,由2. 5X200.5x=(100-20)X10+5x,得x=129.45g,实际投加量要更大,因此选A。
更多 “采用活性炭对含苯酚废水进行吸附处理,吸附等温线满足q= 2.5c 0.5,其中q为吸附容量(mg/g),c为吸附平衡时苯酚浓度(mg/L)。假设废水中的苯酚浓度为100mg/L、体积为10L,拟采用间歇吸附法将废水中的苯酚浓度降低到20mg/L,试计算需要的活性炭投加量。(假设采用的活性炭曾用于含苯酚废水的处理,但未饱和,活性炭内的初始苯酸含量为5mg/g) A. 146. 84g B.117.47g C. 67.74g D. 3. 27g ” 相关考题
考题 采用萃取法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萃取剂使用杂醇油,已知原水酚浓度为3g/L,杂醇油投加量为原水的四分之一时水中酚浓度降为1g/L,若杂醇油投加量为原水的六分之一时水中酚浓度应为:()。 A、1.20g/LB、1.29g/LC、1.50g/LD、1.72g/L

考题 某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h=0.25m3/s,苯酚浓度为ch=40mg/L,河流流量Qp=6.5m3/s,流速比νχ=0.4m/s,苯酚背景浓度为cp=0.8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5d-1,忽略纵向弥散作用,在排放点下游15km处的苯酚浓度是()。A:1.89mg/LB:3.03mg/LC:5.47mg/LD:2.21mg/L

考题 用活性炭净化有害气体,下列哪一项论点是错误的?( )A.活性炭适用于有机溶剂蒸气的吸附 B.活性炭不适用于处理漆雾 C.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均可采用水蒸气法 D.吸附物质的浓度低,吸附量也低

考题 下述关于活性炭的应用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活性炭适宜于对芳香族有机溶剂蒸气的吸附 B.细孔活性炭不适用于吸附低浓度挥发性蒸气 C.当用活性炭吸附含尘浓度大于10mg/m3的有害气体时,必须采取过滤等预处理措施 D.当有害气体的浓度≤100ppm时,活性炭吸附装置可不设计再生回收装置

考题 A.废水→预处理→混凝沉淀→膜过滤→离子交换→排水 B.废水→预处理→活性炭吸附→气浮法→电渗析→排水 C.废水→混凝气浮→过滤→反渗透→活性炭吸附→排水 D.废水→预处理→生物处理→沉淀→生物活性炭→排水

考题 采用活性炭深度处理饮用水时,有关影响活性炭吸附的下列表述中,哪些项是不正确的?( )A.对水中具有较强极性的吸附质,活性炭对其的吸附性能较强 B.在依靠生物作用降解有机物的生物活性炭处理阶段,活性炭不再具有吸附性能 C.易被活性炭吸附的水中吸附质,其分子量有一定的适宜范围 D.活性炭对三氯甲烷具有吸附作用

考题 活性炭吸附装置中,废水容积为100L,废水中吸附质浓度为0.8g/L,吸附平衡时水中剩余吸附质浓度为0.3g/L,活性炭投加量为5g,则其吸附容量为(  )。 A.8g/g B.10g/g C.15g/g D.20g/g

考题 某废水经生物处理后仍含有一定的溶解性有机物,其处理后的水质COD为128mg/L,BOD5为12mg/L.采用下列哪项工艺可进一步去除有机物?()A、混凝沉淀B、曝气生物滤池C、活性炭吸附D、过滤

考题 某厂镀铬废水含铬浓度ρ1为80mg/L,经铁水法处理后,其出水含铬浓度ρ2为0.1mg/L,年处理废水量Q为400m3,求含铬污泥产生量m

考题 活性炭用作吸附处理时,表征其理化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碘吸附值的含义是指在浓度为0.1mmol/L的碘溶液50mL中,加入活性炭()g左右,震荡5min,测定剩余碘,计量单位为mg/g,即每克活性炭吸附碘的毫克数。A、0.1B、0.5C、1.0D、2.0

考题 液体外标法配制苯标准系列方法:应抽取标准溶液1μL~5μL注入活性炭吸附管,分别制备苯含量为0.05μg、0.1μg、0.5μg、1.0μg、2.0μg的标准吸附管,同时用100mL/min的氮气通过吸附管,10min后取下并密封,作为吸附管标准系列样品。

考题 采用活性炭吸附某含酚废水,当采用单级吸附饱和后,将饱和后的活性炭填充到固定床中,从顶部通入同样浓度的含酚废水,问活性炭是否还能吸附酚?为什么?

考题 某活性炭吸附苯酚的吸附等温试验方程式为q=2.5C0.5,其中q为吸附容量(mg/g),C为吸附平衡溶质浓度(mg/L)。今有浓度为100mg/L、体积为200mL的苯酚溶液,问: (1)采用单级间歇操作进行处理,欲将溶液中的苯酚浓度降低到20mg/L,需要投加多少活性炭? (2)如果将在上一单级操作中饱和后的活性炭,再次全部投入到同样体积和浓度的苯酚溶液中,问此次能否使溶液中的苯酚浓度再次降低到20mg/L? (3)重复(2)的操作直至活性炭不再吸附苯酚为止,求此时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为多少?

考题 液体外标法配制苯标准系列时,应抽取标准溶液()注入活性炭吸附管。分别制备苯含量为0.05μg、0.1μg、0.5μg、1.0μg、2.0μg的标准吸附管,同时用100mL/min的氮气通过吸附管,5min后取下并密封,作为吸附管标准系列样品。A、1µL~5µLB、5µL~10µLC、10µL~15µLD、15µL~20µL

考题 某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h=0.25m3/s,苯酚浓度为Ch=40mg/L,河流流量Qp=6.5m3/S,流速vx=0.4m/s,苯酚背景浓度为Cp=0.8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5d-1,忽略纵向弥散作用,在排放点下游15km处的苯酚浓度是()mg/L。A、1.89B、3.03C、5.47D、2.02

考题 关于粉末活性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粉末活性炭可根据水质情况改变活性炭的投加量,在应对突发污染时可以采用大的投加剂量,因此可用于水源水突发污染事故中的应急处理B、粉末活性炭的颗粒很细,颗粒粒径在几十微米,使用时像药剂一样直接投入水中,吸附后再在混凝沉淀过程中与水中颗粒物一起沉淀分离C、粉末活性炭难以回收,属一次性使用D、粉末活性炭吸附需要增加吸附接触池

考题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水时,在吸附塔内常常有厌氧微生物生长,堵塞炭层,出水水质恶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进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过高B、废水在炭层中的停留时间过短C、进水中COD含量过高,使吸附塔的有机负荷过高D、气温或水温过低

考题 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废水时,水中的无机盐含量,尤其是重金属的含量越高越好。

考题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水时,在吸附塔内常常有厌氧微生物生长,堵塞炭层,出水水质恶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进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过高;B、进水中COD含量过高,使吸附塔的有机负荷过高;C、气温或水温过低;D、废水在炭层内的停留时间过短。

考题 问答题采用活性炭吸附某含酚废水,当采用单级吸附饱和后,将饱和后的活性炭填充到固定床中,从顶部通入同样浓度的含酚废水,问活性炭是否还能吸附酚?为什么?

考题 单选题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水时,在吸附塔内常常有厌氧微生物生长,堵塞炭层,出水水质恶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进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过高;B 进水中COD含量过高,使吸附塔的有机负荷过高;C 气温或水温过低;D 废水在炭层内的停留时间过短。

考题 问答题某厂镀铬废水含铬浓度ρ1为80mg/L,经铁水法处理后,其出水含铬浓度ρ2为0.1mg/L,年处理废水量Q为400m3,求含铬污泥产生量m

考题 判断题液体外标法配制苯标准系列方法:应抽取标准溶液5μL~10μL注入活性炭吸附管,分别制备苯含量为0.05μg、0.1μg、0.5μg、1.0μg、2.0μg的标准吸附管,同时用100mL/min的氮气通过吸附管,5min后取下并密封,作为吸附管标准系列样品。A 对B 错

考题 问答题某活性炭吸附苯酚的吸附等温试验方程式为q=2.5C0.5,其中q为吸附容量(mg/g),C为吸附平衡溶质浓度(mg/L)。今有浓度为100mg/L、体积为200mL的苯酚溶液,问: (1)采用单级间歇操作进行处理,欲将溶液中的苯酚浓度降低到10mg/L,需要投加多少活性炭? (2)将经过单级操作的活性炭加入固定床中,持续吸附浓度为100mg/L的苯酚溶液,最多还可以吸附多少苯酚? (3)在固定床中吸附饱和的活性炭是否还可以继续吸附?

考题 单选题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水时,在吸附塔内常常有厌氧微生物生长,堵塞炭层,出水水质恶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进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过高B 废水在炭层中的停留时间过短C 进水中COD含量过高,使吸附塔的有机负荷过高D 气温或水温过低

考题 判断题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废水时,水中的无机盐含量,尤其是重金属的含量越高越好。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液体外标法配制苯标准系列时,应抽取标准溶液()注入活性炭吸附管。分别制备苯含量为0.05μg、0.1μg、0.5μg、1.0μg、2.0μg的标准吸附管,同时用100mL/min的氮气通过吸附管,5min后取下并密封,作为吸附管标准系列样品。A 1µL~5µLB 5µL~10µLC 10µL~15µLD 15µL~20µ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