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止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政府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摘自1912年1月《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二 若夫革命主义,方吾侪所倡言,恨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报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摘自1912年1月《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列强只与北京打交道,则在废除各条约体系方面却几乎无所作为。孙中山于1923年提出允许他的广州政府使用当地海关盈余款项的要求被断然拒绝,列强在广州集结海军舰只以防孙夺取海关。

—一摘自《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四 反革命之恶势力所以存在,实由帝国主义卵翼之使然……要求从(重)新审订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取消此条约中所定的一切特权……国民经济及一切生产力方得充分发展。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或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希望帝国主义支持中国革命的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四,孙中山对待帝国主义和不平等条约有何新认识?(4分)


参考答案

更多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止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政府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摘自1912年1月《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材料二 若夫革命主义,方吾侪所倡言,恨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报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摘自1912年1月《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材料三 列强只与北京打交道,则在废除各条约体系方面却几乎无所作为。孙中山于1923年提出允许他的广州政府使用当地海关盈余款项的要求被断然拒绝,列强在广州集结海军舰只以防孙夺取海关。—一摘自《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四 反革命之恶势力所以存在,实由帝国主义卵翼之使然……要求从(重)新审订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取消此条约中所定的一切特权……国民经济及一切生产力方得充分发展。——摘自《孙中山选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或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希望帝国主义支持中国革命的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4分)(3)根据材料四,孙中山对待帝国主义和不平等条约有何新认识?(4分) ”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考题 材料三:“驱除鞑虔,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根据材料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哪一内容是解决土地问题?

考题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中国革命记录》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该文件是何人于何时何地颁布的? (2)根据材料分析文件所规定的政治制度类似于国际上的哪种类型? (3)当时颁布该文件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4)该文件的性质及意义如何?

考题 阅读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古今,洒洒万言。” 材料二 “长素(注:康有为的号)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材料三 “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既知英、澳、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覆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为立宪所无可幸免者。” 材料四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回答: (1)请指出上述言论发生的时代背景。 (2)材料一、二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日本立宪”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三怎样驳斥了材料一、二的观点? (4)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上述言论的交锋?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成都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材料二 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材料三 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到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表明了英国的态度是什么? (2)材料二各国的行动对哪一方有利?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英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出发点是什么? (4)材料四表达了各国的一致态度是什么?综合四个材料指出各国“中立态度”的实质。

考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之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 (1)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 (2)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国体挟一爱憎之见,而以人为的造成事实,以求以其爱憎相应,则祸害之于国家,将无已时……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引自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 国人职责,惟在讨袁。 引自蔡锷《誓告国人文》 材料三 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引自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他种国体”指的是什么?粱启超对此有何看法? (2)结合材料说明,孙中山与梁启超、蔡锷在对待袁世凯及其复辟帝制的态度和认识上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