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你根据图示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观察到白磷( ),白磷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4P+5O22P2O5;(2)上升一格;(3)氧气约占空气气体体积的1/5。
更多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你根据图示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观察到白磷( ),白磷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 相关考题
考题 韦聪同学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从图①②③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______有关.(2)图⑤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N.(3)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呢?请你在韦聪同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叙述你的做法和得到的结论.做法:______;结论:______.

考题 (10分)⑴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①实验现象,红色物质逐渐变成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大约减少了 。④实验结论 。⑵5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与5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考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考题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利用图6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考题 案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对于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不是实验现象的结论的得出,而是实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演示过程中反复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下面是某教师为突破难点所采取的措施: [教材处理] 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过程设计] 环节一:分组实验,发现差异 环节二:回顾反思,探究败因 环节三:汇报交流,分类汇总 [现场实录] 当多数小组的实验结果跟教材陈述有较大出入时,教师适时让差异较大的小组与差异较小的小组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 经过反思和探究,效果不理想的各组都把实验做成功了。学生的反思如下: 生1:“由于我们(女孩子)力量小,操作时广口瓶的塞子没有塞紧而导致装置漏气。”(装置密封问题) 生2:“我们小组实验用的橡胶管可能由于用久了出现了老化裂口,更换了其他组的橡胶管后才做成功。”(装置密封问题) 生3:“我们组第一次做实验时效果较好,马上做第二次时效果不理想,是由于瓶内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低,换一个广口瓶再做时,进水刚好就达到1/5。”(空气质量问题) 生4:“我们组第一次实验时燃烧物红磷的量太少,造成空气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燃烧物用量的问题) 生5:“燃烧匙伸入到广口瓶里太慢。”(操作规范问题) 生6:“火焰刚熄灭时就马上打开了止水夹,广口瓶内的气体没有冷却到室温,由于热胀冷缩造成了误差。”(操作规范问题) 问题: (1)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 (2)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 (3)上述案例中,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方面的做法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每方面回答一条即可)

考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实验试剂及仪器:? 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溶液、铁粉、锌片、铜片、稀硫酸、胶头滴管、试管? (2)实验记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②中,有部分同学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就出现了血红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由于实验员失误,可能导致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2+,如何检验是否有少量Fe“的存在? (3)作为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装置D中的溶液为浓硫酸。实验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总质量为m1g,洗气后装置D的总质量为m2g,产生氮气的体积为V L。某同学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经过小组分析、讨论,明确其中的原因并制订两种新的方案。 方案一:不改变原有实验装置,改为测量另一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 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________。(填写“A”“B”“C”或“D”) 方案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在装置C与装置D间增加了一个实验装置,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装置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横线处应该填什么 (2)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请你谈谈如何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考题 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应针对学生所处的具体阶段制订适宜的目标。以“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为例,应如何安排下列实验探究活动?(  ) 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②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变化 ④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考题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的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检测实验室用H2还原CuO所得红色固体Cu中是否含有Cu20(红色),进行了认真的探究。现在请大家一起踏上探究之路。 【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取该红色固体加入适量稀H2S0。,实验现象为溶液变蓝色。则结论为该红色固体中含有Cu20。 方案2:装置如图l所示,拟通过干燥管中CuS0。变蓝来判断红色固体是否含有Cu20。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对方案l和方案2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2)按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想达到实验目的,方案2的实验中还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3)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并说明教师在采用该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考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1~2题。 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查看材料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考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题。 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查看材料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考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1~2题。 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查看材料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考题 案例: 一道光学题及小萧同学的解答如下所示: 题目:光从玻璃射入空气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请根据所给图示标出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解:设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AB是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CD为法线。 问题: (1)指出小萧同学作业中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可能原因。(5分) (2)针对小萧同学的解答,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正确思路与方法。(15分)

考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空气的组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谜语导入 【提出问题】“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 【提出问题】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①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②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我们人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含有多少?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阅读实验2-1的实验步骤,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集气瓶中为什么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②为什么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④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为什么? 【学生回答】①预先要加入少量水是要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②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 ③“立即伸入”是为了防止消耗集气瓶外的空气中的氧气,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 ④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 【教师补充】白磷燃烧消耗了的氧气的体积就等于水就进入到集气瓶内的体积。白磷要过量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学生实验】完成实验2-1,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答辩题目】 1.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2.保证本节课实验的成功是探究氧气含量非常关键的一步,你会怎么做?

考题 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路径,设计了如下实验:将图1所示的植物(a表示叶片,b表示茎、c表示果实、X表示某种气体)放入光合作用最适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培养,并随时记录。a,b和c三处放射物含量的数值如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要求应该用氧元素做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实验研究 B.X中该元素转化为氧气分子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C.t1时刻不是光合作用的结束点,S2的值表示种子的呼吸量 D.若适当提高温度,则图2中的S1和S2的值都将变小

考题 分析图所示的零件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此图尺寸基准是什么?

考题 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合理的是()A、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B、配制浓度分别为……的萘乙酸溶液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D、本实验为相互对照实验

考题 在“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第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梳理、体悟具体可感的、有代表性的汉字中去学习,感受汉字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热情。然后给学生1-2周的时间进行迁移拓展,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展示学习成果,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本案例,我们可以得知下列选项哪一个不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A、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B、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C、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D、强调学习对象的可感性

考题 “鱼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课题的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请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层面来分析,简要谈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考题 虚拟实验室可用在研究性学习的哪些方面()A、数据采集B、数据分析C、总结D、自主探究

考题 某校高二哲学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哲学学习状况”在全校展开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了解到,有些同学认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是语数外,哲学学不学无所谓,哲学与自己、与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有少数人认为哲学只是空谈。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知哲则智”,不论是什么哲学,只要学习就行了。请你针对兴趣小组调查出的问题,为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设计一个行动方案。

考题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是()A、小组学习B、发现学习C、研究性学习D、接受学习

考题 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某校高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本校全体高中学生进行人类某些遗传病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请你为调查红绿色盲发病率小组的同学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考题 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A、21%B、78%C、1%D、100%

考题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片段。[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得出结论]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和水蒸气。[问题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讲述]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问题:(1)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

考题 问答题“鱼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课题的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请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层面来分析,简要谈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考题 填空题如图甲、乙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