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公民的()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A.宗教信仰

B.教育文化水平

C.心理文化

D.道德水平


参考答案

更多 “ 公民的()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A.宗教信仰B.教育文化水平C.心理文化D.道德水平 ” 相关考题
考题 基于共同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为实现群体利益诉求而影响政治政策的人们的集团被称为()。 A政党B国家C政治社团D政治阶层

考题 对女性公民参与人数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多所产生的递减速度较慢现象的原因,不可能的解释是( )A、女性公民独立的政策诉求更加明晰,实现自身政治价值的理念日益强化,分外珍惜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B、大多数女性公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保护自己的权利,不轻易放弃表达政策诉求的努力C、在参与人数递减时,使得递减现象也处于低组织化状态,容易形成较大规模的群体参与行为的递减现象D、低组织化状态对女性公民参与人数的递减速度起到了一种缓冲作用。

考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在于A.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B.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C.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D.保障公民的个人利益

考题 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公民在使用 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 ④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题 为了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本研究设计了“如果你有过参与政策制定的想法或行为,其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该问题为多项选择,备选答案有六项,依次为:“基于从众行为”、“出于个人兴趣”、“由于个人利益”、“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基于公民权利”、“出于公民责任心”。六项备选答案的排列顺序是基于其同政治制度的关系。 在选项中,“出于公民责任心”和“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共有1974人次对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做出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1169人次,女性公民805人次。统计结果见表。 女性公民在“公民责任、公民权利、公共利益”三个高选择率上选择人次占女性总选择人次的( ) A. 71.1% B. 77.5% C. 74.9% D. 75.1%

考题 为了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本研究设计了“如果你有过参与政策制定的想法或行为,其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该问题为多项选择,备选答案有六项,依次为:“基于从众行为”、“出于个人兴趣”、“由于个人利益”、“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基于公民权利”、“出于公民责任心”。六项备选答案的排列顺序是基于其同政治制度的关系。 在选项中,“出于公民责任心”和“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共有1974人次对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做出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1169人次,女性公民805人次。统计结果见表。 表2数字显示( ) A.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动机,是出于公心、出于有利于他人 B.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动机,是出于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C. 从主流来说,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动机是可靠的 D. 出于个人利益、个人兴趣、个人从众行为的选择占有不小的比例

考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在于 A. 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B. 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C. 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D. 保障公民的个人利益

考题 为了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本研究设计了“如果你有过参与政策制定的想法或行为,其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该问题为多项选择,备选答案有六项,依次为:“基于从众行为”、“出于个人兴趣”、“由于个人利益”、“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基于公民权利”、“出于公民责任心”。六项备选答案的排列顺序是基于其同政治制度的关系。 在选项中,“出于公民责任心”和“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共有1974人次对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做出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1169人次,女性公民805人次。统计结果见表。 女性公民在“公民责任、公民权利、公共利益”三个高选择率项上选择人次占女性总选择人次的( )。 A. 71.0% B. 77.6% C. 73.2% D. 83.6%

考题 为了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本研究设计了“如果你有过参与政策制定的想法或行为,其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该问题为多项选择,备选答案有六项,依次为:“基于从众行为”、“出于个人兴趣”、“由于个人利益”、“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基于公民权利”、“出于公民责任心”。六项备选答案的排列顺序是基于其同政治制度的关系。 在选项中,“出于公民责任心”和“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共有1974人次对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做出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1169人次,女性公民805人次。统计结果见表。 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 参与动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越紧密,越容易激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 B. 参与动机接受政治制度的干预越多,越容易激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 C. 参与动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越紧密,越不容易激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 D. 参与动机接受政治制度的干预越多,越容易引发更多的公民参与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