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1997年《刑法》第20条第3款是关于特殊防卫的规定。下列对这一规定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这一规定是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

B.这一规定是关于无过当防卫权的规定 ( ⊙o⊙ )

C.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过当的情形

D.这一规定是只是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有条件地放宽


参考答案

更多 “ 1997年《刑法》第20条第3款是关于特殊防卫的规定。下列对这一规定的认识正确的是( )。A.这一规定是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B.这一规定是关于无过当防卫权的规定 ( ⊙o⊙ )C.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过当的情形D.这一规定是只是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有条件地放宽 ” 相关考题
考题 根据《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 )A.正确B.错误

考题 《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未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

考题 《刑法》第20条第3款对不属于防卫过当的情形作了特别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抢夺、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考题 我国刑法第171条第3款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本法第170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刑法的这一规定是()的立法例。 A、牵连犯B、吸收犯C、结合犯D、结果加重犯

考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对甲法条中的“暴力”作扩大解释时,就不可能同时再作限制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乙法条中的“暴力”也须作扩大解释 B、《刑法》第237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侮辱”,与《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罪中的“侮辱”,客观内容相同、主观内容不同 C、当然解释是使刑法条文之间保持协调的解释方法,只要符合当然解释的原理,其解释结论就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D、对刑法分则条文的解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二是必须符合分则条文的目的

考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罪状是犯罪构成的基本内容,是定罪的法律依据 B.《刑法》第128条规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是空白罪状 C.《刑法》第119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处……”是引证罪状 D.简单罪状就是在条文中只简单地规定犯罪的构成要件,而不具体叙述犯罪构成的详细特征

考题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关于刑法对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A:对于正在进行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没有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能称为正当防卫B:“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表述,不仅说明其前面列举的抢劫、强奸、绑架必须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而且说明只要列举之外的暴力犯罪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也应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C:由于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这种犯罪一旦着手实行便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允许防卫时间适当提前,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处于预备阶段时,也应允许进行特殊正当防卫D:由于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时可以杀死不法侵害人,所以,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结束后,当场杀死不法侵害人的,也属于特殊正当防卫

考题 ①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解释的结论不应该超出国民的预测可能性 ②扩大解释的结论,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③类推解释的结论,必然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④当然解释的结论,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关于上述四句话,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第①句话正确,第②③④句话错误 B.第①②句话正确,第③④句话错误 C.第①③句话正确,第②④句话错误 D.第①②③④句话都正确

考题 根据我国《刑法》第171条第3款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伪造货币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刑法的这一规定是()的立法例A.牵连犯B.吸收犯C.结合犯D.结果加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