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材料一:1902年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6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亿3000万元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材料三: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单就有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雄厚。 材料四: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编》 材料二提供的数学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

更多 “ 材料一:1902年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6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亿3000万元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材料三: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单就有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雄厚。 材料四: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编》 材料二提供的数学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相关考题
考题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华的规模和特点是()。A.创办银行、航运公司、工厂企业,进行早期资本输出B.非法工厂已达100多家C.外国在华投资总计在2-3亿美元左右D.利用在华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E.不是直接投资

考题 材料二提供的数学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考题 某施工企业于2013年9月1日收到投资人投入的原材料一批,合同约定该批材料的价值为300万元,则这批材料应作为企业的( )处理。A、资本公积 B、盈余公积 C、未分配利润 D、实收资本

考题 山西星运肉类加工厂与新西兰诺顿肉类联合制造厂签订合同进口一批冷冻鹿肉(检验检疫类别为P. R/Q. S),海运集装箱运输,入境口岸为青岛。货物拟进入青岛保税区并由青岛保税区食品加工厂进行加工,然后再由汽车运输至山西太原。对该批货物,有关单位巳按规定办理了检疫审批手续,货到口岸后,委托青岛月光报检公司负责报检。 《入境货物报检单》的“收货人”和 ”目的地”应分别填写( )。 A.山西星运肉类加工厂;太原 B.青岛保税区食品加工厂;青岛 C.山西星运肉类加工厂;青岛 D.青岛保税区食品加工厂;太原

考题 在当期会计期间,制造公司购买了价值70000美元的原材料,其中有50000美元的直接材料和5000美元的间接材料被用于生产。该公司发生人工总成本为45000美元,而其他的工厂制造费用为20000美元。对于过程控制账户的分析显示,发生了40000美元的直接人工成本。基于以上的信息,工厂制造费用控制账户的总额是( )。A.25000美元 B.30000美元 C.45000美元 D.50000美元

考题 某施工企业于2006年9月1日收到投资人投入的原材料一批,合同约定该批材料的价值为300万元,则这批材料应作为企业的(  )处理。A.资本公积 B.盈余公积 C.未分配利润 D.实收资本

考题 甲施工企业于2008年1月收到投资人投入的原材料一批,合同约定该批材料的价值为150万元,则这批材料应作为企业的()处理。A、资本公积 B、未分配利润 C、盈余公积 D、实收资本

考题 材料一:1902年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6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亿3000万元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材料三: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单就有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雄厚。 材料四: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编》 据材料一,指出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后果?

考题 山东盐化工建设,早在()年就有人在青岛开办以苦卤为原料的盐化工厂。A、1917B、1925C、1933D、1955

考题 材料一:1902年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6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亿3000万元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材料三: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单就有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雄厚。 材料四: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编》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考题 (1)某工业企业在材料采购业务核算中设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等账户,2009年9月“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总账及所属明细账的期初余额如下: “应付账款”账户贷方余额54 000元。其中:A工厂40 000元 B工厂14 000元 “预付账款”账户借方余额25 000元。其中:C工厂15 000元 D工厂10 000元 (2)该企业本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①8日,以银行存款30 000元,偿还所欠A工厂的货款。 ②10日,收到C工厂发来的材料并验收入库。材料的买价23 400元,对方代垫运费800元。款项已于上月预付。 ③15日,从B工厂购进材料一批,买价11 700元,全部款项尚未支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④22日,通过银行补付C工厂购料款9 200元。 (该企业在材料采购业务核算中只设“应付账款”账户,不设“预付账款”账户,企业发生的预付账款业务在“应付账款”账户中核算,其他资料不变。) (1)根据所给资料开设“应付账款”总账及所属明细账并登记期初余额; (2)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并登记入账; (3)结计以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

考题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华的规模和特点是()。A、创办银行、航运公司、工厂企业,进行早期资本输出B、非法工厂已达100多家C、外国在华投资总计在2-3亿美元左右D、利用在华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E、不是直接投资

考题 材料一: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二: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 材料三: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根据材料二简说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以上思想主张说明了什么?

考题 材料一:1902年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6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亿3000万元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材料三: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单就有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雄厚。 材料四: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编》 造成材料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考题 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出现材料中描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B、资本家经营不善C、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D、封建势力的压迫

考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

考题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1902年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6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亿3000万元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材料三: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单就有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雄厚。 材料四: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编》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考题 问答题(1)某工业企业在材料采购业务核算中设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等账户,2009年9月“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总账及所属明细账的期初余额如下: “应付账款”账户贷方余额54 000元。其中:A工厂40 000元 B工厂14 000元 “预付账款”账户借方余额25 000元。其中:C工厂15 000元 D工厂10 000元 (2)该企业本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①8日,以银行存款30 000元,偿还所欠A工厂的货款。 ②10日,收到C工厂发来的材料并验收入库。材料的买价23 400元,对方代垫运费800元。款项已于上月预付。 ③15日,从B工厂购进材料一批,买价11 700元,全部款项尚未支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④22日,通过银行补付C工厂购料款9 200元。 (该企业在材料采购业务核算中只设“应付账款”账户,不设“预付账款”账户,企业发生的预付账款业务在“应付账款”账户中核算,其他资料不变。) (1)根据所给资料开设“应付账款”总账及所属明细账并登记期初余额; (2)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并登记入账; (3)结计以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二: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 材料三: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

考题 单选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于2011年1月设立时接受一批原材料投资,实收资本入账金额为()。(假定不产生资本公积)A 原材料的账面价值加上进项税额B 原材料的账面价值C 评估确认的原材料价值D 原材料的公允价值加上进项税额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1902年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6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亿3000万元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材料三: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单就有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雄厚。 材料四: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他工业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编》 造成材料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厂平均纱锭数 材料三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单位:家) 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民族工业当时在发展上的弱点。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厂平均纱锭数 材料三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单位:家)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情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