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用衰减曲线法进行调节器参数整定时,一般要求过渡曲线的衰减比为()。

  • A、4:1
  • B、10:1
  • C、2:1
  • D、5:1

参考答案

更多 “用衰减曲线法进行调节器参数整定时,一般要求过渡曲线的衰减比为()。A、4:1B、10:1C、2:1D、5:1” 相关考题
考题 实际应用中,调节器的参数整定方法有()等4种。 A.临界比例带法、响应曲线法、发散振荡法、衰减法B.临界比例度法、响应曲线法、经验法、衰减法C.响应曲线法、发散振荡法、经验法、衰减法D.临界比例带法、经验法、发散振荡法、衰减法

考题 自动控制系统,理想过渡过程的衰减比n:1是() A、2~4:1B、4~10:1C、2:1D、12:1

考题 衰减曲线法中,一般在纯比例作用下,改变比例系数使的衰减比()时,确定计算其PID参数值。A、2:1B、3:1C、4:1D、5:1

考题 用衰减曲线法进行调节器参数整定时,一般要求过渡曲线的衰减比为()或()。A、4:1B、10:1C、2:1D、5:1

考题 用4:1衰减曲线法整定调节器参数时得到的TS值是什么数值()。A、从调节器积分时间旋纽上读出的积分时间。B、从调节器微分时间旋纽上读出的积分时间。C、对象特性的时间常数。D、是4:1衰减曲线上测量得到的震荡周期。

考题 与简单控制系统相比均匀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方法有()不同。A、过渡过程曲线为缓慢的非周期衰减B、过渡过程曲线为等幅振荡C、过渡过程曲线为4—10:1衰减过程D、过渡过程曲线为接近10:1的衰减过程

考题 工程上进行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时,随动系统的控制品质要求衰减比为()A、4:1B、5:1C、8:1D、10:1

考题 衰减曲线法整定控制器参数,是力图将过渡过程曲线整定成()的衰减振荡曲线。A、4∶1或1∶10B、1∶4或10∶1C、1∶4或1∶10D、4∶1或10∶1

考题 衡量控制系统控制质量好坏的依据是观察被控变量的记录曲线,当控制系统在扰动作用下,过渡过程衰减比应在()范围内。A、1:1~4:1B、4:1~6:1C、4:1~10:1D、5:1~10:1

考题 根据某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在阶跃干扰作用下的过渡过程曲线可知,过渡过程曲线的第一波峰值为20,第二波峰值为5,则该过渡过程的衰减比为()A、3:1B、4:1C、5:1

考题 调节器参数常用的工程整定方法有()。A、积分曲线法B、经验法C、临界比例度法D、衰减曲线法

考题 串级调节系统中两步整定法是按()整定调节器参数。A、临界比例度法B、衰减曲线法C、反应曲线法D、经验法

考题 采用临界比例度法整定调节器参数时,要求使过程曲线出现4:1或10:1的衰减为止。

考题 整定比值控制系统调节器的参数时,可按衰减曲线法进行。

考题 控制器参数整定的衰减曲线法的标准是获得4:1(或10:1)的曲线。

考题 在用反应曲线法整定调节器参数的前提是()A、知道控制对象特性B、知道阶跃响应的动态过程曲线C、知道临界比例带知道D、4:1衰减的比例带

考题 在对调节器参数进行整定时,一般实际应用的方法包括() ①现场凑试法 ②动态进程曲线比较法 ③精度保证法 ④临界比例带法 ⑤衰减曲线法 ⑥反应曲线法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

考题 在用衰减曲线法整定调节器参数的前提是()A、知道控制对象特性B、知道阶跃响应的动态过程曲线C、知道临界比例带D、知道4:1衰减的比例带

考题 依据控制器参数整定的衰减曲线法,通常记录的比例度是在曲线衰减比位()时的比例度。A、2:1B、4:1C、6:1D、8:1

考题 依据控制器参数整定的衰减法,通常记录的比例度是在曲线衰减比为()时的比例度A、2:1B、4:1C、6:1D、8:1

考题 4:1衰减曲线法就是使系统处于()作用下,在达到稳定时,用给定改变的方法加入阶跃干扰,观察被控量记录曲线的衰减比,然后逐渐从大到小改变比例度,使其出现4:1的衰减比为止。

考题 说出用衰减曲线整定调节器参数的具体步骤。

考题 调节器PID参数整定方法有()等。A、临界比例度法B、衰减曲线法C、反应曲线法D、经验法

考题 4:1衰减曲线法整定参数应在纯比例的自动控制闭和系统中进行。

考题 用衰减曲线法进行调节器参数整定时,一般要求过度曲线的衰减比为2:1或10:1。

考题 实际应用中,调节器的参数整定方法有()等4种。A、临界比例带法、响应曲线法、发散振荡法、衰减法B、临界比例带法、响应曲线法、经验法、衰减法C、响应曲线法、发散振荡法、经验法、衰减法D、临界比例带法、经验法、发散振荡法、衰减法

考题 单选题在对调节器参数进行整定时,一般实际应用的方法包括()。 ①现场凑试法 ②动态进程曲线比较法 ③精度保证法 ④临界比例带法 ⑤衰减曲线法 ⑥反应曲线法A ①②③⑤B ②③④⑥C ②③④⑤D ①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