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2007年真题)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是(  )。
A.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
B.乙为谋杀孙某购买一支手枪,以便杀孙某时使用
C.丙为谋杀赵某而在赵某饮用的茶水中投放毒药
D.丁为谋杀李某而花10万元雇佣杀手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关系。预备行为在故意犯罪过程中,是为实行行为创造便利条件而存在的行为。刑法总则规定犯罪预备行为应受刑罚处罚,但它不属于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实行行为,是指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直接威胁或侵害某种具体犯罪的直接客体并为完成该种犯罪所必需的行为,属于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故意杀人罪而言,属于构成要件的行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可能采取投毒杀人的方法,有的可能采取持刀砍杀的方法,有的可能采取枪击的方法。在投毒杀人的情况下,行为人准备毒药的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只有当行为人开始将毒药投入到被害人可能服用的饮食或饮料中时,才能认为杀人行为已经着手进行。在持刀砍杀的情况下,行为人必须近距离接近被害人才可能实施砍杀行为,因此,持刀接近犯罪现场的行为只能认为是犯罪预备行为,只有当行为人已经贴近被害人并开始举刀砍杀被害人时,才能认为是已经着手实施杀人行为。而在枪击杀人的情况下,只要行为人持枪进入有效射程范围内,开始实施诸如掏出枪支、推弹上膛、瞄准目标或者扣动扳机等行为的,即认为杀人行为已经着手进行。故只有C项表述正确。
更多 “(2007年真题)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是(  )。 A.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 B.乙为谋杀孙某购买一支手枪,以便杀孙某时使用 C.丙为谋杀赵某而在赵某饮用的茶水中投放毒药 D.丁为谋杀李某而花10万元雇佣杀手” 相关考题
考题 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是( )。A.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B.乙为谋杀孙某购买一支手枪,以便杀孙某时使用C.丙为谋杀赵某而在赵某饮用的茶水中投放毒药D.丁为谋杀李某而花10万元雇佣杀手

考题 第 47 题 下列选项中,对孙某的行为处罚正确的是:(  )A.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并从重处罚B.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C.以绑架罪、故意伤害罪、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D.以绑架罪、过失致人重伤罪、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

考题 下列情形中,不适用死刑的是()A.18岁的周某犯故意杀人罪B.犯故意杀人罪的王某审判时怀孕C.聋哑人张某犯故意杀人罪D.17岁的李某犯故意杀人罪

考题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考题 行为人在实施强盗罪过程中,其行为方法又触犯了故意杀人罪,行为人应认定为构成() A、强盗故意杀人罪B、故意杀人罪C、强盗罪D、过失致人死亡罪

考题 下列犯罪中,属于行为犯罪的是 A.绑架罪 B.拐卖妇女儿童罪 C.故意杀人罪 D.破坏交通设施罪

考题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 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考题 (2008年真题)下列行为中,属于事实行为的是(  )。 A.签订合同 B.承认债务 C.创作作品 D.设立遗嘱

考题 (2010年真题)甲报复杀害其仇人乙,在农贸市场将自制的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致乙重伤,并造成三名菜农轻伤。对甲的行为应定为(  )。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 C.故意伤害罪 D.爆炸罪

考题 (2005年真题)甲误认为遭到乙的紧急的不法侵害,而对乙实行防卫行为,致乙死亡。事后证实乙的行为不具有不法侵害的性质。甲的行为(  )。 A.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B.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可能属于意外事件 D.可能属于防卫过当

考题 (2008年真题)甲欲杀乙,乘乙与朋友在餐馆聚会,向其投掷自制炸药,炸药爆炸后没有伤着乙,却致与乙一起聚餐的丙当场死亡,丁、戊受重伤。甲的行为应以(  )。 A.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B.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并罚 C.爆炸罪定罪处罚 D.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爆炸罪并罚

考题 (2007年真题)甲意图杀害张三,在实行犯罪时误把李四认作张三而杀死,张三未遇害。对甲的行为应当(  )。 A.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B.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C.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定罪处罚 D.以故意杀人罪(既遂)定罪处罚

考题 在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中,行为人故意杀人、伤等比较激烈的手段抗拒检查,致国家工作人员重伤、死亡的,对行为人()。 A、按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从重处罚B、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进行处罚C、从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中择一重罪进行处罚D、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实行并罚

考题 “有的杀人罪是故意犯罪,他的行为不是故意犯罪,所以他的行为不是杀人罪”。这个三段论犯了( )的逻辑错误。

考题 下列情形中,不适用死刑的是()A、18岁的周某犯故意杀人罪B、犯故意杀人罪的王某审判时怀孕C、聋哑人张某犯故意杀人罪D、17岁的李某犯故意杀人罪

考题 下列情形中不属于典型共同侵权行为的是()A、共同故意B、共同过失C、直接结合D、间接结合

考题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甲的行为应以一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B、甲的行为应以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C、甲的行为应以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定罪处罚D、甲的行为应以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并罚

考题 甲欲开枪杀乙时,发现丙也在乙身边,其不管不顾向乙射击,结果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B、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C、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定罪处罚D、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并罚

考题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并罚

考题 多选题甲的行为构成(  )。[2005年真题]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C故意杀人罪D抢劫罪

考题 填空题“有的杀人罪是故意犯罪,他的行为不是故意犯罪,所以他的行为不是杀人罪”。这个三段论犯了( )的逻辑错误。

考题 单选题在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中,行为人故意杀人、伤等比较激烈的手段抗拒检查,致国家工作人员重伤、死亡的,对行为人()。A 按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从重处罚B 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进行处罚C 从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中择一重罪进行处罚D 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实行并罚

考题 多选题对丙的行为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2005年真题]A以敲诈勒索罪追究刑事责任B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C以敲诈勒索罪与故意杀人罪两罪实行数罪并罚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考题 单选题甲架好枪支准备杀乙,见已患绝症的乙踉跄走来,顿觉可怜,认为已无杀害必要。甲收起枪支,但不小心触动扳机,乙中弹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4年真题]A 仅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 仅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 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过失致人死亡罪D 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

考题 多选题关于事实三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真题]A虽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等人的行为仍触犯爆炸罪B触犯爆炸罪与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只有一个,属于想象竞合C爆炸行为亦可成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D对事实三应适用“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规定

考题 单选题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2016年真题]A 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 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C 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D 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考题 单选题警察带着警犬(价值3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5年真题]A 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 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C 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D 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