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2008年真题)《唐律疏议·贼盗》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这一规定所体现的唐律定罪量刑的原则是(  )。
A.合并论罪从重
B.累犯加重
C.共同犯罪加重
D.盗罪类推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解析:题干中古文的大概意思是:盗罪经判决后,仍然犯盗罪的,前后犯三次处徒刑的盗罪的,判处流刑2000里。犯三次处流刑的盗罪的,处绞刑。对于犯三次盗罪的,升格刑种加重处刑,称为累犯加重,故选B项。
更多 “(2008年真题)《唐律疏议·贼盗》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这一规定所体现的唐律定罪量刑的原则是(  )。 A.合并论罪从重 B.累犯加重 C.共同犯罪加重 D.盗罪类推” 相关考题
考题 《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诸谋杀制使,若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及吏卒谋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者,流二千里;诸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诸部曲、奴婢谋杀主者,皆斩。”《唐律疏议·斗讼律》规定:“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误杀人者,减斗杀一等;诸以力共戏杀人者,减斗杀二等;诸过失杀伤人者,各以其状,以赎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致;共举重物,力所不致;若乘高履危足跌及因击禽兽,以至杀伤之属,皆是)。”(1)该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包括的内容有哪些?(2)请分析该段文字中不同的量刑情节。(3)该段文字折射出的意义是什么?

考题 下列关于唐律的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唐律中“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其中“本俗法”是指唐代的地方习惯法B.唐律与明律相比,其对于贼、盗的处罚要轻于明律C.唐律对自首原则上采免罚主义D.在唐律,“不缘公事私自犯者”属于私罪,实行从重处罚

考题 司法考试唐律将盗罪 唐律将盗罪分为哪几种?贼盗窃盗强盗监守盗

考题 《唐律疏议.贼盗》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这一规定所体现的唐律定罪量刑的原则是A.合并论罪从重 B.累犯加重 C.共同犯罪加重 D.盗罪类推

考题 唐朝有关强奸罪的内容规定在《唐律疏议》的( )中。A.贼盗律B.户婚律C.杂律D.名例律

考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2)简述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

考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

考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3)这一原则的制定有何意义?

考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日:“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唐律疏议》卷六《名例》 (1)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何谓“化外人”?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评价唐律的上述规定?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疏议”与律文之间的关系。

考题 材料一:   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即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若有赃应备(赔),受赃者备之。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若在徒年限内老、疾,亦如之。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   ——《唐律疏议·名例》   材料二: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名例》   (1)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体现了唐律的何种刑罚原则?该原则适用的对象有哪些?   ②材料一中允许“收赎”的情况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阐述材料二的内涵。

考题 关于唐律与明律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贼盗及有关钱粮,唐律对贼盗、钱粮,一般根据情节轻重作出不同处理,牵连范围相对较窄,明律则相反B、明律对贼盗、钱粮,一般根据情节轻重作出不同处理,牵连范围相对较窄,唐律则相反C、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犯罪行为,唐律重于明律D、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犯罪行为,明律重于唐律

考题 (2007年真题)唐律中规定的附加劳役一年的流刑有(  )。 A.流一千里 B.流一千五百里 C.流二千五百里 D.流三千里

考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一规定在适用时有何意义?

考题 (2009年真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唐律》篇目的有(  )。 A.职制 B.贼盗 C.捕断 D.户婚

考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唐律疏议·贼盗律》:“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男夫年八十及笃疾,妇人年六十及废疾者并免;伯叔父母、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即虽谋反,辞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斩;父子、母女、妻妾流三千里,资财不在没限。其谋大逆者,绞。诸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计,而无状可寻者,流二千里。”

考题 《唐律疏议·名例》中说:“诸八议者,犯死罪者,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诸犯私罪者,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德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请就此予以分析。

考题 (二)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私罪者,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诸以官当徒者,罪轻不尽其官,留官收赎;官少不尽其罪,余罪收赎。”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一规定在适用时有何例外?为什么? (4)唐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考题 (2006年真题)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唐律疏议·名例律》 问题:(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适用这一法律原则时有何例外?为什么? (3)唐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考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各重其事”。“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

考题 唐律对于侵犯人身罪的规定主要见于()。A、《名例》篇B、《贼盗》篇C、《斗讼》篇D、《断狱》篇

考题 下列哪些犯罪,明律量刑比唐律为重()。A、贼B、盗C、别籍异财D、闻父母丧匿不举哀

考题 《唐律疏议》共12篇,其中第十篇是()A、名例B、户婚C、贼盗D、杂律

考题 唐律把盗罪分为()。A、窃盗B、强盗C、监守盗D、贼盗

考题 ()正式确立“十恶”制度,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A、《晋律》B、《开皇律》C、《唐律疏议》D、《大明律》

考题 多选题唐律把盗罪分为()。A窃盗B强盗C监守盗D贼盗

考题 多选题下列哪些犯罪,明律量刑比唐律为重()。A贼B盗C别籍异财D闻父母丧匿不举哀

考题 单选题《唐律疏议》共12篇,其中第十篇是()A 名例B 户婚C 贼盗D 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