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 ”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 ”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是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课文导语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朝服衣冠.窥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三、试用课文中的话给本文另拟一个标题,或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查看材料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孰:(1)谁;(2)仔细、周详
美:(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2)形容词,漂亮、好看
私:(1)偏爱;(2)私情
朝:(1)早晨;(2)朝见
更多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 ”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 ”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是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课文导语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朝服衣冠.窥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三、试用课文中的话给本文另拟一个标题,或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查看材料”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林庚先生的诗作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回答。查看材料

考题 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 36~38 小题。第 36 题 这段文字塑造人物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

考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3~35 小题。第 33 题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了什么问题?

考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3~35 小题。第 33 题 概述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考题 通过阅读来启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由阅读,自由写作;另一种是为写作而安排阅读,通过阅读来获得材料,获得灵感,完成写作。()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77~79 题:第 77 题 华支睾吸虫

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6~25 题。第 26 题 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考题 (二)在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的基础上,请给第(一)(二)部分各加一个标题。(10分)要求:主题明确、文字精练 (二)在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的基础上,请给第(一)(二)部分各加一个标题。(10分)要求:主题明确、文字精练。

考题 请教:2010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专家命题预测试卷(7)第1大题第2小题如何解答? 【题目描述】 第 1 题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坚持___________阅读,鼓励__________阅读,推进_________阅读。

考题 下列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产生待回答的问题 B.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 C.浏览阅读材料 D.设置学习目标 E.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考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水墨画将墨色分为几种用笔又有哪些变化 (2)依据本课材料,拟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3)依据拟定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考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 (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

考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2)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考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考题 阅读工作图的第—-步骤是了解图面的()。A、加工法B、比例C、材料D、投影法

考题 监视策略包括()。A、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B、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C、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

考题 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A、设置学习目标B、浏览阅读材料C、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考题 多选题监视策略包括()。A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B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C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

考题 填空题红框理信机是由()、非标检测区、第Ⅰ阅读区、翻转区、第Ⅱ阅读区、集堆格口、整机控制等部分组成。

考题 填空题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

考题 填空题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的要求。

考题 单选题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A 设置学习目标B 浏览阅读材料C 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D 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考题 填空题红框理信机是由供信分理、非标检测区、第Ⅰ阅读区、翻转区、第Ⅱ阅读区、()、整机控制等部分组成。

考题 问答题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考题 问答题阅读材料,完成材料中“课后练习”中的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