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秀:
申破:
考课:
放:
尺牒:
榜:
(2)试分析诗中人称转换有何作用
(3)阅读全诗,分析诗的层次。
(4)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5)举例说明诗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秀:吐穗开花。申破:向上级申报,道破真情。考课:考核地方官吏的政绩以定升降。放:免。尺牒:传达皇帝敕令的公文。榜:张贴。 (2)这首诗开头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杜陵的一位老翁种地而受到灾害,可是随着叙述的深入,当讲到没有收成却依旧纳税,造成衣食无着后,感情渐趋激烈,直接变成了杜陵叟的愤怒控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一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变,是感情发展的必然,给人以更加切实的感受,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是非观念。
(3)本诗共分四个层次。开头至“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农夫遇到春旱秋冻,没有收成。 第二层从“长吏明知不申破”至“明年衣食将何如”,揭露地方官为了自己的政绩考核,依旧横征暴敛,百姓只好破产,典树卖地完成租税,一下子陷入了衣食无着的困境。“剥我身上帛”至“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为第三层,直接指斥压榨百姓的官吏就是吃人的豺狼。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皇帝下诏免税,可等到命令发到百姓手中,绝大部分的百姓已经破产,只得了一个接受皇恩的虚名。
(4)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借杜陵叟的遭遇,反映当时官吏在灾年仍然上瞒下欺、勒索租税的黑暗现象,讽刺皇帝的仁慈只是使百姓虚受其恩。
(5)“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把那些只管自己升官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比喻成“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对他们进行严厉痛斥;同时运用反问的语气,使得激愤之情跃然纸上。
更多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秀: 申破: 考课: 放: 尺牒: 榜: (2)试分析诗中人称转换有何作用 (3)阅读全诗,分析诗的层次。 (4)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5)举例说明诗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成立:祚薄:儿息:婴: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将“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成现代汉语。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逆:就:滋:淫辞: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暗:穿: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 36~38 小题。第 36 题 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考题 (三)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孔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本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作者是谁?

考题 阅读下列语句,回答文后的问题。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其乡日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蕃: (2)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1)将“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译成现代汉语。 (2)此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原: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仅: (2)这段文字表现了张巡什么特点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暗: 穿: 还: (2)如何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边地激烈战斗情景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3)分析诗中所表现的战士们的卫国热情与英雄气概。

考题 这是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导入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20分)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将“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译成现代汉语。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诗,回答问题: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彩虹似的梦"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诗,回答问题: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彩虹似的梦"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诗,回答问题: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段诗出自哪篇作品?作者是谁?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