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为了研究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研究者选择了七对智商、年龄、阅读能力、家庭条件相近的儿童进行实验,结果见下表: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1)能否认为新教学法优于原教学法(α=0.05,t分布表附后)? (2)如果将配对样本数增加一倍,对I类错误和Ⅱ类错误的概率会有什么影响?对于效应 量( effectsize)统计检验的效力又会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新旧教学法的比较根据题意,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两种教学方法间的差异,检验方向为单尾检验。

查表得tcrit=1.94tobs>tcrit,因此,拒绝原假设,接受各择假设,即认为新教学法相对于原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2)被试量增加后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被试量加倍,对I类错误的概率没有影响,因为I类错误的概率是由研究者所设定的显著性水平决定的,但是可以减少Ⅱ类错误的概率,同时增加统计检验的效力,但是对效应大小没有影响。
更多 “为了研究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研究者选择了七对智商、年龄、阅读能力、家庭条件相近的儿童进行实验,结果见下表: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1)能否认为新教学法优于原教学法(α=0.05,t分布表附后)? (2)如果将配对样本数增加一倍,对I类错误和Ⅱ类错误的概率会有什么影响?对于效应 量( effectsize)统计检验的效力又会有什么影响? ” 相关考题
考题 在关于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可能有( )。 A:教学方法B:学生的知识基础C:学生的智力水平D:以上都有可能

考题 结合下述实验案例回答问题。 为了验证“罗森塔尔效应”,某研究者依据期望原理,提出了实验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研究者选择一个新入学的班级进行实验,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首先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学科测验,把学生随机分为同质的A.组和B.组,研究者告诉教师A.组学生是学科成绩高的,有培养潜力。一年以后,研究者又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测验。测验结果表明,A.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B.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设,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提高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回答: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考题 请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究一:为研究家庭经济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随机选择了某市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不同的两组儿童各50名,在控制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重要的额外变量后,测量了这两组儿童分别在1岁和2岁时的语言发展水平。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1岁时不存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但在2岁时差异显著,表现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来自低收人家庭的儿童拥有明显的语言优势。据此结果,该研究推论,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研究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呈现伪证是警察审问嫌疑人获敢口供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证明其可靠性,研究者设计了一个2(高、低易感性)×2(有、无目击者)的完全随机实验。其中,易感性“高、低”是指被试分别以快、慢两种速度输入字母,目击者“有、无”是指主试同伙报告“看见”或“没看见”被试是否敲击了“空格”键。因变量指标是被试顺从、内化和虚构的人数比例。“顺从”是指被迫承认敲击了“空格”键,“内化”是向别人叙述自己敲击了“空格”键,“虚构”是指向主试承认自己敲击了“空格”键。结果发现,被试有69%表现出顺从,28%表现出内化,9%表现出虚构,经检验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易感性和有目击者条件下,被试最有可能表现出顺从和虚构。这表明,呈现伪证能够使人们更易接受被指控的结果。该研究据此推论,警察审问时通过呈现伪证引出的供词并不可靠。 (1)这两项研究各自存在哪些不足?请说明理由,并分别给出改进的建议。 (2)试根据研究评价标准,分析这两项研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考题 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l)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3)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及统计方法。

考题 研究一:有人探讨了不同亲缘关系成员在不同养育环境下智力测验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如下表。 不同水平亲缘关系的亲属之间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 一起养育 分开养育 遗传关系(亲缘关系) (相同家庭) (不同家庭) 养父母与领养的子女(亲缘关系等于0.00) 0.19 - 没有关系的兄弟姐妹(亲缘关系等于0.00) 0.34 - 父母与亲生的孩于(亲缘关系等于0.50) 0.42 0.22 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亲缘关系等于0.50) 0.47 0.24 异卵双生子(亲缘关系等于0.50) 0.60 0.52 同卵双生子(亲缘关系等于1.00) 0.80 0.72 研究二:研究者测查了5岁的非裔美国儿童和白人儿童的智商,对每个儿童家庭的社会地位 以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考察,并对这些社会经济变量间的差异与不同种族儿童智商的差异是否有关 进行了评估,结果如下表。 非裔美国儿童和白人儿童智力分数的差异分析 智商分数的种族差异 未经调整 18.1 调整后(排除下列变量的影响) 族群间背景变量 17.8 家庭和邻里收入水平 8.5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言语能力、是否单亲家庭等 7.8 家庭环境(家庭量表分数) 3.4 (1)研究一应用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是什么? (2)从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能得出哪些结论? (3)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说明在考察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问题时,研究设计应注意什么问题?

考题 为了研究儿童看电视与其阅读技能发展的关系,某心理学家分别以6、7、8、9岁四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6个月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随后,心理学家让这些儿童参加了相同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测试。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如果要考察看电视时间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把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划分成三种水平,而年龄变量又不是研究所关注的,则恰当的实验设计是A.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B.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C.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D.固定组比较设计

考题 为了研究儿童看电视与其阅读技能发展的关系,某心理学家分别以6、7、8、9岁四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6个月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随后,心理学家让这些儿童参加了相同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测试。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前面选定的实验设计,处理实验结果应采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是A.f检验 B.X2检验 C.F检验 D.Z检验

考题 研究者试图研究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8名被试都阅读了四种生字密度的文章。 研究结果如下面所示。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计算各种变异来源的自由度。(2)检验实验处理的显著性。

考题 下表是四位儿童的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结果,心理年龄超过8岁的儿童是 四位儿童的生理年龄与比率智商 姓名 生理年龄 比率智商 小明 6 120 小丽 7 115 小刚 8 95 小芳 9 90 A.小明、小丽 B.小丽、小芳 C.小刚、小芳 D.小刚、小明

考题 为了研究儿童看电视与其阅读技能发展的关系,某心理学家分别以6、7、8、9岁四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6个月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随后,心理学家让这些儿童参加了相同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测试。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的数据能得到的倾向性结论是A.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的相关要比与阅读理解间的相关更强 B.看电视时间与阅读理解的相关要比与阅读速度间的相关更强 C.看电视时间与阅读速度的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减弱 D.看电视时间与阅读理解的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减弱

考题 为了研究儿童看电视与其阅读技能发展的关系,某心理学家分别以6、7、8、9岁四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6个月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随后,心理学家让这些儿童参加了相同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测试。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基于上表,研究者认为看电视对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有负面影响。这一结论受到了质疑,其主要原因是A.相关数据不能直接进行因果推论 B.6~9岁儿童年龄太小,缺乏自制力 C.横断研究不能提供儿童纵向发展效果方面的信息 D.与记录看电视时间相比,阅读技能测试受评定工具的信效度影响较大

考题 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三个大班幼儿共55人为实验组,又确定相应的另三个班幼儿52人为控制组,就幼儿的阅读水平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确定其相似程度,而后在实验组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半年后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通过前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比较验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效果。该实验属于教育实验的哪种组织类型?

考题 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三个大班幼儿共55人为实验组,又确定相应的另三个班幼儿52人为控制组,就幼儿的阅读水平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确定其相似程度,而后在实验组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半年后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通过前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比较验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效果。该实验的研究假设应怎样表述?

考题 教育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规划方案时,周到地考虑研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如研究者的时间、经历、科研能力、经费、设备等,以确保研究过程能顺利进行。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原则。A、实用性B、可行性C、准确性

考题 下列不属于研究者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的是()。A、研究时间B、研究者年龄C、研究经费D、研究单位的支持能力

考题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研究发现法教学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研究者可选择两个条件相近的平行班,分别运用发现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其他条件尽量相等,以考查两个平行班教学效果异同的方法是()。A、临床法B、实验法C、教育经验总结法D、访谈法

考题 某幼儿园为了研究自主性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独立性的影响,研究者安排了一个实验班。实验前,对实验组被试测试独立性水平,然后在教育实践中对实验班儿童进行自主性教育,实验进行一年。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幼儿独立性水平进行测试,然后比较前后两次测试成绩,以考查自主性教育对幼儿独立性发展的效果。 归属于哪一类实验设计模式?其程序是怎样进行的?

考题 研究者为了让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符合实验目的,可以改动和删除数据。

考题 有一个研究者想知道照明强度与阅读效果的关系,他选择了一个较强和较弱的光照条件。结果发现,阅读成绩与光照强度无关,你同意该结论吗?为什么?

考题 单选题教育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规划方案时,周到地考虑研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如研究者的时间、经历、科研能力、经费、设备等,以确保研究过程能顺利进行。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原则。A 实用性B 可行性C 准确性

考题 问答题有一个研究者想知道照明强度与阅读效果的关系,他选择了一个较强和较弱的光照条件。结果发现,阅读成绩与光照强度无关,你同意该结论吗?为什么?

考题 单选题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研究发现法教学对学习过程的影响,研究者可选择两个条件相近的平行班,分别运用发现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其他条件尽量相等,以考查两个平行班教学效果异同的方法是()。A 临床法B 实验法C 教育经验总结法D 访谈法

考题 问答题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三个大班幼儿共55人为实验组,又确定相应的另三个班幼儿52人为控制组,就幼儿的阅读水平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确定其相似程度,而后在实验组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半年后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通过前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比较验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效果。该实验的研究假设应怎样表述?

考题 问答题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三个大班幼儿共55人为实验组,又确定相应的另三个班幼儿52人为控制组,就幼儿的阅读水平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确定其相似程度,而后在实验组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半年后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通过前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比较验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效果。该实验有哪些优、缺点?

考题 问答题一项进行背景噪音高低对大班儿童阅读效果的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按年龄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三个大班幼儿共55人为实验组,又确定相应的另三个班幼儿52人为控制组,就幼儿的阅读水平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确定其相似程度,而后在实验组实施系列教育活动,半年后同时对两组幼儿进行测定,通过前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比较验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效果。该实验属于教育实验的哪种组织类型?

考题 问答题某幼儿园为了研究自主性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独立性的影响,研究者安排了一个实验班。实验前,对实验组被试测试独立性水平,然后在教育实践中对实验班儿童进行自主性教育,实验进行一年。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幼儿独立性水平进行测试,然后比较前后两次测试成绩,以考查自主性教育对幼儿独立性发展的效果。该实验有哪些优点?

考题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研究者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的是()。A 研究时间B 研究者年龄C 研究经费D 研究单位的支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