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均匀地基中地下水位埋深为1.40m,不考虑地基中的毛细效应,地基土重度为15.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体的饱和重度为19.8kN/m3。则距地面3.60m处的竖向有效应力为(    )。
A

64.45kPa

B

34.68kPa

C

43.68kPa

D

71.28kPa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更多 “单选题均匀地基中地下水位埋深为1.40m,不考虑地基中的毛细效应,地基土重度为15.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体的饱和重度为19.8kN/m3。则距地面3.60m处的竖向有效应力为( )。A 64.45kPaB 34.68kPaC 43.68kPaD 71.28kPa” 相关考题
考题 在均匀地基中开挖基坑,地基土重度=18.0kN/m3,基坑开挖深度2m,则基坑底面以下2m处的自重应力为:_______ A.36kPaB.54kPaC.72kPaD.90Pa

考题 均勻地基中地下水位埋深为1. 40m,不考虑地基中的毛细效应,地下水位上土重度为15.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体的饱和重度为19. 8kN/m3,则地面下3. 6m处的竖向有效应力为。 A. 64. 45kPa B. 34. 68kPa C. 43. 68kPa D. 71. 28kPa

考题 某均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00kPa,基础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为1.45,地下水位深2m,水位以上天然重度为16kN/m3,水位以下饱和重度为20kN/m3,条形基础宽3m,则基础埋深为3m时,按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为(  )。 A.151kPa B.165kPa C.171kPa D.181kPa

考题 已知某墙下条形基础,底宽b=2.4m,埋深d=1.5m,荷载合力偏心距e= 0.05m,地基为黏性土,内聚力ck=7.5kPa,内摩擦角φk=30°,地下水位距地表0.8m,地下水位以上土的重度γ=18.5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饱和重度γsat=20kN/m3。根据理论公式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其结果为( )。 A230kPa B227.1kPa C240kPa D210kPa

考题 在饱和软黏土地基中开挖条形基坑,采用8m长的板桩支护,地下水位已降至板桩底部,坑边地面无荷载,地基土重度为γ=19kN/m3,通过十字板现场测试得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为30k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规定,为满足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要求,此基坑最大开挖深度不能超过下列哪一个选项?()

考题 某矩形基础,长×宽为4m×3.5m,埋深1.2m,地下水位1.0m,地面以下0~0.8m为人工填土,天然重度为18kN/m3,0.8m以下为粘土层,孔隙比为0.80,液性指数为0.75,地下水位以上粘土层的天然重度为17.5kN/m3,地下水位以下粘土层的饱和重度为20kN/m3,已知从载荷试验确定的粘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修正后的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为(  )kPa。A.130 B.150.1 C.151.6 D.153.4

考题 某箱形基础底面尺寸为20m×45m,基础底面埋深d=4. 5m,地下水位在地面下2. 5m 处。地基土为均质粉土,黏粒含量13%,粉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上y = 18.0kN/m3, 地下水位以下ysat=19.00kN/m3。由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 = 175kPa。上部结构传至箱形基础顶面的轴心荷载效应Fk= 130. 5MN。 (2)进行地基承载力验算时,经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小于( )kPa。 A. 145 B. 205 C. 215 D. 235

考题 已知某条形基础底宽b=2.0m,埋深d=1.5m,荷载合力的偏心距e=0.05m。地基为粉质黏土,黏聚力ck=10kPa,内摩擦角φk=20°,地下水位距地表1.0m,地下水位以上土的重度γ=1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饱和重度γsat=19.5kN/m3,则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最接近于(  )kPa。A.98.2 B.116.7 C.135.9 D.152.3

考题 计算地基承载力时,对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土的重度应选用()。A、饱和重度B、天然重度C、浮重度D、平均重度

考题 北方某地标准冻深为1.0m,地基土质均匀。下面哪种地基既有发生较大冻胀的可能,又有发生振动液化的可能?()A、地下水位很深,土质为风干的粉细砂B、地下水位与地面平齐,土质为饱和的黏土C、地下水位与地面平齐,土质为饱和的密实细砂D、地下水位在地面下1m处,土质为疏松的粉土

考题 已知某条形基础底面宽b=2.0m,埋深d=1.5m,荷载合力的偏心距e=0.05m。地基为粉质黏土,内聚力ck=10kPa,内摩擦角φk=20°,地下水位距地表1.0m,地下水位以上土的重度γ=1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饱和重度γsat=19.5kN/m3,则可计算得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承载力设计值最接近于()kPa。A、98.2B、116.7C、135.9D、152.3

考题 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土层自重应力应按()计算。A、浮容重B、饱和重度C、湿重度

考题 某建筑物,上部结构和箱基总重164000kN,基础底面尺寸为80m*15m,地下水位埋深为3m,地下水位以上土的天然重度为y=1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饱和重度为ysat=19kN/m3,试问箱形基础埋深多少时,基底附加压力为零?

考题 当大面积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时,地基中的自重应力增大是因()为。A、由天然重度变为浮重度B、由浮重度变为天然重度C、由天然重度变为饱和重度D、由饱和重度变为天然重度

考题 单选题某黏性土场地中地下水位为0.5m,基础埋深为1.0m,土层重度为19kN/m3,十字板剪切试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为36kPa,场地中黏性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应为()。A 72kPaB 85kPaC 91kPaD 100kPa

考题 单选题均匀地基中地下水位埋深为1.40m,不考虑地基中的毛细效应,地下水位上土重度为15.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体的饱和重度为19.8kN/m3,则地面下3.6m处的竖向有效应力为()。A 64.45kPaB 34.68kPaC 43.68kPaD 71.28kPa

考题 单选题某小桥涵地基为均质软土,土的重度为18kN/m3,地下水位为1.0m,基础埋深为3.0m,天然含水率为38%,其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为()。A 95kPaB 100kPaC 110kPaD 120kPa

考题 问答题某建筑物,上部结构和箱基总重164000kN,基础底面尺寸为80m*15m,地下水位埋深为3m,地下水位以上土的天然重度为y=1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饱和重度为ysat=19kN/m3,试问箱形基础埋深多少时,基底附加压力为零?

考题 单选题均匀地基中,地下水位埋深为1.80m,毛细水向上渗流0.60m。如果土的干重度为15.9kN/m3,土的饱和重度为17kN/m3,地表超载为25.60kN/m2,那么地基埋深3.50m处的垂直有效应力为(  )。[2016年真题]A 66.78kPaB 72.99kPaC 70.71kPaD 41.39kPa

考题 单选题均匀地基中地下水位埋深为1.40m,不考虑地基中的毛细效应,地基土重度为15.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体的饱和重度为19.8kN/m3。则距地面3.60m处的竖向有效应力为(  )。[2013年真题]A 64.45kPаB 34.68kPаC 43.68kPаD 71.28kPа

考题 单选题一地基中粉质黏土的重度为16kN/m3,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2m的位置,粉质黏土的饱和重度为18kN/m3,地表以下4m深处的地基自重应力是(  )。[2017年真题]A 65kPaB 68kPaC 45kPaD 48kPa

考题 单选题某均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00kPa,基础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为1.45,地下水位深2m,水位以上天然重度为16kN/m3,水位以下饱和重度为20kN/m3,条形基础宽3m,则基础埋深为3m时,按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为(  )。[2019年真题]A 151kPaB 165kPaC 171kPaD 181kPa

考题 单选题(2013)均匀地基中地下水位埋深为1.40m,不考虑地基中的毛细效应,地下水位上土重度为15.8kN/m3,地下水位以下土体的饱和重度为19.8kN/m3,则地面下3.6m处的竖向有效应力为()。A 64.45kPaB 34.68kPaC 43.68kPaD 71.28kPa

考题 单选题计算地基承载力时,对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土的重度应选用()。A 饱和重度B 天然重度C 浮重度D 平均重度

考题 单选题某条形基础宽10m,埋深2m,埋深范围内土的重度γ0=18kN/m3,φ=22°,c=10kPa,地下水位于基底,地基持力层土的饱和重度γsat=20kN/m3,φ=20°,c=12kPa;按太沙基理论求得地基发生整体剪切破坏时的地基极限承载力为(  )。(φ=20°时,承载力系数:Nr=5.0,Nq=7.42,Nc=17.6;φ=22°时,承载力系数:Nr=6.5,Nq=9.17,Nc=20.2)A 728.32kPaB 897.52kPaC 978.32kPaD 1147.52kPa

考题 单选题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土层自重应力应按()计算。A 浮容重B 饱和重度C 湿重度

考题 单选题当大面积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时,地基中的自重应力增大是因()为。A 由天然重度变为浮重度B 由浮重度变为天然重度C 由天然重度变为饱和重度D 由饱和重度变为天然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