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对于一个稳定的分布为正态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工序能力指数Cp=1.65,Cpk=0.92。这时,应该对生产过程作出下列判断().
A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大。

B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

C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

D

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对于一个稳定的分布为正态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工序能力指数Cp=1.65,Cpk=0.92。这时,应该对生产过程作出下列判断().A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大。B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C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D 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相关考题
考题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各题 用钢材弯曲成某夹具的产品中,其间隙的上、下规范限(单位:Cm)分别为:USL=0.9。LSL=0.5.生产过程中间隙大小x服从与规范中心重合的正态分布,标准差σ=0.075。 该生产过程的能力指数Cp为( )。A.0.89B.0.98C.1.25D.1.67

考题 该生产过程的能力指数CpK(为( )。A.1.33B.2.0C.1.0D.1.67

考题 下列有关Cp,Cpk的叙述正确的是( )。A.Cp——无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pk——有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B.Cp——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pk——有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Cp——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pk——无偏移下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D.Cp——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pk——有偏移下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

考题 用直方图判断工序或生产过程质量问题,质量稳定的分布是( )。A.对称分布B.偏态分布C.孤岛分布D.双峰分布

考题 两个过程能力指数Cp与Cpk间的关系是( )。A.Cp≤CpkB.Cpk≤CpC.Cp/Cpk=1-KD.Cp/Cpk=1+K

考题 下列有关Cp、Cpk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p-无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pk-有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 B.Cp-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 Cpk--有偏移短期过程能力指数 C.Cp -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pk--无偏移下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 D. Cp--无偏移上单侧短期过程能力指数,Cpk--有偏移下单侧短过程能力指数Cpk

考题 对于一个稳定的服从正态分布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过程能力指数Cp = 1. 65, Cpk=0. 92。这时对生产过程作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有( )。 A.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公差中心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大 B.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公差中心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 C.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公差中心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 D.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公差中心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考题 共用题干 某手表厂机械手表产品中的一个齿轮外径设计尺寸为3.1mm,生产过程中所允许的误差为(+0.0015,-0.0020)。某道工序承担并完成齿轮外径的加工,现在需要通过随机抽样对该工序的工序能力进行评估,抽取了250个样品,经测算,样本平均值和公差中心重合,s=0.00049。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该工序的工序能力指数CP为()。A:1.19B:1.25C:1.28D:1.30

考题 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或CP)可以判别工序施工状态好坏。理想的工序能力指数的范围是(  )。A.CPK≤0.67 B.1.0>CPK>0.67 C.1.33>CPK>1.0 D.1.67>CPK>1.3

考题 该生产过程的能力指数Cpk为()。A、1.33B、2.0C、0.99D、1.67

考题 某一稳定的零件生产过程质量特性值具有双侧公差,零件质量特性均值比公差中心值稍大些,过程能力指数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后来生产过程获得了改进,其标准差降低为原来标准差的90%,均值维持不变。这时,对于能力指数Cp和Cpk的改进状况可以得到的结论是:()A、Cp提高约11%,Cpk也提高约11%B、Cp提高约11%,Cpk的提高值比11%要大C、Cp提高约11%,Cpk的提高值比11%要小D、对于Cp及Cpk的提高值都完全无法断定

考题 对于一个稳定的分布为正态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工序能力指数Cp=1.65,Cpk=0.92。这时,应该对生产过程作出下列判断().A、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大。B、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C、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D、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考题 工序能力指数是反映()的指标。A、分布范围与公差范围绝对偏离程度B、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绝对偏离程度C、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D、工序能力是否充足及程度

考题 两个过程能力指数Cp与Cpk间的关系是()A、Cp≤CpkB、Cpk≤CpC、Cp/Cpk=1-KD、Cp/Cpk=1+K

考题 对于一个稳定的分布为正态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工序能力指数Cp=0.8,Cpk=0.52。这时,应该对生产过程作出下列判断()A、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大。B、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C、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D、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考题 为了保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应该针对哪些过程建立控制用控制图?()A、所有生产过程B、过程能力很强Cpk≥2C、过程能力很差Cpk≤0.5D、偶发质量问题的关键过程

考题 关于Cp和Cpk的概念,下列哪个是正确的?()A、Cp综合反应过程变差及其与target的关系,Cpk仅反应数据分布的稳定程度B、Cp仅反应数据分布的稳定程度,Cpk仅反应与target的关系C、Cp仅反应数据分布的稳定程度,Cpk综合反应过程变差及其与target的关系

考题 该生产过程的能力指数Cp为()。A、1.33B、2.0C、0.99D、1.67

考题 单选题某一稳定的零件生产过程质量特性值具有双侧公差,零件质量特性均值比公差中心值稍大些,过程能力指数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后来生产过程获得了改进,其标准差降低为原来标准差的90%,均值维持不变。这时,对于能力指数Cp和Cpk的改进状况可以得到的结论是:()A Cp提高约11%,Cpk也提高约11%B Cp提高约11%,Cpk的提高值比11%要大C Cp提高约11%,Cpk的提高值比11%要小D 对于Cp及Cpk的提高值都完全无法断定

考题 单选题对于一个稳定的分布为正态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工序能力指数Cp=0.8,Cpk=0.52。这时,应该对生产过程作出下列判断()A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大。B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C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D 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考题 单选题某公司生产电视机屏蔽罩,而对屏蔽罩的一个重要质量特性要求就是其平面度,顾客要求平面度要小于0.05mm。为了评价该公司其中一条生产线的过程能力,工程师随机抽取了300个屏蔽罩并测量其平面度,发现分布为左偏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数据非正态,说明过程一定存在异常原因,不能计算过程能力B 如果可以确定非正态是由于工艺本身的特殊性导致的,则可以考虑采用Box-Cox做数据的正态性转换,再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 不能计算Cp、Cpk,但是可以计算Pp、PpkD 考虑到分布左偏,可以在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前将较小平面度的数据删除使得数据分布满足正态性的要求,然后再计算过程能力指数

考题 单选题该生产过程的能力指数Cpk为(  )。A 1.33B 2.0C 0.99D 1.67

考题 单选题该生产过程的能力指数Cp为()。A 1.33B 2.0C 0.99D 1.67

考题 单选题对于一个稳定的服从正态分布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过程能力指数Cp=1.65,Cpk=0.92。这时对生产过程作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有(  )。[2007年真题]A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公差中心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大B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公差中心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C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公差中心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D 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公差中心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考题 单选题对于一个稳定的分布为正态的生产过程,计算出它的工序能力指数Cp=1.65,Cpk=0.92。这时,应该对生产过程作出下列判断().A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且过程的标准差太大。B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太远,过程的标准差尚可。C 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尚可,但过程的标准差太大。D 对于生产过程的均值偏离目标情况及过程的标准差都不能作出判断。

考题 单选题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或Cp)可以判别工序施工状态好坏。理想的工序能力指数的范围是( )。A CPK≤0.67B 1.0CPK0.67C 1.33CPK1.0D 1.67CPK1.3

考题 单选题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或Cp)可以判别工序施工状态好坏。一般把工序能力指数分5级,其中,表示工序能力指数合格,但不充分的是等级( )。A 特级B AC BD C

考题 多选题工序能力指数是反映()的指标。A分布范围与公差范围绝对偏离程度B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绝对偏离程度C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D工序能力是否充足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