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参考答案

更多 “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相关考题
考题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回答30——31题。30. 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考题 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考题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A、怀宁B、庐江C、太湖D、凤阳

考题 1978年安徽小岗村l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 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 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考题 根据下列条件,回答 30~31 题: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第16题: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考题 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回答34-35题。34.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考题 最早实行农业“大包干” 、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是: A河南南街村 B山西大寨村 C安徽小岗村 D广西和寨村

考题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A、怀宁B、庐江C、凤阳

考题 改革开放过程中,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地点是在安徽的哪里?

考题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当年天遇大旱的情况下,18户农民辛苦干一年,结果喜获丰收。小岗村的其他10来农户受灾减产。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A、旱情不一样B、生产积极性不一样C、生产工具先进程度不一样D、土地贫瘠肥瘦不一样

考题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考题 36年前,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36年后,小岗村将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后对外发包,流转总面积达8400多亩,占可耕地面积的44%。按照中央部署,土地流转正逐步在全国有序进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 ①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②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巩固集体经济主体地位 ③降低农业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④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考题 20世纪70年代,安徽()县首先进行“分田到户”。A、合肥B、凤阳C、安庆D、亳州

考题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考题 30年前,小岗村18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最终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但我们相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广大农民会继续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进行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考题 1978年12月,安微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分田到户”,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考题 1979年,浙江长兴的()几乎与安徽小岗村同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题 安徽小岗村里,矗立着“大包干”纪念馆,记录着“包产到户”带给农民的温饱。“包产到户”能带给农民温饱,是因为“包产到户”()A、保证了农村劳动力投入B、保障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C、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考题 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考题 农户家庭自然闭户、农户全部迁移的,承包地如何确权登记?

考题 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是()A、江苏华西村B、河南南街村C、安徽小岗村D、山西大寨村

考题 问答题改革开放过程中,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地点是在安徽的哪里?

考题 单选题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是()A 江苏华西村B 河南南街村C 安徽小岗村D 山西大寨村

考题 多选题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改革先锋称号,称他们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当时,() 、() 、()、()等按下了手印。A严俊昌B严宏昌C关友江D严金昌

考题 填空题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小岗村“()”带头人改革先锋称号,称他们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考题 单选题“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C 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D 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考题 单选题20世纪70年代,安徽()县首先进行“分田到户”。A 合肥B 凤阳C 安庆D 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