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2022国考申论主题鲜明 “编者按”再度归来

发布时间:2021-11-23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结束,相信很多考生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有惊讶不已,也有胸有成竹。的确,相较往年,今年国考申论整体有大幅调整,从两类考卷变为三类考卷。与往年笔试分为“副省和市地”两类试卷不同,今年为适用于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三类试卷。这是一次重要的考试转向,需要我们把握特点和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跟着51题库考试学习网一起来了解一下2022年国考申论主题。

一、主题选择“个性十足”,特色明确。副省试卷围绕着“今天的思维和播种,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收获”的主题,格局大气,发人深思,直接把考生带入了深入的思考中;市(地)级试卷围绕着“‘融合’和‘融活’”强调在万物在融合中发展变化,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实现融和和融活,选题务实贴近实际;行政执法试卷围绕着“法治促进治理”的主题,紧贴法治热点。

二、题型选择有“传承”也有“创新”。归纳概括方面:传承了传统的概括做法、原因、问题、变化的考察,同时增加了概括“亮点”新颖的试题考察,作答对象上更加灵活多变,需要考生拨开迷雾,把握题干的本质是关键;提出对策方面:传承了近年的一题两问的题目设置方式,同时对策考察话题聚焦,案例材料详细具体,需要考生不仅具备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强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题:申论选考题,频率较高,常考考点为“解释型分析”和“启示型分析”,但是最近的考试问法灵活,强调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材料阅读理解难度大;贯彻执行方面:申论必考题,每套试卷1-2题,常考考点为“总结汇报类”(调研报告/情况介绍/汇报材料等)和“宣传讲解类”(报道/发言稿/导言等),但是今年问法灵活,既有编者按,也有工作建议,或者公开信,灵活多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大的调整往往意味着新的开始,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天国考已经落幕,不管是主题的千变万化,还是题目的灵活多样,五大题型对应的能力考查永远是不变的核心,所以,提升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作为有志于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你们,要静心学习、刻苦钻研、加强磨炼,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51题库考试学习网带给大家的资讯就到这里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51题库考试学习网,51题库考试学习网也会努力为大家更新!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公务员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国实行的开放政策使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吸引外资的竞争,导致了一些省份原先获得的区域倾斜政策优势(如减税、退税、低税、优惠贷款等)减弱,从而增加了国内利用外资的竞争。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外资
B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
C国内为利用外资的竞争正在增加
D减税、退税、低税等政策使国家税收受损

答案:C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文段主要叙述了开放政策带来的影响,由“从而”这一表结果或递进的关键词可知,“增加了国内利用外资的竞争”是这段话的主旨,故选C。

利于吸引外资的是“开放政策”,而非一些省份的“优惠政策”,不选A;文段并没有提及“国际环境”,B也不选;文段提到“减税、退税、低税政策”是为了说明开放政策环境下,一些省份的这些优惠优势减弱,并为提到使国家税收受损,D也不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在所有电脑标志中,“@”是唯一入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收藏的标志,它也是网络世界最常用的符号。每个电子邮件都要用到它,在微博里通知他人,也要用到它。 “@”在数字世界使用最早是在1971年。美国技术研究公司BBN的一位程序员雷蒙德* 汤姆林森当时正负责开发一个程序,让计算机用户能够连接到阿帕网。他决定在电脑网络的地址中间插入这个符号,来区分“用户”和“终端”,这个做法后来被广泛采用,成了今天电子邮件地址的标准写法。因此,雷蒙德*汤姆林森也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 “@”被作为电脑符号的由来
B. “@”在网络中是最常用的符号
C. “@”入选现代艺术标志的原因
D.将“@”作为电脑符号的第一人
答案:A
解析:
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先由“@”符号被选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设计收藏标志引出话题,接下来阐述“@”符号首次被使用的情况,然后着重描述了该符号被应用到电脑网络中的过程,即该符号的由来。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以科技素养培育科学家精神

【背景链接】

2019年6月18日,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研讨会举行,会上发起了“科技素养教育提升计划”。全国1000所偏远乡村小学将开设科技素养课堂,这些小学覆盖云南、江西、广西、贵州、河南、西藏等省、自治区。据悉,该研讨会是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科普实验室”系列活动项目。

【提出观点】

从娃娃抓起,通过科学素养的养成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继而将担当、坚持、果敢的科学家精神塑造成一种文化,才为创新与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合分析】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谁把握住了技术风口并走在了前列,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当孩子们的理想是做网红、当明星、玩电竞,成人离科学与技术创造也就会渐行渐远。一个社会没有庞大的群体愿意去从事科学创造,则实现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问题】

公众科学素养不高。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8.47%。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的比例,如此看来,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方面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比于科学素养而言,科学追求与科学志向的缺失令人担忧。中科院曾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未来理想的调查,在9个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当中,选择科学家的人数居倒数第三,倒数第一和第二分别是农民和工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13年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中学生降到了47.5%,智联招聘也做过一项调查,职业人员中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的人里,女性仅有3%,男性也只有7%。

【应对措施】

实现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培育科创基础也在人,让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熟悉科学、热爱科学到最后志于科学,通过科学素养的教育来培育科学家精神。科技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理应得到强化。向最薄弱的乡村小学进行资源倾斜,加强软硬件建设,包括师资、设备、教材等各个方面,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除了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情怀和科学家精神。担当、坚持、果敢是科学家精神的具体体现,从事科创要有咬定青松不放松的坚持,能禁得住诱惑、稳得住心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方能在工匠精神创新创造,开创行业和领域的新天地。反之,即便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情怀,却没有勇于尝试、敢于实践、志于探索,以“中华之崛起”而尊重科学、敬畏科学,呵护和善待科学人才和科学家,则科学素养的提升就难以实现境界的升级。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瑞牛题库考试软件 www.niutk.com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