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考通知:2021湖北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

发布时间:2021-05-21


快讯!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准考证打印入口已经开通,还没打印准考证的小伙伴赶紧来看看相关事项。

根据《湖北省2021年度省市县乡公务员四级联考公告》得知,湖北2021年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如下:

缴费确认成功后,报考人员应于指定时间登录湖北省人事考试网下载打印准考证。从该网站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笔试准考证保存到公示拟录用人员阶段。

报考线下职位的人员,由招录机关缴费确认并发放准考证。面向村(社区)干部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职位,不收取报名费,由各地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报名、下载打印准考证。

考生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准考证,参加考试的各个环节均需携带准考证、身份证。

准考证打印时,如遇问题请与人事考试中心联系解决。咨询电话可以通过附件查询。

一、打印流程

第一步:找准入口

报考人员应在准考证打印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选择“考生考务入口”(或报名确认及准考证打印网址)进入开启准考证打印工作。

第二步:准确登录

通过报名序号和身份证号登录准考证打印系统,同时也要把验证码填写准确,在登录间隙,可以认真研读一下重要相关提示,以便更熟悉考试流程。

第三步:阅读准考证打印须知

仔细阅读《准考证打印须知》,阅读完毕后,勾选“我已阅知并同意”,然后点击“下一步”按钮。这部分须知内容主要是强调考场纪律和规则,考生们要仔细认真地阅读,以免“误闯”考场给考试带来负面情绪。

第四步:了解考试详情

进行到这一步就能显示出报考人员的准考证信息,考生能看到自己的考场地址、考试时间等具体信息,有利于考生提前做好各项考试准备。

第五步:

点击“打印”按钮,即可完成准考证打印。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希望本文对各位有所帮助,预祝各位取得满意的成绩,如需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51题库考试学习网!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公务员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张、王、李三位老师分别在小学教劳动、数学、自然、手工、语文、思想品德,且每位老师教两门课。自然老师和劳动老师住同一个宿舍,张老师最年轻,劳动老师和李老师爱打篮球,数学老师比手工老师岁数大,比王老师岁数小,三人中最大的老师住得比其他两位老师远。由此则可以推断出:( )


A. 张老师教:语文、劳动;王老师教:手工、思想品德;李老师教:数学、自然
B. 张老师教:手工、自然;王老师教:语文、思想品德;李老师教:数学、劳动
C. 张老师教:手工、劳动;王老师教:语文、思想品德;李老师教:数学、自然
D. 张老师教:手工、思想品德;王老师教:语文、劳动;李老师教:数学、自然
答案:C
解析:
解题指导: 由“劳动老师和李老师爱打篮球"可知,李老师不教劳动,排除B项;由“数学老师比手工老师岁数大,比王老师岁数小”可知,王老师的年龄最大,其次是数学老师,年龄最小的是手工老师,又“张老师最年轻",所以张老师教手工,排除A项;再由“三人中最大的老师住得比其他两位老师远"和“自然老师和劳动老师住同一个宿舍”可知,王老师不教自然和劳动,排除D项。故答案为C。

859362 291783



A.9
B.8
C.7
D.4
答案:D
解析:
两组中都有“8、9、3、2“4个相同的字符。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接受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符合登门坎效应的是()。

A.某推销员总是仔细地记录客户的需求,并定期向他们宣传新产品
B.先请居民在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在自己房前竖立“小心 驾驶”的语牌
C.某髙中的班主任不忽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帮助他们制定短期目标,促使他们考上理想的大学
D.—位万米长跑冠军说:“我将10000米分成10段,每段我都保持了领先,所以赢得了胜利”
答案:A
解析:
登门坎效应的定义要点是:在实现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接受较大的要求。A项没有体现出较小的要求和较大的要求的区别,不属于登门坎效应。故答案选A。

二、给定资料
  1.2011年3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北京表示,近几年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就是说每年毕业生离开高校时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今年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总量的压力非常大。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8日上午举行主题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记者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胡晓义出席记者会接受媒体采访。
  尹蔚民说,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他说,我们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去年全国新增了37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容纳了70多万人就业,其中50万人是高校毕业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我们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并会采取一系列相关扶植政策。现在有“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4个国家项目,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
  2.年初以来,集安市建立了“三三一”工作机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个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解决各种就业难题,努力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第一是三项举措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一是认真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今年继续开展“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特岗教师招考、公益性岗位招聘等工作,努力解决部分回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二是采取资金支持、技术培训、项目指导等措施,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三是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信息。充分发挥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政策咨询、人事代理、信息发布、引才引智等服务。对企事业急需人才情况进行调研,摸清急需人才的专业和数量,更新和完善人才储备信息库,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与企事业对接的“红娘”。
  第二是三个“依托”破解农民工就业难题。一是依托项目建设拉动就业。紧紧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拉动就业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条件。二是依托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培训促就业工程,进一步放宽各项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政策,依靠劳动者自主能动性,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现一人带动多人就??业的倍增效应,由扶持就业向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转变。三是依托培训促进就业。坚持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劳动者素质培训为重点,全面推行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创业培训、??致富式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就??业人员择业竞争能力。抓住集安市作为“吉林省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试点市”的有利契机,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多元化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
  第三是“一人一策”重点帮扶,化解困难人员就业难题。坚持以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和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作为重点,实行就业??援助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精心组织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一人一策”重点帮扶,建立“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长效工作机制。深人开展就业援助结对??帮扶行动和“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业质量年”等专项系列活动,通过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政策、送资金、送项目等形式,千方百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截至5月末,全市应届大学生登记就业率达到89%。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852人,??其中异地转移就业28791人。城镇新增就业3268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46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为100%。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9万元,扶持162人实现创业,带动714人就业。开展劳动者素质??培训4326人。
  3.吉林省自城市针对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采取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上述措施,两年??来共召开l0场大型人才交流会,共有653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7800多个,进场应聘人数?23000多人,供需双方共签订意向性协议16100多份;为l02家用人单位招聘了259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急缺人才就业通道共联系毕业生598人,有257人与企业对接。
  (一)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白城市研究制定《自城市人才兴业战略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白城市引进和稳定人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把毕业生的培养、引进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施结合起来,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支持。按就业率制定招生计划,调整市属院校人才培养结构。
  (二)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一是大专以上毕业生回白城工作取消见习期,直接享受转??正定级后的工资待遇,工作满两年可享受初、中级职称待遇。二是各级政府招录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可通过优先录聘用毕业生。三是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跨地区就业。取消??城市增容费、出市费、出系统费、上岗押金和其他收费。四是鼓励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中心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五是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一年内免交登记费,管理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七是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农村乡镇机关、事业单位。
  (三)发挥就业市场作用促进毕业生就业积极扶持培育人才市场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吉林西部人才市场,利用人才交流会和每周四人才交流集市、每周一的人才夜??市,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桥梁。每年五一至十一期间每周一晚六点到八点举办人才夜市,方便毕业生和企业的对接。已举办的89场人才夜市,共有838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1600?多个,进场应聘人数6300多人,供需双方共签订意向性协议3590多份。
  (四)建立高校毕业生储备制度,为急缺人才开辟就业渠道。每年对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展开调查,制定《人才需求计划表》,重点做好报考我市短缺专业学生的去向统计,散发白城《人才需求计划表》和《招贤引智优惠政策》及人才市场各项服务,与有意向来白工作的毕业生签订意向协议,建立人才储备库。对来自报到的毕业生在落户籍、人事代理等方面给予照顾,并优先推荐就业。根据工业园区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开辟《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招聘专区》每周两个专场招聘;根据人才需求与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人员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对接平台。
  4.选择留在京城的比例减少,“发展前途”被大学毕业生看作择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是北京林业大学就业服务中心对2500多名2009年应届毕业生择业意向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趋于理智,保持谨慎,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有一定的认识,也有相应的思想准备,就业期望值有所下调。
  在回答“你认为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时,超过40%的毕业生选择了“预计比2008年差”,36.78%的毕业生选择“预计与2008年差不多”;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60%的毕业生的期望集中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期望得到4000元以上薪酬的不足8%;若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72%的毕业生表示可调整期望值,但要视情况而定。
  毕业生对自己的实践能力不太自信,有近20%的毕业生认为现在最欠缺的是实践能力。其他选择较多的“不自信”分别是外语水平(19.56%)、专业知识和技能(18.58%)、社会活动能力(18.04%)。
  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超过七成的学生期望能留在北京,沿海地区为毕业生的第二选择。前些年一窝蜂地留京现象有所改变。在回答“选择留京的原因”时,75.62%的毕业生认为,北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选择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中,76.36%的学生首选是发展前景和机遇,位列第二位的是“经济收入”。
  如何解决就业和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近半数毕业生表示,兴趣要服从工作。这显现出这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实际的需要。但也有近三成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的工作我不找”。
  毕业后初步意向为直接就业的学生占到了47.16%,决定考研的学生比例为37.40%。本次问卷同时结合“校漂考研族”主题进行了调查,有67.85%的学生表示,如考研不成功将积极准备参加工作。近14%的学生表示,不做其他打算,继续复习,明年再考。
  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可以接受跨专业就业。初步就业意向的调查中,选择“个人创业”的学生不足3%,对于个人创业缺少勇气和信心。
  “你首选的就业部门”32.58%的学生选择了“外企”,国企(21.I5%)和机关(16.33%)分列二、三位。近40%的学生表示,喜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岗位。35%的学生首选管理岗位。?超过三成的毕业生认为,社会交际能力强是当前择业的最大优势之一。“有特长”“成绩好”“做过学生干部”位列其后。
  北京林业大学就业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建议,毕业生在择业地点、职位等方面,切忌随众心理。要清醒地认识自我,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职位。同时,要全面丰富就业知识,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就业能力。
  5.武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小程只要看到招聘企业有招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名额就投简历,“网撒得大,机会才多嘛!”一些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小朱是该校营销系的毕业生,别人跑招聘会,网上投简历,忙得不亦乐乎,他却迟迟不肯出手。因为他的座右铭是“非外企不进,非沿海不去,非高薪不拿”。美的、TCL等公司日前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招聘会,吸引了不少毕业生。一些毕业生在简历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材生”,一位学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小吴是某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他的简历中社会实践一栏让人觉得很有“分量”:4年大学从未间断过校外兼职工作,先后在快餐店、广告公司做业务员,此外,长期从事家教工作。大学4年自食其力,是人格和经济走向独立的四年。但据同学介绍,他仅大一做过家教,剩余时间除了泡网吧就是打球。
  6.“扶持大学生就业,安排纯农牧户中‘零就业’家庭未就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就业,招考5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小学任教,招考5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在2009年1月12日召开的甘肃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向社会公开承诺,2009年省政府将集中力量为民办好包括大学生就业等在内的l2件27项实事。为了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年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服务的对象是尚未落实工作岗位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重点是其中的困难毕业生。劳动保障部门将在为他们提供日常免费就业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需求特点,确定每一时期的重点工作和专项服务活动内容。
  7.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小梁叙述了她毕业半年多的求职经历:首次拒绝她的是一家科研院所,当时她从报纸上看到了招聘启事,自己的学历、专业、年龄等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结果打电话一询问,对方说做实验经常要上夜班,不招女性;第二次找到一所私立学校,一进门对方就说只要男老师,因为“女生太麻烦了”;接下来的几个单位都对女性做了种种限制。一次次碰壁后,小梁说,她准备和父母商量先考研。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夏教授说:“我带的研究生中,很多是像小梁这种情况,还有些硕士也是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继续读博。”考了研就好找工作了吗?今年刚满32岁的王女士四年前为了深造,辞去了一份待遇相当优厚的工作,但是研究生毕业后却发现找工作又成了难题。到任何一家单位,招聘人员都会转着弯地询问:结婚了吗?两年内有无生育打算?虽然她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工作为重,但最后还是被“客气”地拒之门外。调查中记者发现,在服务行业,女性的机会还能与男性均等;在专业技术领域,女性的就业压力最大。
  8.上海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徐X自称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强迫症”患者,自从投出第一份简历起,他就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漏接招聘单位的面试电话成为他最担心的事情。每次参加招聘会回来,徐X就习惯性地竖起耳朵捕捉任何类型的电话铃声,“如果没有接到面试电话,损失就大了,毕竟招聘单位不少你一个,还有那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争一个面试机会啊”。因此,即使在洗澡时,徐X都会把手机放到能听见铃声的地方。
  邮箱也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地方,徐X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查看邮箱,少则两次,多则七八回,每次看到新邮件,心跳就开始加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自2004年起,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咨询量比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以往的5%陡然上升到20%。他认为,在未来两年内,这个量还会继续增加到30%左右。
  这两年,就业的专业限制越来越低,不少大学毕业生感觉到,任何就业信息都可能与自己相关,于是无从选择的受挫感油然而生。张老师对此分析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明确是造成这种心理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
  9.山东省某高校研究生孟×告诉记者,他是学化学的,当时因为专业不是很好,不少同学都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光他认识的没找到工作的至少有20%。但最后校方公布的就业率却高达91%,“真让我大跌眼镜”。
  “就业率怎么统计是很有学问的。”山东省某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告诉记者,之所以能计算出这么高的就业率,是因为目前就业率的计算公式比较宽泛,其公式是:就业率一(毕业生总人数一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l00%。而学校在统计时,既包括签订正式就业协议和应聘协议的,也包括出国留学的,这样一来,比例自然就高了。山东省某艺术类院校的宣传部长则告诉记者,由于学艺术的学生不少选择了单干,为此学校颇为头疼:如果只统计实际就业人数,这样的就业率不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排名,来年的招生也成了问题。
  据了解,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统计数字上动脑筋,甚至公然暗示学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拿来一张拟接收意向书即算作就业。据了解,有的高校为了保证高就业率,就推荐同学和一些定点的单位签约,一签就是上百,等统计数据上报以后再统一辞掉,期间也不上班也不发什么工资,完全就是挂个空名。
  采访中,教育界人士指出,现有的就业率统计排行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更不能作为评判高校开设专业的“硬杠杠”。就高校而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于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就业率才会自然而然地逐步提高。
  10.当记者赶到位于湖南宁乡县城的湖南拖普信息教育学院时,跳楼学生吴××的尸体已被运走,现场虽然经水多次冲洗,可血迹依然清晰可见。通过吴的同学,记者了解到,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明年就要毕业了,除了编程这一门功课比较突出外,其他功课成绩一般,平时活泼开朗,可最近三四天,吴到长沙参加了一次人才交流会后人就变了,沉默寡言,表情忧郁,时不时说现在工作难找,自己又没学什么东西,对不起父母亲。昨天吃过晚饭后,他说睡不着,找到校医要安眠药,但没有拿到,想不到就出事了。
  11.石磊是太原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2008年10月,他通过了一家网络企业的面试。但这家公司告诉他,需要试用3个月才能决定是否最终聘用。为了求职成功,在随后的3个月里,石磊起早摸黑地工作,期间,这家公司负责人频频向他表示,表现好就可以留下来,这使得石磊更加努力工作。然而,年关将近,就在石磊满心期待地签完协议回家过年时,却被告知无法签约。
  “这三个月我付出了许多努力不说,单是招聘会我就错过了不知道几个,机会成本太大了,这三个月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石磊说。
  石磊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当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诸如此类的“试用而不录用”“用而不聘”现象,正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梦魇”。
  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山西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宏林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抓住大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以“试用”为名大量招进大学生,而最终录用的寥寥无几。
  “不久前,一家股份制银行在山西大学要了60多名学生试用,结果签了就业协议的只有三四个。”陈宏林说,银行是“试用不录用”的典型代表,一些银行每年都打着试用的旗号过来要一批人,推销信用卡等业务,学生们辛苦干了半年后,说不要就不要了。
  山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献忠说,很多企业常年都在招聘,之所以是常年招聘,就是因为光试用不录用,把大学生当成周期轮换的廉价劳动力,恶意廉价使用大量大学生,‘使用一段时间后,采取种种理由解聘学生,或者增加劳动量、减少待遇,让学生主动辞职。这部分用人单位以企业为主,民企居多,但也不乏一些知名企业、银行。
  民盟山西省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康国强近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他说,利用“试用期”廉价使用大学生劳动力的现象在山西企业用人单位中较为普遍,这种现象让大学生有付出没回报,不仅耽误了找工作的宝贵时间,使大学生的求职信心受挫,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12.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在两会专题审议会上表示,上海就业最困难的时期在2009年3~7月。3月份,大批农民工将回流,许多外企2008年的财务情况也要到3月份才见分晓,3月至7月又是大学生就业合同签订的高峰期,届时上海将出现求职高峰。为此,上海正制定系列措施,确保就业。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上海将出台一个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应急计划。与会代表认为,摆正就业观念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根据职业规划咨询权威机构向阳生涯的多年研究表明,要解决就业问题仅仅解决职业机会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求职者个人的求职热情。虽然当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但是不管政府出台怎样的应急计划,所有就业政策及计划的出台,解决的终究只是职业机会即上岗就业的问题。对于农民工和大多数学历不高、技能不强的低要求就业者来说,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职业机会往往能解决个人甚至是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而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来说,仅有上岗机会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天之骄子寒窗苦读了十几载,如今走出校园迈人社会,怀着满腔的热情想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以期从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应从长远着手,在就业中确保工作经验能为后期职业发展服务,向工作要价值,这才是当前的核心任务。
13.大学生“零薪就业”表明许多大学生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面对现实、降低自身的期望值,从这方面来讲也许是一个好现象。但是,“零薪就业”并不是一个理性行动,实为下策。无论是家庭富裕者还是家庭贫寒者,每个家庭为十数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付出的人才“生产成本”都是巨大的。可能对于家庭富裕者,半年或者一年没有工资算不上什么,可对于那些期望孩子毕业后能补贴家用偿还读书债务的家庭来说,半年或者一年的工资并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它更看重的还是个人的能力。“零薪就业”一方面加剧了人才市场竞争的紧张度,另一方面也不能使求职者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想要通过“零薪就业”来增加竞争筹码的大学生们,一定要慎重考虑了。
  三、作答要求
1.洛阳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
2.根据给定材料,试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3.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求:方案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字数在350左右。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用l200字左右的篇幅进行论述。

答案:
解析:
1.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并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性别歧视、就业率掺假、学生迫于压力自杀等事件屡屡出现。因此,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全局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
  2.
  (1)高校的因素。高校课程设计与专业设计远远落后于市场所需知识,并且,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另外,高校就业指导停留在浅层次,不能满足就业的要求。
  (2)用人单位的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看重毕业生的经验,这样使得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被拒之门外,这无疑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毕业生的因素。高校学生花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减少,学习质量难以保证;巨额的学费压得贫困生喘不过气来,贫困生只好通过各种方式来赚钱,花在勤工俭学上的时间在增多。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都想到大城市就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3.
  (1)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国仍然有部分城市还在限制非当地生源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因此,必须进一步打破限制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解决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的户口、工资等问题。
  (2)进一步打通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渠道,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并且制定相应的用人制度,使学生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4)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5)改革现行的就业率统计方法,加强对就业率统计的监督力度。
  (6)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与时俱进地修改或改变现在的高教评估标准,力求使考核更加立体化、科学化、人性化。
  4.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产业结构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说起原因,人们都能林林总总地说上几条,如所学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有的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基层、去边远地区就业等等。这些都对。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往被社会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势(海外订单加工占了很大比重)及中国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它们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从这一角度入手,可以推导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逻辑紧密的三个问题。
  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一些重要产业目前仍停留在资本与劳动双密集阶段——“世界加工厂”的辛酸比喻与此关系极大——问题就出来了,既是“加工厂”大批存在的业态,其消纳的劳动力肯定是大批蓝领工人(包含一部分技术工人、技术专家,但只是一部分),对大学生需求有限,因此,在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工作中其作用必然是有限的。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前景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企业来自海外尤其是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锐减,对普通蓝领工人的需求已经大减,更何况是大学毕业生了。
  二是,即便处在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对掌握高技术的尖端人才与普通劳动力需求很大,呈典型的“哑铃型”——前几年以及现在各高校仍在大量扩招。于是,供求关系随之失衡并走向瓦解,有限的需求在近乎无限的供给面前更显得捉襟见肘。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尚未完成、第三产业尚未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尚未做强的情况下,那么多的大学生,就业如果不难倒成了一件怪事。
  三是,还是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这不也是考量就业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么),由于我们并没有进入“白领经济”时代,也不是世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只是雷同的、水平不高的加工制造基地,庞大的大学教育究竟是不是目前我们所急需的因为大学教育本来就不是为培养蓝领工人而存在的。
  也许,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与中国因产业结构特点而产生的市场需求相暗合。反观德国、瑞士,其制造业之所以闻名于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有庞大的技工队伍及因之形成的技工教育制度与技工文化。当然,大学教育是有别于技工教育的,且光环更为耀眼,社会趋之若骛,于是,我们过早地产生了太多的大学生(有的还因为扩招而使教育质量缩水),不幸的是,他们产生于产业结构尚未完成调整、升级之际。
  于是他们中的部分人超前于市场需求了,为了成就国人们的大学梦而沦为“剩男、剩女”了。但我坚信,终归有一天他们会重新被社会认可和渴求,那就是中国真正以制造业强国而非加工业大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