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每日一练(2021-07-22)

发布时间:2021-07-22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试共题,分为。小编每天为您准备了5道每日一练题目(附答案解析),一步一步陪你备考,每一次练习的成功,都会淋漓尽致的反映在分数上。一起加油前行。


1、服用避孕药期间,发生一次漏服药物超过12h时,若漏服发生在第二周,在补服药品的基础上()。 【单选题】

A.随后7天屏障避孕

B.不必加用其他措施

C.停止服药

D.取消停药期

E.加服两片避孕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漏服避孕药超过12h的处理方法,根据漏服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而不同处置。如果漏服在12小时之内,避孕效果不会降低。一旦想起立即补服,并在常规时间服用下一片。如果漏服超过12小时,避孕效果可能降低,可以按以下的建议进行漏服处理:① 漏服发生在第一周在想起时立即补服漏服药片的最后一片,然后按常规时间服用剩下的药片,这意味着可能在同一天内服用两片药。随后的7天应同时采取屏障避孕法(如避孕套),漏服的前7天内有性生活,则有妊娠的可能性。漏服的药片越多、距停药期越近,妊娠的危险越高。② 漏服发生在第二周在想起时立即补服漏服药片的最后一片,然后按常规时间服用剩下的药片,这意味着可能在同一天内服用两片药。如果在首次漏服药片的前7天连续正确服药,不用采取其他避孕措施。如果在漏服药片的前7天没有连续正确服药,或漏服超过一片,在随后的7天建议同时采用屏障法避孕。

2、能使凝血因子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的药物是()。【单选题】

A.矛头蝮蛇血凝酶

B.甲萘氢醌

C.鱼精蛋白

D.卡巴克络

E.氨基己酸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促凝血药物的作用机制。矛头腹蛇血凝酶是从巴西矛头蝮蛇的毒液中提取的酶,不含神经毒素及其他毒素。具有类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血管破损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并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因子Ⅲ,使凝血因子Ⅰ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使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

3、为减低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可口服()。【多选题】

A.维生素

B.维生素C

C.维生素

D.维生素

E.烟酰胺

正确答案:A、C、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奧沙利铂的注意事项。为减低神经毒性可口服维生素、和烟酰胺等。

4、局部注射可用于瘢痕、肥厚性瘢痕、腱鞘炎、滑囊炎以及肩周炎等的是()。【单选题】

A.醋酸氢化可的松

B.氟轻松

C.卤米松

D.丙酸氯倍他素

E.醋酸曲安奈德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曲安奈德的适应证。可用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盘状红斑狼疮等糖皮质激素外用有效的皮肤病。局部注射可用于瘢痕、肥厚性瘢痕、腱鞘炎、滑囊炎以及肩周炎等的治疗。

5、可抑制肝药酶,升高糖皮质激素血药浓度的是()。【单选题】

A.卡马西平

B.阿司匹林

C.地尔硫

D.曲康唑

E.氢氯噻嗪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糖皮质激素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理作用。两药不良反应叠加造成风险提高。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执业药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下列关于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苷类多呈左旋,水解后混合物呈右旋

B.因为含有糖,所以苷具有甜味

C.苷是由苷元和糖或糖的衍生物通过糖的端基碳连接而成

D.苷的亲水性往往随着糖基的增多而增大

E.提取苷类一般采用水或醇进行抽提

正确答案:B
B  [知识点] 提取方法

麦冬的显微鉴别特征是( )。

A.根被细胞3~5列,壁木化

B.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

C.内皮层细胞均匀增厚、木化,有通道细胞

D.内皮层外侧为1列石细胞,其内壁及侧壁均增厚,纹孔细密

E.取其薄片置紫外灯下观察,显浅蓝色荧光

正确答案:ABCDE
麦冬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根被为3~5列木化细胞。皮层宽广,散有含草酸钙针晶束的黏液细胞;内皮层细胞壁均匀增厚,木化,有通道细胞,其外侧为1列石细胞,其内壁及侧壁均增厚,纹孔细密。粉末白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甘、微苦。皮层薄壁细胞类圆形,黏液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束。石细胞呈长方形,常成群存在,细胞壁木化,壁孔细密,有的三壁增厚,孔沟明显。根被细胞多角形,壁木化,有壁孔。

宜于清晨服用的药品是
A.呋塞米 B.普伐他汀 C.甲氧氯普胺 D广格列美脲 E.阿司匹林

答案:A
解析:
解析:本组题考查药品服用的适宜时间。
利尿剂呋塞米宜于清晨服用,以减少夜间起夜次数二影响睡眠和休息。促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餐前服用以利于促进胃蠕动和食物向下排空,帮助消化。阿司匹林餐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刺激。肝脏合成胆固醇峰期多在夜间,血脂调节药昔伐他汀睡前服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胶囊壳染料可引起固定性药疹

A.药物因素

B.性别因素

C.给药方法

D.生活和饮食习惯

E.工作和生活环境

参考答案:A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