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MBA考试《写作》历年真题(2019-11-05)

发布时间:2019-11-05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为您整理历年真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理论,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可以采取三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聚化战略。逐渐意识到战略重要性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制定战略时运用西方战略理论成果。当然这样的运用需要根据国情而定,不能照搬。以差异化战略为例。虽然中国企业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但这也不妨碍中国企业寻求差异化的步伐。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差异化指的是超出竞争对手的部分,这体现在质量、服务、渠道或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速度等方面,这些方面中国企业还是大有可为的,如果中国企业把这些方面做上去,自然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在美国,人均月收入3000美元左右,购买一台冰箱占消费者月收入的比例很低。因此,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也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这就是迈克尔•波特反复提醒中国企业家要回避价格 战的原因。而在中国,降价却是唯一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手段,所以中国企业深陷价格鏖战泥潭不可自拔。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在西方经济社会中总结出来的,其成熟性、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也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所以,现代管理学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企业需要拿出些“拿来主义”精神,正所谓“首先复制就是创新”。现实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非常粗放,经营决策往往“拍脑袋”。中国企业亟需加强学习和借鉴,从而提升各级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中国消费者现在的产品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差异化策略在中国将大有可为,只要国内企业虚心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中国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必定能取得成功。【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1.质量、服务、渠道、速度做上去,也不能保证消费者一定认可,忽略其他因素。
2.消费占收入比例低,不能推出对价格不敏感,也不能推出倾向选择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
3.降价是唯一吸引消费者手段这一判断错误,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无法推出中国企业深陷价格战泥潭。
4.现代管理学在西方的成功和中西方的相同处,不能推出其在中国一定成功,因为中西方还有差异处。
5.前文说“不能照搬”指的是要灵活使用,后文说“拿来主义”、“复制”指的是照抄西方经验,原文存在前后矛盾之处。
6.管理学应该提高的是管理能力,而非业务能力,原文显然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7.差异化战略必定成功的判断过于绝对,原文无法得出这么绝对的判断。

2、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在一次管理培训课堂上,培训师把一杯酒倒进一桶污水中,然后问大家:“这是一桶什么?”大家说:“一桶污水。”培训师又把一杯污水倒进一桶酒中,然后问:“这是一桶什么?”“仍然是一桶污水。”“谁还愿意喝它?”台下的学员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回答说:“很恶心,不愿意!”“于是,我们就只能很遗憾地把它全部倒掉。”【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

《且慢把污水妖魔化》

       上文试图论证管理的第一要务是识别清除破坏性员工。很遗憾,这样的论证漏洞百出。
       首先,把组织比作一桶酒,把破坏性员工比作污水,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因为污水和酒是高度互溶的,但人和人之间却未必会这样毫不设防地相互渗透。组织里的大部分员工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自控力,因此很可能就会主动远离和拒斥这些“污人”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算驴子破坏陶瓷很容易,但也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地推出破坏就总是比建设容易。试想,如果让苍蝇来破坏工匠所做的陶瓷,或者让驴子来破坏铁匠锻铸的铁器,破坏就未必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破坏性员工的破坏力。
       再次,它错误地预设了人不可能改过自新。世上没有天生的坏人,大部分人做坏事,也许只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小私利而一时糊涂,或是无意中做了坏事,这时稍加提醒或者强化组织纪律和违规后果,也许他们就会立刻改正、继续为组织做贡献了。
       另外,也许有洁癖的人会仅仅因为苍蝇或老鼠屎的一点点玷污就把整锅汤粥全都废弃,但大部分人很可能只会把苍蝇和老鼠屎周围的粥汤舀出来倒掉就可以了,其余未被污染的部分完全可以继续饮用。同样,我们也不必仅仅因为某个污人,从而废弃整个组织。
       最后,就算污人需要识别和清除,但也推不出这就是管理的第一要务。也许管理的第一要务并不是整天拿着显微镜到处寻找微不足道的老鼠屎,而应是努力寻找和激励优秀员工,也许他们才真正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写道:“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者的回归。……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它才是真实的自我意识。”【论说文】

答案解析:

参考范文一:

三点式范文《自我依存于他者》

        黑格尔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而是紧紧地依存于他者。
        首先,在他者眼里我就是个他者。不管你如何把自己的那个“我”看得多么高高在上,在别人看来,你我也许都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他者”而已,和张三李四、路人甲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他者,也许就会少了很多狂妄的不可一世和幼稚的自我中心。
        其次,我的在世存在要基于他者。没有作为他者的父母,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我。没有作为他者的地球、太阳、空气、水、食物……我也难以存活。没有祖传的语言文化,没有教我思考和生活技能的师长,我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所以,我们真的要由衷地感恩这许许多多养我育我的“他者”。
        再次,我的自我认知要基于他者。没有遭遇他者,人就不会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只有他者出现并为我的存在划出界限之后,我才认识到:哦,那是他,这是我。所以,自我意识本质上乃是一种“从他者的回归”。现代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自我更是一种镜像:对自我的评价,美丑肥瘦、聪明愚蠢、优点缺点,甚至自己的数学和作文好不好……无不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才能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
        最后,我的自我实现要基于他者。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任何人在获得生存和安全的保障后,都会渴望自我实现。但真正的自我实现从来不是那个狭隘自私的自我的实现,而是社会性大我的实现。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表面是在为自己,其实,赢得他人的承认、尊重和爱,在一个个“别的自我意识里”获得满足,才是我们努力和拼搏的真正动力。
        虽然现实生活中某些具体的他人让人讨厌,但从哲学的角度看,请你千万不要在根本上厌恶或拒斥别人,更不要说“他人就是地狱”。热爱他人吧,他人才是我们存在的根。


参考范文二:

八股式范文《自我依存于他者》

        黑格尔的这段话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略显深奥、但又十分重要的哲学道理:真实的自我意识,本质上乃是从他者的回归。
        为什么说自我乃是从他者的回归?因为无论是从自我存在,还是从自我认知角度看,他者都是自我的基础,自我都依存于他者。没有作为他者的父母、环境、食物,我就不可能存在;没有他者为我划出界限,我就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而对于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来说,自我意识更像是一种镜像,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美丑肥瘦、聪明愚蠢、优点缺点、能力高低……无不是在和他人的比较后才回过来对照、认识自己的。
        认识到这个道理,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发?显然,只有我们深切意识到自我依存于他人,脱离他人之后的自我,就等于空洞苍白的零,我们才会在存在论层面上重视他人、接受他人、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其实就是走出狭隘自私的小我、具有大我意识的人;我们才有可能像范仲淹、袁隆平、马云一样,为了写出那个丰富大写的自我,我就必须要心系他人,胸怀天下,为更多的他人创造价值,努力赢得更多他人的承认和尊重!
        反之,认识不到自我乃是他者的回归,很可能就会完全忽略和无视他者,或者简单地把他者看作是自我的绝对对立物,而加以拒绝、排斥。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是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因此最后也是很容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的。这样的人不仅注定会人际关系紧张,而且也难成大事,因为任何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化分工合作的时代,你堂吉诃德式的单枪匹马,又能做成些什么呢?
        总之,我们必须从哲学上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从容地面对必须要面对的他者。

4、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财富实属中性,本无善恶。观察的视角不同,便赋予了它不同的属性。今天回过头来看资本主义,经过了原始资本积累的黑人奴隶、殖民战争等残酷手段,掠夺了财富,形成了一个个很强势的跨国公司,铸成强势的资本,成就了今天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实际上是在完成民族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于那个时候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果现在我们始终要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财富,太多地追究财富到底是从哪来的,到底是什么颜色,可能会加速资本的流失。
        财富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企业家的思维和秉性。他们做出跟现有习惯和条例不一样的举措,方能把本来闲置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作用。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可能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楷模,但他不具备独立的个性,而是按照一劳永逸的模式获得自身价值。索罗斯把发财秘诀概括为反向思维或称倒行逆施,一些不符合现有规程的操作,即便本身不是创新,也会带来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循环。
        一个开杂货铺的小老板,能够解决两个人的就业问题,能够给邻里的生活带来便利,就功德无量。一个创建了商业帝国的人,他解决的就业与创造的福利,更是惠及亿万民众,对他们苛求太甚,很欠妥当。他们纯粹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许多富豪,依然粗茶淡饭,整天梦牵魂绕的就是做事情。通常人朝九晚五,两天周末。他们却没有节假日,飞机上才是他们休息的地方,那份痴迷与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领略得到的。
        财富莫问出处,关键看怎么发挥作用,看能不能为中国人创造财富。一如山上树,高高在上,但是根子要扎在很深很深的地下,那里有充足的养料。河北省几年前出了个一号文件,不追民企原罪,那是很有创意的事件。可惜后来无声无息了。【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论证得出结论说,不要追问民企原罪。这样的论证难以成立。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民企都象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那样罪恶血腥,所以无故赦免违法财富的罪责,这对那些正当的财富来说无疑是极不公平的,并且可能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从而导致更多的正当财富的外流。

        其次,如果因为某些民企的违法行为有时会带来法制的“完善”,就推出不必追问其原罪,那我们是否可以推而广之说“不应该追问任何罪犯的犯罪行为”呢?因为它们有时也有助于法制的完善啊。更何况作者还忽视了,“违法有助于法制完善”的逻辑前期恰恰是追问、而不是不追问犯罪行为!

        再次,某些企业家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这诚然是可嘉奖的,但前提必须是他获取财富的手段是正当的。还有,如果某些人因所谓的“贡献”而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有罪也可以免受法律制裁,这无疑会导致法将不存,国将不国――这难道不是对社会的最大危害吗?

        另外,企业家的辛苦和节俭也难以推出不要追问他们原罪。那些强盗和小偷也很辛苦,也很节俭,难道我们因此就可以不追问他们的法律责任吗?

        最后,河北省几年前的文件宣布,不要追究民企原罪,是否意味着中央和别的省份都出了这样的文件?更何况河北省的这个文件后来“无声无息”了呢?这本身不就说明了这样的政策不合理、不可行呢?

        由于上文的论证过程存在诸多逻辑问题,所以,其结论也是难以成立的。

5、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个合格率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但它也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就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巴顿将军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主却说:“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那每次验货时,我就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你亲自跳伞,以此来检测它们的合格情况。”果然,奇迹出现了,从此,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100%!【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奇迹,随时可能》
        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99.9%似乎已是极限,没法再提高一点点。但奇迹最终还是出现了——在改变验货制度之后,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竟然达到了100%!这个奇迹般的故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奇迹,随时可能!
        首先,压力逼一逼,奇迹就有可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习惯和惰性有时会自我设限。这时逼一逼,就有可能突破这个所谓的极限,于是奇迹也许就会出现。残酷的二战逼着巴顿必须要保护好伞兵,因为这是盟军的奇兵。在巨大的战争压力下,巴顿不得不在验货制度上把厂主绑上降落伞。但就这么一逼,就逼走了不可能,逼出了合格率的奇迹。同样,历史上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都是巨大的压力逼出来的胜利奇迹。 
        其次,用心想一想,奇迹就有可能。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想到相应的方法。在冥思苦想之后,如果再用心想一想,也许就会迎来思想的灵光。巴顿用心想一想,想出了新的验货制度;厂主用心想一想,也许就想出了生产降落伞的新材料或新工艺。同样,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凯库勒的苯环结构、屠呦呦的青蒿素……这些科学史上的奇迹哪一个不是在历尽无数思考绝境之后,绞尽脑汁用心想出来的?
        再次,思路换一换,奇迹就有可能。人是会思想的动物,但人也会经常陷入偏见、盲区、定势等思维的死胡同,滋生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极限错觉。这时,换一种思路想一想,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可能也就变成可能。巴顿改换了验货的思路,就倒逼出了降落伞合格率100%的奇迹。同样,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无不都是改换思路、换出奇迹的经典例证。 不要随便说“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做到极限,除非出现奇迹。”再努力一下,奇迹真的就有可能出现!

6、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一家企业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呢,还是用于研发新产品?有人主张投资扩大生产,因为根据市场调查,原产品还可以畅销三到五年,由此可以获得可靠而丰厚的利润。有人主张投资研发新产品,因为这样做虽然有很大的风险,但风险背后可能有数倍于甚至数十倍于前者的利润。【论说文】

答案解析:解析1:
比较好的立意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决策》。
题目涉及到两种观点:第一,主张扩大生产;第二,主张研发新产品。
当然,在逻辑上我们也可以推出,还有第三种思路,平衡的思路:一部分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一部分资金研发新产品。
所以,这道题目,理论上考生可以写第一种观点的合理性(现实的市场和利润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也可以写第二种观点的合理性(创新和未来的市场、利润是重要的,为什么……),也可以写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性(既要立足现实,也要放眼未来……)
不过,严格来说,第三种写法,多少有些问题。因为题干是这样写的:“一家企业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呢,还是用于研发新产品?”所以,题干只是预设了两种选择。因此,在两种可能性里选一,应该是最扣题的,最安全的。
还有,不管选择第一种观点,还是选择第二种观点来作为你自己的论点,必须要对另一种观点做出回应(实际上就是批驳),否则审题不够全面,按理也要扣分。
最后,本题更难的一点是,无论是简单地选择前面三种观点的哪一点,都有可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考生不知道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怎么能自说自话、指手划脚地说要扩大生产,或要研发新产品呢?想想,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觉得考生懂管理吗?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文章写作过程中要尽量体现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辨证思维来。也即本题最好的立意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决策》。
文章的提纲可以这样搭建:
第一段,引述题目材料,引出决策问题。
第二段:也许有人会赞同第一种观点,主张扩大生产,因为理由是……;也许有人会赞同第二种观点,主张研发新产品,因为理由是……。但是,我要说:你知道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吗?不知道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你又怎么能指手画脚,自作主张地给别人做决策呢?
第三段:我认为,如果这家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没有什么眼前的生存危机,那么,就应该主要着眼于未来……;如果这家企业当下的生存都严重成问题,那么,现在就应该努力追求可靠的利润。
第四段,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这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而不能不了解具体情况,就指手画脚、胡说八道。
第五段,但是很遗憾,不了解实际情况而瞎决策、瞎指挥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比如王明……
当然,论说文的审题立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个人的意见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顺我者昌,是很有可能的;但逆我者亡,就未必啦。比如,如果你立意为《全面考虑各种意见做出正确决策》,也完全是可以的。
解析2:
PAY审题法,可找到正确写作要点。本题的P(Problem痛点)是企业到底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还是用于研发新产品。A(Attitude态度)是支持后者。因为原题有“虽然……但是”这个明显的态度词,而且说了“背后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者的利润”。所以,命题人是支持选择研发和创新的。本题的Y(Key Word关键词)就是以上的“有限的”、“还是”、“虽然、但是”、“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些Key Word,可以帮我们找到Problem和Attitude。没有这些Key Word,我们就不能确定本题是必须取舍,本题是倾向后者。有了这些Key Word,我们就可以做出这个判断。
考生注意,这里面有“有限的资金”和“还是”这个词,还是指的是“or”的关系。所以,首先,本题肯定不能写成既要扩大生产,又要研发新产品。这样“骑墙派”和“和事老”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原题已经设置成二选一,不能妄图篡改原题。写成既要扩大生产,又要投入研发的文章,属于偏题作文。
本题正确的元素是“决策”、“承担风险”、“舍短期为长期”、“创新”。有些同学会单写创新,这里回应——单写“创新”属于勉强合格立意,预计分数在18-20分,但很难更高。写“勇于创新”属于合格立意。大家要注意,创新和勇于创新是不同的两个主题。这里勇字很重要。
本题含有舍短为长的决策和冒风险做取舍的内涵,所以不是单单创新。而是有个复杂背景和选择难题的创新。本题较好立意可以是:
1、舍短为长,勇于创新
2、敢冒风险,勇于创新
3、着眼长远,敢冒风险
4、着眼长远,勇于创新
以上四个立意,都属于很好的立意。总之,本题准确的立意应该是:
1、着眼长远或舍短为长之间二选一
2、敢冒风险或敢于取舍之间二选一
3、创新
应该是以上三个选项的两两结合,比较合适。为什么不能单写创新?因为本题的创新是在一个难题背景下的创新,不是简简单单舒舒服服的创新。我觉得最佳立意选择是这三个选择里,第一个选择,使用“着眼长远”这个词比较好,比另一个词好。第二个选择的敢冒风险和敢于取舍,咱们使用这个共同得“敢”字,但是风险和取舍不作为首要重点,因为风险和取舍这两个主题词考场无论写哪个,都不好写(当然如果你特别会写这两个,亦可,我只说对于多数考生不容易写)。接着选择“三、创新”。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立意是——着眼长远、勇于创新。(这个勇,就是敢于冒风险,敢于真刀真枪做出选择,本题单写勇于创新也是还可以的,前面已说)
参考范文:

锐意创新,着眼未来
        当一个企业遇到是选择投入有限资金扩大生产,还是研发新产品的困境时,企业要依据当前企业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抉择。投入有限资金扩大生产,虽能解决暂时性资金流转局面,但不是最佳选择,企业应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全力进行研发,锐意创新,着眼未来。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前进动力。当今世界正在开展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一次工业革命,这是时代进步的大势所趋,全球的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都将全面地被这场洪流所冲击。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这场新技术革命,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将挑战转化为进步的机遇,抓住时代变革的先声,以创新为利器,突破技术和规模瓶颈,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占领技术革命的制高点,确立领先的行业优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古语有云,变则通,通则久。企业通过创新战略,可以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焕发企业活力,从企业内部进行改造,打造符合新技术时代需求的产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营销渠道,更为精准快捷地将优质产品送到需求客户。一个企业如果不去创新,不去研发,那么这个企业将失去未来。华为,通信领域的时代领跑者,正是重视创新研发,才有了今天的行业地位和社会荣誉。华为在2012年底已拥有7万多人的研发队伍,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如此的创新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创新不是停留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践行。企业不仅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创新,也要从行为的高度落实创新。在人才方面,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给予研发的空间和丰厚的报酬鼓励,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在组织架构方面,要成立独立研究室和创新研发部门,给予充分的权利调动资源投入研发。在高层管理方面,要把重视创新,鼓励创新观念深入到每一个高层的内心,由内而发地认同创新,支持创新。当然任何的创新行为,不能以牺牲公司生命为代价,要注意权衡创新战略的付出和代价。
        锐意创新,着眼未来,风宜长物放眼量。企业重视创新,投入创新,得到的不仅仅是新的产品,新的市场,而是新技术时代的先声夺人,遥遥领先。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由内而外地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在举世变革的百家争鸣背景下,将新技术革命给企业带来的威胁和冲击,转化为企业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机会。

7、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专家认为: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近期应该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该论点的前提是“提出切实措施,要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
       为了稳定劳动关系,因此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被称为“失去的一个10年”,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我们采用这个做法,那么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我们将无路可走。
       企业运行的好坏,工资的因素很重要。在经济周期低谷中,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快要倒闭的企业,利用降低工资的方法来降低成本。新《劳动法》就没有限制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发放合理的工资,虽然对最低工资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必须考虑新《劳动法》出台的背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在经济萧条时期,显然需要我们灵活的应用。在中央的“十大政策”里,既有4万亿宏观的数字,也有涉及财政、税收、信贷制度的改革。这些,都是国家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对企业的保护措施。那么,在这场危机中,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系列政策的一个最佳选择。【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为了稳定劳动关系→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
企业是靠职工辛苦工作支撑的,职工应该从企业运营中获得合理的报酬。不应该只计算最低工资对企业影响的成本,应该把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在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为了稳定劳动关系,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也未必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
论证二: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
导致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很多,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日本实业转移、国内空心化、房地产泡沫严重等。
论证三:中国按照日本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我们将无路可走
就算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导致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但日本和中国在经济、体制、政府、习俗、文化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由日本的情况延伸到中国的情况。论证者有“不当类比”的嫌疑。
论证四:降低工资→降低成本
①成本的组成部分有很多,比如工资、福利、原料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等,除了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成本外,还可以降低其他费用来达到目的。
②即使是降低了工资,若构成成本的其他费用,如工资、福利、原料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等提高了,那么成本不一定会随之降低。
论证五:帮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系列政策的一个最佳选择
“帮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并不意味着“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系列政策的一个最佳选择”。企业良性发展是基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机制,而非依赖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
参考范文:

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最佳选择吗
        上述材料通过对于企业的系列论证,得出了“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一个最佳选择”的结论。然而,其论证过程存在诸多不足,现分析如下。
        首先,即使是为了稳定劳动关系,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也可能不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法。因为企业是靠职工辛苦工作支撑的,他们当然要从企业运营中获得合理的报酬。不应该只计算最低工资对企业影响的成本。换言之,它应该把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在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的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其次,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其根本原因真的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吗?导致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很多,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日本实业转移,国内空心化,房地产泡沫严重等。
        再次,就算是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导致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但日本和中国在经济、体制、政府、习俗、文化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由日本的情况延伸到中国的情况。论证者有“不当类比”的嫌疑。
        最后,降低工资不一定能降低成本。成本的组成部分有很多,比如工资、福利、原料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等,除了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成本外,还可以降低其他费用来达到目的。即使是降低了工资,若构成成本的其他费用,如工资、福利、原料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等提高了,那么成本不一定会随之降低。
        所以,上述材料在论证“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是一个最佳选择”时犯了一些逻辑错误,其论证过程不足为信,需进一步完善。

8、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我发现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似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位曾担任过几家跨国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人士对我说。中国本土的声音也反映了同样观点:华盛集团董事长曾说,中国企业的最大挑战是大学毕业生中缺乏创新型人才。
       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学术的功利性”。自1999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数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在校总人数几乎达原有的5倍,量的变化必然导致质的下滑。国家“985计划”希望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但迈向“一流大学”的进度如何评估?最佳方法就是论文数量的统计。中国人发表的论文数,已从1995年占全球性科学期刊论文发表总数的2%,提升至今日约占8%。其中部分研究极出色,但是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出现的还很少,这意味着我们整体科研能力的低下。
       数量的要求,源自中国现阶段对“可见性成果”的重视。出版近1800种科技期刊的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集团前中国区副总裁保罗·伊万斯曾说:“中国学生面临的论文压力,导致大批粗制滥造论文的出现……这对中国科学界的总体声誉而言,也是个不良因素。”这也是中国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根本。【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大学生、研究生人数快速增长→质量的下滑
①培养质量下滑的原因可能是其他因素。比如:老师教学兴趣下降,学生的学习风气下滑。即便研究生人数没有增长,培养质量依旧会下滑。
②人数的增长反映了量的增加,而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的变化,而质变不一定是下滑,也有可能是质的飞跃。
论证二:论文数量→迈向“一流大学”的评估标准
评估迈向“一流大学”的进度应考虑到许多因素,例如该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安全管理、对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论文数量不一定是“一流大学”的最佳评估方法。
论证三: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很少→整体科研能力低下
①整体科研能力低下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中国用于科研投入的经费有限,科学家不能更好地研究;而国外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技术的开发,用高薪酬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才,导致我国人才流失等。
②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很少,并不代表整体科研能力低下,它们只是科研的一部分,这只能说明在纳米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不强。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对科学整体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状况不能说明科研的整体情况。
论证四:论文压力→中国学生缺少创新能力
①造成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没有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注重理解与反思,只是为了获得知识后应付考试,缺乏主动创新性。
②在论文数量要求的压力下,学生可能更具有创新能力,学生可能会更加注重完成一篇优质论文,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创新,进而使个人的创新能力得以体现与提升。
参考范文:

似是而非的论证
        论证者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提出“中国学术的功利性”造成了中国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局面。不难看出,该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大学生、研究生人数快速增长”未必导致“质的下滑”。引起质量下滑的原因可能不是人数的快速增长,而是其他因素。比如:老师教学兴趣下降,学生的学习风气下滑。即使研究生人数没有增长,培养质量依旧会下滑。
       “论文数量”未必是“评估迈向‘一流大学’的进度”的合理标准。论文数量只是评估“一流大学”的一个标准,并不是全部。即使论文发表的数量很多,但是忽视了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各种因素,那么自然也不是一流的大学。
       “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很少”,“整体科研能力便低下”吗?并非如此。整体科研能力低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用于科研投入的经费有限,科学家不能更好地研究;而国外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技术的开发,用高薪酬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才,导致我国人才流失等。
       “论文压力”未必是“中国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在论文数量要求的压力下,学生可能更具有创新能力,学生可能会更加注重完成一篇优质论文,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创新,进而使个人的创新能力得以体现与提升。
        总而言之,论证者的上述论证存在着诸多纰漏,因此,其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9、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汉语能力测试怎么看?
       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将在某些城市试点推出一项针对国人的汉语水平考试——“汉语能力测试(HNC)”。该测试主要针对汉语为母语的人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将按照难度分为各个等级,其中最低等级相当于小学四年级水平(扫盲水平),最高等级相当于大学中文专业毕业水平。考生不设职业、学历、年龄限制,可直接报考。公众对于这项新事物,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有。
       支持者认为,在世界各地掀起学习汉语热潮的今天,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俨然一个“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但是国人的汉语能力令人担忧,如提笔忘字、中英文混杂、网络用语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大家都感到母语水平下降,但是对差到何种程度,差在哪里,怎么入手解决无人能言。而汉语能力测试有一个科学的评测标准,可以帮助应试者了解其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这样的测试一定会唤起大家对母语文化的重视。
       以下几种是代表反对观点。观点一,汉语学习更多的是培养一种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太功利;汉语要保存,要维系,需要培养的是修养而不是一种应试能力;在当前汉语衰退的环境下,要让汉语重新“热”起来,应从维系汉语文化的长远发展着手,营造一种大众的、自由的、向上的母语学习环境。观点二,中国的孩子在中国的土地上学习母语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这项测试的诞生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严重干扰了当前的汉语教学;汉语的综合水平量化,就是使得原本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简陋化。观点三,对于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会用会说就可以了,不是人人都要成为作家,汉语类的能力测试更适合外国人来考。
(摘编自《汉语考试族群成员汉语能力测试怎么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8月8日;《国家汉语能力测试10月份在江苏等地试点》(中国日报)2011年8月14日。)【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
①“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例如,全世界的人都特别喜欢中文,愿意学习中文,并用中文进行交流等,而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仅凭它是不足够的。
②支持者从孔子学院的发展直接推导出“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的结论,显然缺乏依据。孔子学院数量虽然多,但是无法判断去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说汉语的人增加了,可能仅是对汉语文化感兴趣。
论证二:国人的汉语能力令人担忧→支持汉语言能力测试
材料认为“国人的汉语能力令人担忧,如提笔忘字、中英文混杂、网络用语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人故意在网上发些错别字,即同音词搞怪,比如:蜀黍、童鞋、蓝瘦香菇等,因此,无法推出应该支持汉语言能力测试。
论证三:汉语能力测试有一个科学的评测标准→帮助应试者了解其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
即便汉语测试是科学的测试标准,但每个地方对标准的判断和理解不同,因此未必能帮助应试者了解其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
论证四:汉语能力测试→一定会唤起大家对母语文化的重视
①“这样的测试一定会唤起大家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判断过于绝对,有可能这样的测试反而成了某些利益机构的工具。与之相比,设立相应的有关汉语文化的游戏、举办相应的汉语文化比拼活动、知识竞答都可以增加大众对汉语文化的兴趣。
②即使参加了这种测试,应试者对其汉语水平测试的不理想能否转化为对汉语的重视不得而知,也可能是“自暴自弃”,不再重视汉语文化。
论证五:汉语学习更多地是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的是修养而不是一种应试能力→反对汉语言能力测试
汉语言能力测试能够帮助国人了解自己的汉语水平,有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也有助于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和修养,因此其未必反对汉语言能力测试。
论证六:营造一种大众的、自由的、向上的母语学习环境→让汉语重新“热”起来
①要想让汉语重新“热”起来,除了营造好的母语学习环境外,还需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比如:学生要对母语产生兴趣,愿意积极学习母语,老师要在母语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强调母语的重要性等。
②营造的母语学习环境只能使那些原本就喜爱汉语的人更加喜爱,对于那些原本就不喜爱的人来说这种环境可能于他无用。
论证七:学习母语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汉语言能力测试干扰了当前的汉语教学
①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汉语测试与当前的汉语教学产生严重冲突,属于论述者主观臆断。母语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汉语言能力测试两者并非互斥关系,只是两者的侧重方向不同。
②即使有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也并不能说明中国孩子的汉语水平良好,反而通过测试,可以使孩子通过自身的学习更好地了解汉语,对汉语教学还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并非浪费。
论证八:汉语的综合水平量化→原本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简陋化
①“汉语的综合水平量化,就使得原来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简陋化。”这个结论过于绝对,综合水平量化并非就是让语言扭曲化和简陋化,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
②汉语水平量化有助于评定等级,使人们对汉语的认识更为具体和明确,因此对其的学习也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大家提高汉语水平而不是将原本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和简陋化。
论证九: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会用会说就可以→汉语能力测试更适合外国人考
“对于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会用会说就可以了,不是人人都要成为作家,汉语类的能力测试更适合外国人来考。”这个说法过于片面,语言学习不但是语言交流,还包含文字记录、传承等,记录和写作也不仅仅是作家的技能,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记录和使用。因此,中国人更应该进行汉语能力测试,而非外国人。
参考范文:

似是而非的论证
        上述材料中的支持方和反对方通过系列分析,试图论证“国人是否应该进行汉语能力测试”。然而,其论证过程是值得商榷的。
       “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并不意味着“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孔子学院数量多少与外国人学习中国话的人数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孔子学院数量虽然多,但是可能去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专业的人很少,而且可能开口说汉语、用汉语进行交流的人也很少,因此不能得出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汉语能力测试能帮助应试者“了解其汉语水平”不必然会“唤起大家对于汉语的重视”。有可能这样的测试反而成为某些利益机构的工具。除了汉语能力测试外,其他的方式可能更有助于唤起大家对于汉语的重视,例如设立相应的有关汉语文化的游戏、举办相应的汉语文化比拼活动、知识竞答等。
        学生“有完整的汉语学习体系”就能说明“汉语能力测试是一种浪费”且“干扰汉语教学吗?”即使有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也不能说明中国孩子的汉语水平好,反而通过测试,可以使孩子发现自己的盲区,进而更好地学习汉语,对汉语教学还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并非浪费。
        汉语综合水平的“量化”并不必然得出原来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简陋化”。汉语水平量化有助于评定等级,可能会使人们对汉语的认识更为具体和明确,因此对其的学习也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大家提高汉语水平而不是将原本丰富生动的语言扭曲化和简陋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会用会说就可以”不一定能推出“汉语能力测试更适合外国人考”。当今时代,很多中国人虽然会用会说汉语,但是可能水平比较低,他们可能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汉语能力测试,他们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因此中国人也需要汉语能力测试而非一定只适合外国人考。
       综上所述,若想得出合理结论,上述论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0、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一位阿拉伯王子出门去寻宝,临行前许多人送了贵重东西,而一位长老却送了一柄小木勺,他很不以为然。沙漠的路途十分辛苦,他就扔掉了随身携带的那柄木勺。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王子找到了埋着宝藏的山谷,可他用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打开藏宝的山门。一天夜里,真主显灵,告诉他,打开山门的钥匙就是那柄不起眼的小木勺。【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这是一则寓言,要求找出所要表达的道理(即论点)。首先要概括事件,并从中筛选出重要信息:王子扔掉了他不以为然的小木勺,找到有宝藏的山谷后三年未打开大门,原来不起眼的小木勺才是打开大门的钥匙。然后,联系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进行联想和推理:“小木勺”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细小的事情”类似,有时这些东西或事情往往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然后归纳答案:有时不起眼的东西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者:要珍惜身边细小的事情)。
参考范文一:

莫以物微而弃之
        阿拉伯王子出门寻宝,而长老却只送了他一柄小木勺,他很不以为然,随手就把它扔了。没想到,打开山门的钥匙就是那柄不起眼的小木勺,世上之事成败常常在细小的事中。
所以,莫以物微而弃之。
        细小的事和物就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有时却会决定成败的东西。比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将油桶焊接剂减少几滴,就节省了千万财富;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觉察到手机系统发展迟缓,从而开创了世人瞩目的安卓系统。
        从哲学角度来说,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因此,“莫以物微而弃之”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从现实角度来看,成功无捷径,有了“莫以物微而弃之”的思想,才能使我们站得高、望得远、想得全,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踏实。日本商人安腾百福就是通过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排队买面不易这一细小事情,潜心研究出了方便面这一快捷食品。还有淘宝网的创始人马云,他使淘宝网在不停完善细枝末节中收获了成功。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偶然中经过的一个又一个机遇,看似细小却威力无穷,如果把它重视起来就能取得成功。细小的事情在关键时刻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树立“莫以物微而弃之”的思想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要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摒弃不切实际的庸俗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多思考,重视细小事物的重要性,不要看大放小,要双管齐下。
        “莫以物微而弃之”的思想是人生的大智慧。
参考范文二:
注重细节
        细节,看似卑微,但往往是成功制胜的关键。
        寻宝的王子丢弃了看似无用的木勺,也丢弃了唾手可得的成功。点滴之处方显人之本性,看似微末的细节才是铸就成功的基石。注重细节,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达成人生目标。因此,注重细节势在必行。
        注重细节,可使人卑己自牧,径情直行。
        蒸汽看似简单,不引人注意,瓦特却从中获得了灵感,把握了蒸汽这细枝末节背后蕴藏的机遇,发明了蒸汽机,推进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他不仅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求间的平衡。
        注重细节,可使人谦卑自牧,谨言慎行。
        脱鞋进仓不过是最细微的礼节,但常被忽视。尤里·加加林却从不忽视,也正因注重了这细微礼节,赢得了设计师的好感,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也使社会的航天技术有了划时代的飞跃。这是个人在有限的社会环境里实现的无限自我突破,是人生价值的升华。
        反之,轻视细节往往会在关键时刻被失败迎头痛击。理查三世不过是忽视了一枚不引人注目的铁钉,却坏了一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决斗,最终亡了一个帝国。祸患长积于细微,成功的关键往往把握在生活的细小之处。看似微末的铁钉,在赌上国家命运的决斗中却成为最重要的基石。这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被铁匠丢弃,被国王轻贱,失败也是冥冥之中必然的结果。
        注重细节,保持仰视的姿态,懂得向他人学习借鉴,汲取经验,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低调谦卑的姿态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生命的高度;秉承俯视的姿态,时时躬身自省,审视内心,律己自持,端正谨慎的态度,以认真严肃的姿态约束自己的人生,拓展生命的深度。
        注重细节,才能突破有限桎梏,实现人与社会的无限和谐。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MBA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