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用设备师《给水排水》每日一练(2021-09-21)

发布时间:2021-09-21


2021年公用设备师《给水排水》考试共题,分为。小编每天为您准备了5道每日一练题目(附答案解析),一步一步陪你备考,每一次练习的成功,都会淋漓尽致的反映在分数上。一起加油前行。


1、某潜水水源地分布面积A为15k,该地年降水量P为456mm,降水入渗系数α为0.3,该水源地的年降水入渗补给为(  )。【单选题】

A.

B.

C.

D.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根据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公式来求解()。

2、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  )。【单选题】

A.结晶紫(初染)

B.碘液(媒染)

C.酒精(脱色)

D.蕃红(复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其原理为:细菌细胞经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时,细胞壁上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呈现出蓝紫色;而G-菌细胞壁薄,肽聚糖层薄且交联松散,外壁层类脂含量高,在遇乙醇后,细胞壁上会溶出较大的空洞或缝隙,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红色染料(如暮红)复染,就使G-菌呈红色。由此可见,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

3、关于菌胶团的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A.水处理中,许多细菌的荚膜物质融合成团块,称为菌胶团

B.菌胶团是污水处理中,细菌的主要存在形式

C.不能防止细菌被动物吞噬;不能增强细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

D.菌胶团具有指示作用,主要表现在菌胶团吸附和分解有机物能力、沉降性好坏、颜色深浅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菌胶团是指许多细菌的荚膜物质黏集成团块,内含很多细菌。菌胶团是污水处理中细菌的主要存在形式,在废水处理中有重要意义: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可防止细菌被动物吞噬;可增强细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菌胶团具有指示作用,表现为:新生胶团颜色较浅,甚至无色透明,但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老化了的菌胶团,由于吸附了许多杂质,颜色较深,看不到细菌单体,而像一团烂泥似的,生命力较差。

4、在无压圆管均匀流中,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正确的结论是(  )。【单选题】

A.流量随设计充满度增大而增大

B.流速随设计充满度增大而增大

C.流量随水力坡度增大而增大

D.三种说法都对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ABD三项,满流时,流量和流速都不是最大的,这是因为快满流时,过流断面面积随水深增加很慢而湿周增加很快,导致水力半径减小。当h=0.95d时 ,流量达到最大值,Q=1.0872 ,此时管中通过的流量超过满流时流量的8.7%;当h=0.81d时,流速达到最大值,v=1.16。此时管中流速超过满流时流速的16%;当α=0.8时,流量接近满流时的流量;当a=0.5时,流速接近满流时的流速。据此可知,在充满度增大的过程中,流量与流速都有一 个最大值,达到最大值后,又随着充满度的增大而减小。C项,根据明渠均匀流公式可知,流量随水力坡度增大而增大。

5、混流泵工作是利用叶轮旋转时产生的(  )。【单选题】

A.速度与压力变化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离心力和升力

D.流动速度与流动方向的变化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混流泵是叶片式泵中比转数较高的一种泵,特点是属于中、大流量,中、低扬程。就其工作原理来说,它是靠叶轮旋转对液体产生轴向推力和离心力的双重作用下来工作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公用设备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某项目第一年年初投资100万元,当年年末开始收益,每年年末净收益25万元,项目计算期5年,设定的折现率为10%,该项目的净现值为:

A. 0
B. -5. 23
C. 5. 23
D. 25
答案:B
解析:
提示:利用资金等值公式计算。



A.单调减少
B.单调增加
C.有界
D.偶函数
答案:B
解析:

在进行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时,下列关于暴雨强度公式中暴雨特征要素解释与理解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 )

A.暴雨特征要素包括降雨历时、暴雨强度和重现期
B.暴雨强度的设计重现期越大,暴雨出现的频率越小
C.设计暴雨强度等于设计降雨历时下对应的平均降雨量
D.降雨历时是设计重现期下最大一场雨的全部降雨时间
答案:D
解析:
降雨历时可以指一场雨全部降雨的时间。

径流深度的计量单位是( )。

A.mm
B.cm
C.dm
D.m
答案:A
解析:
径流深度是指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上形成的水层深度,以“mm”计。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